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带孩子远航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0-31
/ 2

创造,带孩子远航

王瑜瀚

四川省德阳市中江县小南街小学校  四川中江   618100

摘要:社会需要创造性人才,有效地培养孩子的创造个性,发展其创造能力,早已成为教育工作者研究的重要课题。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应该培养的是敢于挑战、不断超越的人。所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让创造带着孩子们远航

关键词: 语文教学   创造能力

一、创设民主、和谐、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

没有自由就没有创造可言,自由、安全的教学氛围实质是师生关系问题,教师必须放下架子,与学生处于平等地位。所以,融洽师生关系永远是第一教学原则。

二、发挥自主性、培养创造力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而教师只是处于平等地位的主导者,不断的给学生创造机会。多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鼓励学生大胆的质疑、求异、求新。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努力寻求独特的认识、感受、方法和体验,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过程。如教学《落花生》这课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辩题:当今社会,你想做花生那样的人,还是想做苹果、石榴那样的人?问题一提出,学生们的兴趣一下高涨,纷纷议论自己要做怎样的人,有的说:我想做花生那样的人,默默无闻的奉献自己。还有的说:我既想有花生的品质,也想有苹果的勇气和才华,现在社会需要自我表现的人才,花生的默默无闻是可贵的,但苹果的自我推荐也值得赞赏。可见,学生的理解远比老师教他的丰富而深刻,而且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赋予老教材以新的含义,提升了教材的价值,体现出教材的现实意义。

    因此,教学时要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留给他们自由发挥的余地,让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三、保护好奇心,发展观察能力

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对一切事物都感到好奇,总爱刨根究底问个不停,进入课堂,我们就要把孩子的这份好奇心留住,让他多问几个为什么,我们要善于从学生的问题中发现价值,并引导学生加以观察和思考。观察是人们全面、深入、正确地认识事物的一种过程,是学生认识世界、增长知识的主要途径。敏锐的、精细的观察是发明创造的基点。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力的途径很多:可以是观察课文的一幅插图,可以是观察一种水果,一个动物,也可以去观察自然、观察生活:如带领小朋友去找春天,找秋天,又如学了《雨点》这一课,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在去观察一下雨点还能在哪里干什么,小朋友会找到许多创造性的答案:雨点在花瓣中捉迷藏,雨点在树叶上滑滑梯……

四、创设质疑情境,培养学生勇于质疑

学贵有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我们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去激发学生的兴趣,启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葡萄沟》这一课,我引导学生对课题进行提问:看到课题,你们想知道什么呢?结果孩子们都争着问:葡萄沟在哪儿?葡萄沟只有葡萄吗?葡萄好吃吗?那儿的人们怎样?葡萄沟是个什么样的地方?这些问题都很有价值,放在课前质疑,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积极性。除了在初次接触教材时鼓励学生提问外,也可以在深入学习教材时诱发学生提问,或在教学结束前留出适当时间让学生质疑,如我教《葡萄沟》这一课,学到维吾尔族的老乡热情好客时,问:同学们,学到这儿,你有什么问题想问吗?不久,一位小朋友站起来大声说道:写维吾尔族的老乡与葡萄沟没什么关系呀?不是多余吗?我当时肯定了学生敢于提出独特见解、敢于向教材挑战的精神,并不失时机的引导大家针对课文做进一步探讨,后来学生都认为不是多余,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葡萄沟是个好地方,更能激起人们对葡萄沟的向往,更能抒发作者对葡萄沟的喜爱、赞美之情。

五、创设想象情境,启发学生富于想象

创造离不开想象,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所谓想象,并不是胡思乱想,而是对过去经验和已有记忆表象的加工改造,构成新意象或观念的心理过程。想象可以帮助学生冲破现有知识经验的局限,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教材,因此教师应对学生进行敢于想象、敢于创新、敢于打破常规的训练,把学生的想象调动起来。另外,还要鼓励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进行必要的推理,使自己的想象有一定的依据,并能从已然推出未然我们随的微写,其实就是运用这种思维推理。学生必须根据课文中已提供的某些材料,进行合理的想象和推理,来预言将会发生的一切。这是迈向创造的第一步。如教学《南辕北辙》结尾时这个人依然向北边走,结果如何呢?他到了楚国吗?后来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及时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启发学生进行多方面思考,寻求不同的结果。又如,学习了《坐井观天》一课后,我设计了青蛙跳出井口以后会怎么样?这个问题,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展开合理想象,揣摩青蛙心理,进行故事续编。总之,想象使学生进入到课文所描述的情境中,又超越教材本身,其思维呈现出多元态势,还培养了不受限制,纵横思考的习惯。

六、创设交流情境,引导学生善于集智所长。

小学生具有好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更有利于思维的活跃。最常见的是小组讨论:如学了《称象》,《司马光》之后,我问学生,你有没有比曹冲,司马光更好的办法?于是大家积极讨论,相互争辩,情绪高涨,在大家的合作交流中,得到了许多颇有创见性的答案,如《称象》一文,如果以士兵代替石头,称起来就方便多了,不用费力把石头从船上搬上搬下,士兵自己可以动。当然有的答案挺离奇,但只要说的在理,我都表示赞同。另外同学之间的动手操作,做实验等,让学生在合作中,动手动脑,充分发挥了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也是发展其创造力的有效办法。

总之,我们的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习方法,尤其要重视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我坚信:心有多大,目标就有多高远在我们的语文教育教学中,让创造带着孩子,幸福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