提升幼儿园留守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协同策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29
/ 3

提升幼儿园留守儿童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协同策略

葛江英

绍兴市越城区沥海街道中心幼儿园

摘要:学前教育是培养儿童社会情感能力的关键时期,儿童处于学习生活的初始阶段,由家庭生活过渡到幼儿园,教师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关注学前儿童成长规律和特点,制定科学性的教育方案。留守儿童在幼儿园中占有一定的比例,在社会客观条件制约下,家庭方面难以给予儿童足够的关怀与教育。社会对各个阶段的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应当符合社会发展趋势,遵循学生成长发展变化规律。因此,对于幼儿园中的部分留守儿童,教师应当在深入了解其家庭以及在校情况的基础上,培养其社会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社会适应度,建立良好的人际沟通关系。

关键词:幼儿园;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协同策略

引言:社会情感能力具有系统性、复杂性、综合性特点,是综合社会能力和情绪能力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提高认知能力,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关键时期。留守儿童在心理、情绪各方面与其他幼儿具有一定差异,教师需要引导其在学习实践中,培养自我管理、社交、合作共享等综合能力。

一、幼儿园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现存问题

(一)家庭教育功能弱化,较难获得情感体验

留守儿童是经济现代化社会派生出的一种特殊性家庭结构,由于家长的教育缺位,导致家庭教育结构缺乏完整性。留守儿童多存在于农村区域,与父母之间分离时间长,难以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维护正常的情感交流状态。隔代监护、上代监护是留守儿童的两种主要监护形式,在隔代监护中,监护人为幼儿的祖辈,由于年代差异,祖辈在思想认知上与现代化教育存在脱节现象,难以深入剖析幼儿各个时期的心理情感因素,不利于儿童培养社会认知能力,导致幼儿社会适应性有待提升。长时间缺乏与之相适应的教育方式,容易造成幼儿心理敏感,情感沟通障碍等问题。在这一教育环境中,幼儿难以获得直接性的情感体验,久而久之便会缺失安全感和自信心,导致心理情绪上的敌意和焦虑。留守儿童在教育失常条件下,容易导致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联系弱化,家庭教育功能难以体现。例如学校在开展教育活动的过程中,通常会发现留守儿童难以发挥自身的沟通交流能力,积极主动地融入学习或者游戏活动中。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留守儿童内心敏感,具有较强的孤独感,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难以与留守儿童进行交流,不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

(二)学校情感教育缺失,致使互动效果弱化

幼儿园是儿童关键性的学习活动场所,学前儿童在园中所接触的多为同龄儿童和教师,同龄儿童之间的交流互动,是保障幼儿健康成长,建立社会意识的关键途径。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家庭教育缺失,父母教育缺位,导致其心理问题频现,情感体验的弱化不利于留守儿童发挥人际交往能力,因此容易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产生孤独感。幼儿园作为学前儿童的育人场所,直接影响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但是在当前的学前教育中,部分幼儿园由于办学条件、教育理念、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不足,制约了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从宏观角度来看,学校践行的教育发展理念,以及其在教育实践中梳理的主流价值观,教师自身的行为举止和道德意识等,对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产生直接影响。部分学校针对留守儿童采取寄宿制管理方式,幼儿生活学习场所具有局限性,由于留守儿童本身的心理问题,导致其难以在班级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教师在组织幼儿整理班级公共物品时,需要幼儿强化互动交流能力,而留守儿童因为心理敏感等问题,无法向其他同伴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导致班级实践活动的互动效果弱化,难以培养留守儿童的社会情感能力。

(三)社会部门关注不够,影响心理健康发展

社会对家庭以及学校教育,发挥着重要的引导作用,随着社会建设发展逐渐趋向现代化、多元化,相关教育部门需要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提高学前教育中对留守儿童成长环境的关注,制定相应的教育政策,促使家、校、社会三方形成合力,推动学前教育全面持续性发展,为留守儿童培养社会情感能力创造良好的情境。但是在当前学前教育活动开展中,部分地区的教育部门未能提高留守儿童心理教育的关注度,所实施的相关教育政策难以适应现代化教育趋势,与留守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不相适应。例如,教育部门未能重视学前教育中的心理健康课程的开设,导致教师忽略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因素对其成长的影响,即使发现问题也没有有效解决的策略,缺乏科学性与针对性的指导方法。

二、提升幼儿园留守儿童社会情感能力协同策略

(一)建立家访沟通渠道,深入剖析幼儿心理健康问题

学前幼儿认知能力尚处于初级阶段,增强其学习情感体验,是培养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重要因素,因此,幼儿园可以通过构建“家访”交流渠道,深入了解不同留守儿童日常生活环境背景,全面分析幼儿的社会情感能力影响因素。在掌握学生发展特点及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科学化的心理教育引导方案,为培养幼儿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动力支持。留守儿童与其他幼儿,在思维意识、情感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师需要将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帮助留守儿童缓解心理情绪压力,为培养社会情感能力提供健康心理条件。

例如,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之前,教师需要深入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环境,不同幼儿之间生活环境有所差异,教师建立家访沟通机制,能够全面分析幼儿情感能力缺失原因。教师可以与监护人进行沟通交流,了解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相处模式。情境观察相比于教师在课堂上观察幼儿的行为习惯,更能从根本上抓住社会情感培养问题的关键点。教师可以在与监护人沟通的基础上,主动参与到幼儿的家庭活动中,深入分析监护人与幼儿之间的语言交流方式是否合理。部分留守儿童会出现拒绝与监护人沟通的“叛逆”现象,这就需要教师从幼儿和监护人双方综合分析教育问题。对于监护人不合理的沟通交流方式,教师需要积极转变其教育方式。

