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贤经济在贵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29
/ 2

乡贤经济在贵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研究

覃浪

贵州省558400

摘要本文通过对乡贤经济的内涵与特征进行深入分析,探讨了乡贤经济在推动贵州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城乡融合和优化产业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本文指出乡贤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资本流入不稳定性、资源整合难题和可持续性挑战,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对策,包括加强政策支持、促进乡贤资源与本地经济的深度融合以及提升乡贤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关键词乡贤经济;贵州;区域经济结构;产业转型;可持续发展

引言

贵州作为中国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基础薄弱,传统产业比重较大,如何实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转型是当前的重要课题。乡贤,即在外取得成就、并愿意回馈家乡的人士,依靠其资本、技术、管理经验和社会资源,通过返乡投资和资源引入,有效弥补了地方经济发展的短板。乡贤经济不仅为区域经济带来了资金和技术,也推动了当地文化与经济的双向互动。本研究将通过分析乡贤经济的特点、存在的问题以及优化对策,探讨其在贵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与前景。

一、乡贤经济的特点

(一)乡贤经济的内涵与定义

乡贤经济是指以乡贤为主要推动力量,通过其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社会资源等方面的投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经济模式。乡贤通常指的是来自于特定区域、在外取得较大成就并愿意回馈家乡的人士[1]。乡贤经济不仅仅是经济行为的体现,还涉及文化传承和社会治理等多方面。与传统的资本流入不同,乡贤经济具有更强的情感纽带和责任感,投资行为不仅为了获取经济收益,还兼顾了家乡的社会和文化责任。乡贤经济的核心在于乡贤通过自身优势,带动本地产业转型和升级,尤其是通过推动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来促进当地经济结构的优化与调整。乡贤经济强调外部资源的引入与本地资源的结合,形成内外联动的发展格局。

(二)乡贤经济在贵州的表现特征

贵州的乡贤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点,主要体现在乡贤与当地特色资源的深度结合上。贵州作为欠发达地区,传统经济结构相对单一,资源禀赋丰富,但开发不足。乡贤经济通过乡贤资本和技术的返乡投入,有效弥补了当地产业基础薄弱、技术水平落后的短板。部分乡贤通过引入外部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模式,促进了贵州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提升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乡贤还通过整合贵州的丰富旅游资源,推动了乡村旅游、生态旅游的迅速发展,带动了相关服务业的兴起。与此乡贤还在农村电商和文创产业等领域投入,进一步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多元化发展[2]

(三)乡贤经济对贵州区域经济调整的推动力

乡贤经济在贵州的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尤其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引入新兴产业和促进城乡融合方面。乡贤资本的返乡投资,特别是在农业、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领域的投入,带动了贵州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农业方面,乡贤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管理理念,推动了农业产业链的延伸,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在旅游方面,乡贤依托贵州的生态和文化资源,开发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促进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乡贤经济还在贵州的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乡贤不仅在城市中引入外部资源,同时也通过自身的影响力和网络,将城市的现代经济要素引入乡村,促进城乡经济资源的双向流动。

二、乡贤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乡贤资本流入不稳定性

乡贤资本的流入在贵州区域经济发展中虽然具有积极作用,但其不稳定性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这种不稳定性首先体现在资本流入的周期性波动上,乡贤投资的动机往往受到情感驱动或政策影响,导致投资行为的连续性较差。一旦外部环境发生变化,例如政策支持力度减弱或市场条件不佳,乡贤资本可能随之减少,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波动。乡贤资本流入的规模和结构也存在不确定性,有时集中在某些短期高回报的领域,而忽视了需要长期投入的基础设施和教育等方面,造成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短期效益优先问题。乡贤资本的回流往往依赖乡贤个体的意愿和能力,而这容易受个人经济状况或其他外部因素的影响。贵州地区受限于经济发展水平,难以提供持续吸引乡贤资本的市场环境,因此资本流入的不稳定性进一步加剧。

