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医学科,河南省护理医学重点实验室,河南大学人民医院 邮编:450003
项目名称:心肌梗死患者院前延迟风险预测模型构建及干预方案研究
项目编号:212102310136
【摘要】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优化后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共有384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平均分成两组,各组纳入192例,分别是试验组和对照组。在救治过程中,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试验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对比两组抢救效果、抢救成功率、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情况。结果:相较于对照组,试验组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较短,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较高,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抢救成功率较高,组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具有理想效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抢救时间,同时还可获取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对降低疾病损害,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作用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发生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造成该疾病的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阻塞后导致机体缺氧、缺血,进而诱发心肌坏死。急性心肌梗死起病较急,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特点来看,发生心律失常、心力衰竭、休克的风险较高,因而采取科学的急救治疗与护理,对提高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1]。本文开展对照研究,以我院急诊科治疗的384例患者为对象实施分析,重点探讨了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作用,详细研究情况如下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均来自于我院急诊科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共有384例,治疗时间是2018年12月10日-2020年12月10日,以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划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分别纳入192例。试验组患者年龄是34(临床中比49岁小的患者也有,年龄最好写的再小一些)-78岁(均龄为56.52±4.71岁);男女患者比是103:89。对照组患者年龄为35-77岁(均龄为56.53±4.34岁);男女患者比是98:94。采取SPSS24.0数据处理软件对两组基线资料实施分析,发现差异无意义,P>0.05。
本次研究征求了医院伦理委员会及患者本人或者家属的同意;均通过MRI、心电图等检查确诊;病情满足急性心肌梗死的相关标准。
研究排除合并存在慢性疾病、其他器质性疾病、严重内分泌疾病、凝血机制异常、精神疾病、恶性肿瘤等患者。
1.2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主要内容是接到120急救电话后,详细询问患者情况,安排救护车前往现场实施救治。全部护理流程均按照医院急诊科规定制度进行进行,抵达现场后给予心电监护、病情评估、吸氧等干预措施,立即安排患者转运工作。
试验组实施优化急救护理流程,主要内容是:(1)成立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小组。由急诊科医护人员组建优化急救护理流程小组,组织小组成员进行学习培训,重点分析急性心肌梗死特点、预后、治疗措施、护理技巧等,保证小组成员可有效掌握护理技能,充分保证整体团队质量[2]。(2)基础急救。接到120急救电话后,首先询问患者症状、所在地址,立即安排院内医生与护理人员前往救治,期间不可挂断电话,进一步询问既往病史、发病诱因、具体症状等。根据家属描述给予指导工作,告知家属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保证呼吸道通畅,避免口鼻腔分泌物造成窒息。医护人员保证在10min内到达急救现场,立即实施病情评估,给予有效判断和检查,促进治疗效果提升[3]。(2)急救护理。根据患者监护情况明确是否缺氧,缺氧时给予患者吸氧措施改善缺氧状态,给予硝酸甘油和心电持续监护,根据缺氧情况选择吸氧工具和吸氧浓度和流量,期间密切监测血氧饱和度情况,保证给予有效的呼吸支持。建立2条静脉通路,根据心电监护情况给予镇痛、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在稳定生命体征的同时保证水电解质平衡。护理期间还应详细询问及家属患者情况,全面掌握病情,同时尽快协助医生进行转运[4]。(3)转运护理。保证在最短时间内将患者送至医院,转运时将患者头部偏向一侧并保持,给予持续的血氧饱和度监测、心电监护,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转运过程中可对患者与家属进行心理疏导,告知疾病目前状况,明确不良情绪对于有疾病的影响,逐渐放松身心状态,有利于展开各项诊疗操作。同时还应注意与医院取得联系,告知患者情况和到达医院的时间,同时院内做好充足的急救准备,为患者开放绿色通道[5]。
1.3观察指标
抢救成功率:统计两组抢救成功率。
抢救效果:记录两组患者院前急救时间、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抢救时间、住院时间,以平均值实施组间比较。
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问卷表进行分析,分析内容服务态度、护理技能、医疗环境、抢救措施、护患沟通,各项内容分值均是100分,分值与护理满意度之间存在正比关系。