当教师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背景之后,便能够掌握影响学生情感能力弱化的根本问题所在,针对留守儿童心理极度敏感,难以与班级其他幼儿建立互动交流联系的问题,教师可以创建“心灵氧吧工作室”,主要由专业性的心理护师负责,定期为留守儿童开设心灵教育课程,给予及时的心灵指导。基于幼儿心理敏感焦虑等问题,心理导师可以在工作室内创建游戏互动情境,通过心理沙盘、涂鸦墙、玩偶等丰富的游戏活动材料,帮助幼儿缓解与他人沟通时的心理压力,采取鼓励引导的方式激励幼儿在活动中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循序渐进地提高幼儿的社会情感认知能力,降低心理焦虑敏感等问题对幼儿成长发展的不良影响。

(二)开展兴趣小组活动,稳步增强幼儿集体归属感

幼儿园采取的传统教育模式,主要针对儿童的认知和技能,未能全面关注学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在幼儿自我意识、情绪管理、人际沟通、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存在教育缺陷。在现代化教育环境中,学校与家庭应当与社会发展建立联系,深入了解当前的教育趋势和育人目标,增强幼儿社会情感能力培养意识。为了促进幼儿园教育形式、内容的多元化,学校可以与家庭协同合作,积极融入主题活动,在活动实践中引导幼儿实现自我情绪管理,强化适应能力和情感交流能力。

例如,基于留守儿童人际交往能力弱化问题,教师可以在班级当中创建兴趣小组,每个小组互动交流的游戏任务不同,留守儿童在这一活动交往环境中,可以自主选择兴趣项目,在兴趣驱动下,幼儿可以卸下心理防备,潜移默化地投入到小组活动当中。比如手工制作等游戏活动,有助于增强留守儿童的集体归属感,在讨论互助的过程中体会到协同合作的必要性,激发其主动参与意识,在建立人际关系的基础上提高情感交流能力。另外,为了引导留守儿童拥有家庭意识,小组内部可以开展家庭故事讲述活动,幼儿可以在讲述家庭故事的过程中,勇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感需求,教师记录幼儿情感表达需求内容,与其家长建立沟通机制,达到协同合作的教育目标。

(三)推行家庭共建模式,无形消除幼儿消极情绪

家庭共建是一种强调家庭成员之间互动和沟通的活动形式,旨在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感情,提高家庭成员的归属感和凝聚力。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时机,比如利用一个周末或者节假日,为班级家庭创设共建的机会,选择户外或室内场地,公园、农庄、游戏场等均可,组织家庭成员共同参与到有趣的游戏和活动中,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下增进彼此间的了解和信任,打破家庭成员之间的隔阂和沟通壁垒,提高团队合作能力和交流能力,从而达到促进家庭和谐的目的。例如,春节作为传统节日,是留守儿童家长返乡过节的重要时期,学校可以开展“迎新亲子共建”活动,充分利用家长陪伴幼儿的时机,以多元化的活动实践形式,为留守儿童营造温馨生动的教育情境。幼儿与家长可以通过烘焙、游戏表演等形式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留守儿童会因为父母的陪伴关怀,在游戏当中逐渐建立起自信心,消除心理消极因素,做好情绪管理。

除了游戏活动,我们还可以开展“开启阅读之门,让书香浸润万家”的亲子主题活动,在浓郁的书香情境中培养家庭间温馨的氛围。现在的很多家长没有陪同孩子共同阅读的习惯,加上留守儿童的父母外出打工,爷爷奶奶缺少养育的科学知识,更造成了其缺乏阅读的机会,导致知识面受限,表达交流的能力也明显欠缺。我们可以借助阅读文化节或世界读书日等契机,向家长发出倡议,带幼儿参观书店,到图书馆看书,到网上选购书,以拓宽读书渠道,努力丰富家庭藏书柜。家庭间还可以组成合作小组,一起分享阅读经验,交流育儿心得,在此过程中也为幼儿提供了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倡导家长在幼儿过生日时以书为礼,激发孩子阅读兴趣,丰富知识量,从而达到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陶冶情操的目的。更为重要的是,在充满书香的家庭教育环境中,即使父母不能常陪身边,也能消除孩子消极的情绪,帮助孩子养成快乐、积极的心理。在这样积极向上的心理驱使下,孩子也会喜于交往,乐于表达,无形中发展了社会情感能力。

三、结束语

留守儿童由于成长环境的特殊性,心理较为敏感,由于缺乏日常情感交流,导致难以适应学校生活,教师需要关注留守儿童心理成长问题,通过多元化的心灵辅导活动,建立与家庭以及整体社会的联系,为留守儿童构建温馨和谐的社会情感能力培养环境,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珍.“共情教育”之于留守幼儿交往能力发展的策略与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2019(12):45-45.

[2]李娟,黄鼎文,赵雅男,杨婷婷,朱晶晶,李燕.3~6岁儿童社会—情绪能力的发展现状与特点——以上海市7所幼儿园为例[J].学前教育研究,2023(6):53-69.

[3]王琳琳,周慧敏,吴贵芊,顾曼,王晓红.学前融合教育对幼儿社会情感能力的影响:基于角色理论的分析[J].学前教育研究,2023(8):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