(二)乡贤与本地资源的整合难题

本地资源与乡贤外部资源在生产力和管理理念上的差异,导致整合过程中常常出现磨合不顺的情况。贵州作为传统农业为主的地区,经济结构相对保守,当地产业基础薄弱,缺乏与外部资本、技术高效对接的机制,尤其是现代管理经验和新兴技术的引入存在一定的落差。当地政府和乡贤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也存在障碍,部分乡贤对地方政府的行政效率和政策执行力存有疑虑,导致投资意愿不强或者投资无法达到预期效果。本地劳动者的技能和教育水平与乡贤资本所引入的高技术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结构性矛盾,制约了整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乡贤经济的可持续性挑战

乡贤资本在投资过程中往往关注短期收益,使许多项目无法形成长远发展机制。部分乡贤偏好投资高回报、低风险的行业,忽视了需要长期培育的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容易出现“空心化”现象。乡贤经济的发展过度依赖外部资源,尤其是资本和技术,缺乏内生动力。在这种模式下,地方经济容易陷入对外部投资的依赖,缺乏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增长的动力源。一旦乡贤资本的支持减弱,地方经济可能出现发展停滞甚至倒退的风险。乡贤的代际更替问题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隐忧,随着老一代乡贤逐渐退出,能否有新的乡贤力量承接并持续推动地方经济发展仍然是未知数。

三、优化乡贤经济的对策

(一)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

政府应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鼓励乡贤资本回流,提供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激励措施,以吸引更多乡贤参与家乡建设。政府需要优化行政审批流程,提高政策执行的透明度和效率,减少乡贤资本进入本地市场的制度障碍。政府应通过法律保障乡贤投资的合法权益,营造稳定、公平的市场环境,减少投资过程中的风险和不确定性。政策支持还应体现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服务上,为乡贤资本提供更加完善的投融资平台,降低投资成本,提升资金利用效率。政府还可以搭建乡贤与地方企业、政府之间的沟通平台,促进信息共享与合作,确保乡贤资本的投入能够与地方经济需求精准对接,从而提高乡贤经济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实际效果。

(二)促进乡贤资源与本地经济的深度融合

乡贤经济要实现长远发展,关键在于推动乡贤资源与本地经济的深度融合。应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鼓励乡贤与地方企业、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以促进乡贤技术、管理经验与本地资源的有机结合。通过整合乡贤的外部资源与本地特色产业,形成具有贵州地域特色的产业链条,提升本地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在农业和旅游业等领域,乡贤资本可以通过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模式,促进地方传统产业的现代化转型。政府和地方企业应加强对本地劳动力的技能培训,提升劳动力素质,使其更好地适应乡贤经济带来的新技术和新产业需求。

(三)提升乡贤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应推动乡贤资本向长期性和可持续性领域投入,鼓励乡贤参与农村基础设施、生态环保、教育等领域的建设。这些领域虽然短期回报较低,但对地方经济的长远发展至关重要,有助于提升乡贤经济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地方政府应积极引导乡贤经济多元化发展,避免过度依赖某些单一行业,鼓励乡贤参与多种产业合作,如农业现代化、旅游、文化创意和绿色经济等,构建一个更加稳固的地方经济结构。要提升本地创新能力,减少对外部资源的过度依赖,形成自主发展动力。

总结

乡贤经济在贵州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中展现出独特的价值,不仅推动了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促进了城乡融合与产业多元化发展。然而,乡贤经济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资本流入不稳定、资源整合难题和可持续性不足等问题。为此,政府应加强政策支持,优化投资环境;通过促进乡贤资源与本地经济的深度融合,增强乡贤资本利用效率。

参考文献

[1] 娄义鹏,吴钧,吴玘玥.民族地区传统解纷机制在"检调对接"中的运用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 2023, 44(6):110-116.

[2] 闻云峰.艺术乡建: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路径——以云南省洱源县松鹤村为研究个案[J].贵州民族研究, 2022, 43(4):121-126.

[3] 乐章,葛杨,梁航.乡贤资源,参与程度与村庄经济发展——基于湖北省乡村振兴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与管理, 2023(4):1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