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市中医医院 黑龙江 大庆 163311
摘要:原发性痛经是一种常见的妇科临床疾病,在年轻女性中更为常见,对女性的身心健康有严重的不良影响。西医主要提供口服止痛药,但长期效果并不理想。中医药治疗痛经疗效显著且副作用少,从根本上治愈的可能性大,被越来越多的患者选择和接受。于帮国主任在40余年的临床诊疗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门诊跟师学习和病案的分析整理,总结他对于原发性痛经的诊疗经验,并举验案一例。
关键词:原发性痛经;于帮国;寒凝血淤;临床经验
于帮国主任医师,黑龙江省名中医,省级重点学科带头人,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医药治疗妇科疾病经验丰富。我有幸跟随于主任学习,受益颇丰,现将他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总结如下。
痛经是指女性在行经前后或月经期出现下腹部周期性痉挛性疼痛,疼痛亦可放射至腰骶部、肛门、阴道、股内侧,可伴有恶心呕吐、腹泻及汗出,可因剧痛而晕厥【1】,可影响到日常生活、工作及学习。痛经包括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原发性痛经又称功能性痛经,归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占痛经总人数的90%以上【2】。西医治疗该病多以非甾体类抗炎药、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等药物止痛为主【3】,西药作用时间短,易复发,且有一定副作用。中医学重视四诊合参、辨证论治,通过辨别发病时间、发病部位、疼痛性质、伴随症状和舌脉等来分析痛经的病因病机,以期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易被患者选择和接受。于帮国主任认为原发性痛经者以青春期未婚者多,发病原因诸多,主要是寒湿凝滞,不通则痛。本虚标实为其主要病机特点,临证时宜分析实多虚少还是虚多实少,治疗上谨守病机,各施其度。
一、病因病机《素问 · 上古天真论》:“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则月事以时下”。女子月经通畅以“任通冲盛”为基础;《景岳全书 · 妇人规》描述了常见病因:“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寒凝、气滞、湿阻以及气血虚弱等均可引起经行不畅、瘀血阻滞从而产生痛经。《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妇人大全良方》曰:“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虽然痛经证候类型繁多,包括寒凝血瘀、气滞血瘀、湿热蕴结、肝肾亏虚、气血亏虚。其中寒凝血瘀证最为常见。于帮国主任认为原发性痛经的根本病因在于阳气亏损导致寒气凝结,以及瘀血在冲任脉络中阻塞不畅。肝、脾、肾功能失调是此症形成的关键因素。肾为先天之本,藏精,主生殖,为水火之脏。肾阳的温煦是月经正常的重要条件。肾阳亏虚,胞络失于温煦,虚寒内生,寒湿瘀阻于胞脉冲任,不通则痛,产生痛经。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主运化和统血。若饮食失调,损伤胃纳,或肾阳亏损累及脾阳,脾运化失职,化生之源匮乏,气血失衡,或寒湿内蕴,痛经随之而生。肝藏血,主要负责疏导,一旦肝脏疏导功能受阻,气的运行便会受阻,导致气血逆乱,进而可能引发痛经问题。
二、临证经验 寒邪侵入胞宫,或虚寒内生,血遇寒则凝,寒凝血瘀,不通则痛,故临床常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得热痛减;瘀血阻滞冲任,可致月经周期延迟,月经量减少,颜色变深,有血块;可伴畏寒肢冷、恶心呕吐及腰骶及下肢疼痛。舌淡黯、苔白、脉沉紧可为寒凝血瘀的常见征象。于帮国主任治疗原发性痛经常以“寒”、“瘀”立论,治疗以“温阳散寒、祛瘀止痛”为根本大法。同时要注意平衡五脏阴阳气血。辩证采用温肾助阳、温中健脾、疏肝理气之品。辨证论治常选用《金匮要略》温经汤加减,它由当归、芍药、川芎、人参(生晒参)、桂枝、阿胶、牡丹皮、麦冬、半夏、生姜或干姜、甘草、红枣等组成。在配方中,吴茱萸、桂枝和姜用于温经、祛寒、止痛;当归、川芎、芍药补血、活血、调经;阿胶、麦冬滋阴养血,可制约吴茱萸、桂枝、干姜偏温燥的药性;人参、甘草益气健脾;半夏和胃降逆、与人参、甘草合用健脾和胃;甘草除健脾之外也可调和药性。多种草药协同作用,能够温暖子宫与冲脉任脉,滋补血液以调和月经,使得月经血液通行无阻,从而消除痛经之苦。临证如正值经前或经期,腹痛加剧或合并气滞血瘀相关症候表现,需“急则治其标”,可加川楝子、木香、柴胡等药物以行气止痛;建议患者抓住关键时刻服药,比如在月经来临前或期间感到疼痛的女性,提前服用药物往往能取得显著疗效。