并发症情况:统计两组患者在护理期间是否出现心力衰竭、心律失常、休克等并发症,对比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24.0软件对于研究涉及的数据进行处理,以“(±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实施检验;以“[n/(%)]”表示计数资料,通过“”实施检验,P<0.05表示差异存在明显意义。
2结果
2.1抢救成功率分析
实验组患者190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89.96%,对照组183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是95.31%,组间具有明显差异(=4.5859,P=0.0322),P<0.05。
2.2抢救效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间的急诊抢救时间、球囊扩张抢救时间、住院时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表1为详细数据。
表1:抢救效果量表(±s)
组别 | 院前急救时间(min) | 急诊抢救时间(min) | 球囊扩张抢救时间(min) | 住院时间(d) |
试验组(n=192) | 28.19±2.11 | 22.38±2.19 | 42.38±1.29 | 6.57±1.08 |
对照组(n=192) | 30.01±2.16 | 23.37±2.01 | 44.58±1.31 | 7.41±1.13 |
t | 8.3517 | 4.6148 | 16.5806 | 7.4463 |
P | 0.0000 | 0.0000 | 0.0000 | 0.0000 |
2.3对比护理满意度
表2中护理满意度数据显示,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服务态度、护理技能、医疗环境、抢救措施、护患沟通评分均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表2:护理满意度量表(±s)
组别 | 服务态度 | 护理技能 | 医疗环境 | 抢救措施 | 护患沟通 |
试验组(n=192) | 93.11±3.18 | 91.51±3.42 | 90.89±3.27 | 92.36±3.27 | 91.62±3.76 |
对照组(n=192) | 92.28±3.26 | 90.74±3.51 | 89.65±3.19 | 91.05±3.48 | 90.35±3.63 |
t | 2.4282 | 2.1771 | 3.7611 | 3.8012 | 3.3406 |
P | 0.0156 | 0.0301 | 0.0002 | 0.0002 | 0.0009 |
2.4并发症情况
试验组与对照组间的并发症发生率存在明显差异,试验组较低,P<0.05,数据见表3分析。
表3:并发症情况量表[n/(%)]
组别 | 心力衰竭 | 心律失常 | 休克 | 发生率 |
试验组(n=192) | 1 | 2 | 1 | 4(2.08) |
对照组(n=192) | 4 | 6 | 3 | 13(6.77) |
-- | -- | -- | 4.9854 | |
P | -- | -- | -- | 0.0255 |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临床较为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预后差、起病急、死亡率高、致残率高、病情进展快等特点,因而是急诊科常见疾病,同时也是重点治疗的疾病。相关研究指出,造成急性心肌梗死的根本原因是冠状动脉急性病变,进而造成缺氧、缺血,可导致心血管组织供血减少或者是中断,进而发病。对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而言,有效的院前急救护理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常规院前急救流程较为繁琐,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急救时间,可影响抢救效果。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为新型急救护理模式,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进而为患者争取最佳黄金抢救时间。
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实施各项护理操作,可充分保证护理内容的全面性与时效性,能够给予患者更为科学的急救护理。相较于常规护理,该模式具有一定的科学性、针对性和规范性,是一种更为理想的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可充分保证患者安全。
综上所述,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优化院前急救护理流程具有理想效果,可提高抢救成功率,缩短急诊抢救时间,同时还可获取较高的护理满意度,对降低疾病损害,保证患者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值得应用。
参考文献:
[1]李欣莹.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护理流程优化路径应用实践分析[J].中外医疗,2020,39(29):131-133+136.
[2]邱宝琴,孙永超.优化急诊护理流程在急诊心肌梗死护理中的应用分析[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6):73-75.
[3]欧红梅.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效果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20,18(21):92-94.
[4]黄晓铃,陆梅.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中应用流程管理法对急救时间、并发症率的影响[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20,10(21):94-96.
[5]徐长春.优化护理急救流程在胸痛中心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J].现代医药卫生,2020,36(12):1891-18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