“虚则治其本”痛经间歇期在温经散寒祛瘀的基础上要注意补肾疏肝理脾,肾虚可加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鹿角霜;脾虚不运可加砂仁、陈皮、白术;肝气不舒加柴胡、香附、木香、延胡素;寒邪较盛可加附片、肉桂、艾叶;除外常规中药治疗,同时运用隔物灸、穴位贴敷、药物足浴、耳穴压豆、手指点穴及其他中医特色疗法。若患者不能及时就医,可经辨证后服用艾附暖宫丸、右归胶囊、理中丸等中成药以缓解症状。在日常诊疗中,于主任认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念更应得到患者的重视。所以嘱患者根据天气和环境的变化增添衣物;不在行经期间及月经前后食用寒凉之品;注意休息、避免长期熬夜;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过于忧思焦虑及愤怒。
三、病案举隅 徐某某,女,25岁,自营职业,2023年06月14日初诊。主诉:经行腹痛10余年。现病史:患者既往月经周期正常。14岁月经初潮,周期为30-35天,经期5天,自初潮便伴有腹痛,经量偏少,色黯红,有血块。经前期腰痠痛明显,月经第1~2天小腹坠痛,可连及大腿内侧,痛甚时伴恶心、呕吐,手足厥冷,得温痛减,行经时常有腹泻,需口服布洛芬等止痛药物治疗。末次月经:2023年05月18日。自诉此次月经前3天腹痛较前加重,口服止痛药物未见缓解。刻见:现无腹痛,自诉胸胀、腰痠痛,饮食、二便及夜寐正常。舌质淡黯,苔白,脉沉细。辅助检查:盆腔彩超提示子宫与两侧附件未发现显著病变,宫内膜厚度为1.2厘米。中医诊断:痛经(寒凝血瘀)。西医诊断:原发性痛经。治疗方法:温经、祛寒、化瘀、养血。方药:吴茱萸10g、川芎15 g、当归20 g、白芍(生)30 g、牡丹皮15 g、桂枝15 g、半夏(姜)15 g、麦冬15 g、 人参15 g、甘草10g、阿胶10 g、仙茅20g、淫羊藿20g、紫石英30g。共7剂,每日1剂,水煎400ml早晚各温服200ml。予督脉灸临时一次以温经散寒,建议患者保持轻松的心情,避免吃辛辣和冷食。第二次复诊:2023年6月21日。末次月经:2023年6月20日,经量较前增多,色黯红,有血块,现月经第2日,小腹坠痛,疼痛可忍,未服止痛药物,手足厥冷较前好转,时有腹胀,便溏,2~3次/d。舌质淡黯,苔薄白,脉弦细。处方:上方去淫羊藿、仙茅、紫石英,以免温燥伤血,加补骨脂30g、白术(炒)20g以温肾健脾止泻;加木香10g、延胡索30g以理气止痛,共10剂,给药方法和首诊一样。第三次复诊:2023年7月3日。自诉现无腹痛腹胀,二便正常,舌质淡黯,苔薄白,脉沉细。守上方去木香、延胡索,加补骨脂30g、紫石英30g、淫羊藿20g以温补肾阳,促排卵;继续服用14剂。给予耳穴压豆、手指点穴治疗(选穴:子宫、内分泌、盆腔、交感、脾、肾),每周1次,按压每日4-5次,每次3分钟,两耳交替,连续2周。四诊:2023年07月24日,末次月经:2023年07月22日,经前无腰痛,月经量增多,血块明显减少,经期小腹下坠,无明显疼痛,无恶心、呕吐,无手足厥冷,二便正常。舌质淡,苔薄,脉细滑。守上方去淫羊藿、紫石英、补骨脂、吴茱萸,以养血祛瘀为主,共7剂,服法同前。2023年10月09日电话随访,患者近2月经前无腰痛,行经时偶有小腹隐痛,不影响生活,无其他明显不适。按语:该年轻女性患者自月经初潮起便遭受经期腹痛困扰,病程已延续十余载。经妇科超声检查,发现子宫及两侧附件无显著病变,确诊为原发性痛经。本病病机为脾肾阳虚,寒湿凝滞,该患禀赋薄弱,肾阳亏虚,胞络失于温煦,虚寒内生,寒湿瘀阻于胞脉冲任,不通则痛,故经期小腹疼痛,得热痛减;腰为肾之外府,肾阳虚则有经前腰痛,肾阳虚累及脾阳,脾失运化,则有恶心、呕吐、腹泻,阳虚不能卫外,故有手足厥寒,结合舌象与脉象,可以确诊为阳虚内寒之证型。因此,治疗主要侧重于温经、散寒、养血、化瘀。因初次就诊时为月经前期,采取综合治疗方案,予温经汤加减,同时搭配仙茅、仙灵脾、紫石英以助暖宫驱寒;二诊为月经期,重在治其标,去温补之品,加延胡素、木香以行气止痛。 三诊正值月经中期,治疗重在重阴转阳,故加补骨脂、紫石英、淫羊藿以促排卵,温肾暖宫。四诊又值经期,患者已无明显腹痛,治疗主要侧重于养血化瘀,采用温经汤加减。整个配方主要注重温经、祛寒、养血、化瘀。寒湿血瘀祛除,脾肾阳虚得到补充,血液循环顺畅,伴随的腰痛、手足厥冷、胃肠道症状也容易得到缓解。本案在采用中医汤剂口服的同时,也辅助隔物灸、耳穴压豆等中医特色治疗。诸法合用,疗效迅速且显著。
【1】马宝璋,马文光,冯晓玲,等.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208.786.
【2】张凯婷,蔡圣朝.蔡圣朝教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经验[J].光明中医,2020,35(19):3020-3022.
【3】温针灸联合电针治疗原发性痛经的即刻镇痛临床效应观察[D].广州中医药大学,2023.DOI:10.27044/d.cnki.ggzzu.2023.00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