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4-11-01
/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与改进对策研究

郭振华

(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11188)

摘要:本研究以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为调研对象,通过人物访谈及问卷调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从优化教育内容、夯实教育队伍、完善教学体系、营造良好氛围及丰富授课内容等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日常生活;改进对策

一、引言

现如今,大学生作为最广泛、最重要的人才资源,在人才发展工作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是一个国家不断兴旺发达的基础动力。大学生的思维观念活跃,创新意识较强,工作能力比较突出,富有激情,因此,他们的价值取向问题对于国家价值取向来说是重中之重。大学时代作为学生培养和树立价值观的重要时间节点,这一时期的引导工作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国家基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个人层面提出的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1],反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为国家、社会及个人的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因此,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融入现状,对于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大学生更好地成长成才很有价值。

二、调研对象及现状

(一)调研对象

本次调研对象为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各年级大学生。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

通过前期调研,了解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是存在差异的,但是总体来说,大多数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一定的了解和认同。具体表现在:

(1)大学生在校园中通常会接受到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和宣传,包括课堂教育、讲座、宣传栏等多种形式。这些教育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意义,从而增强他们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和认同感;

(2)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与他们的学科背景、家庭环境、社交圈子等因素有关。一些理工科专业的学生相对于文科专业的学生来说,可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较低。此外,家庭教育和社交圈子对于大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也有着重要影响。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一些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例如,一些学生可能只停留在表面认知,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理解的不够深入;还有一些学生可能存在价值观念上的偏差,对于某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存在误解或偏见。

(3)大学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集体意识。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常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国情教育、思想道德修养课程等。并且不少学校会组织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志愿服务活动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学生会等组织在促进同学间的团结、互助和友爱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组织常常致力于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织各种志愿活动、文体比赛等。学校会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包括开展理论宣讲、政治讲座、主题班会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总的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深入到中国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通过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自治组织、思想政治教育和学生实践活动等多种途径,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供了重要的思想。

(4)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被纳入国家课程体系,但在实际教学中,对于核心价值观的深入解读和实践引导还不够到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对其理解不深,实践不足。社会环境中存在着各种诱惑和消极因素,如个人主义、物欲横流等,对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使得部分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非社会共同利益。一些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但在日常生活中缺乏实践的机会,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难以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5)高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一直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高校注重基础建设,但在人文涵养方面存在一定的忽视现象。高校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摇篮,其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至关重要。然而,在实际教育实践中,高校更多地注重了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高校在注重基础建设方面做得相对较多,如设置了相关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建立了党团组织等。这些举措为学生提供了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和机会,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然而,仅有基础建设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高校在人文涵养方面下更多功夫。

(6)一些高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上停留在表面。他们可能会在校园环境中张贴标语、举办主题活动,但这些活动往往只停留在形式上,缺乏深入思考和内化。学生们可能会参与这些活动,但很少有人能够真正理解其中的内涵,将其融入到自己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高校在教育教学中未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科知识相结合。虽然课程设置中可能会涉及到一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往往被孤立地呈现,缺乏与学科知识的有机融合。学生们往往将这些内容视为教育的附加部分,而非学习的重点和内核。高校在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传授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所以高校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专业技能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想品德的培养。导致一些学生在面对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诱惑和挑战时,缺乏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三、调研过程

基于前期的了解,本次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和人物访谈的方式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现状,具体内容如下:

(一)问卷研究

1.问卷设计与发放

根据已有量表和参考相关文献[2-3],编制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包含17道题目,涉及三大块内容,即个人基本信息、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了解程度以及大学生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看法。为确保问卷的有效性和科学性,在形成正式问卷前,将问卷发与专业人士试填写,并根据其反馈的建议再修改问卷,最终形成正式问卷。

2.样本描述性分析

本次调研实发问卷360份,收回问卷344份,剔除填写无效的问卷9份,实际有效问卷335份。

3.信度与效度分析

对问卷整体进行信度分析,得出问卷整体的Cronbach’s α值为0.85,信度系数的取值范围在0-1之间,越接近1可靠性越高,一般认为问卷信度大于0.5是合理的,本研究问卷整体信度为0.85,大于0.5,问卷信度好。

本文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来对问卷的效度进行分析,为了判断问卷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需要在分析前计算问卷的KMO值及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值,一般认为KMO值>0.6,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值<0.05就适合做因子分析。

本问卷通过SPSS23.0软件进行分析后得出,问卷的KMO值为0.89,Bartlett的球形度检验P值<0.001,说明问卷适合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同时对问卷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得出问卷能抽取出3个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因子的累积方差贡献率为82.1%,说明问卷的效度较好。

综上所述,设计的问卷信度及效度良好,适合进行接下来的分析。

4.问卷分析

根据问卷分析结果,43.4%的调查者认为学校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方面还不够重视,除了一些重点场所有相关的宣传外,其他地方宣传的较少;47.6%的调查者认为学校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活动开展的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发挥各类平台的宣传教育作用,宣传活动开展的形式过于单一;除此之外,29.8%的调查者不能完全记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部内容,学校在宣传方面还需加力,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易于学生理解。

(二)人物访谈

本研究选取校内2名辅导员和2名专业课教师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现状的人物访谈,以此对问卷研究内容进行补充。在对辅导员和专业课老师进行访谈时,他们表示这几年学校在宣传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做了不少工作,但还有一些方面可以提升,具体表现为:(1)目前尚缺少相关课程和师资力量来给大学生开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课程,学生没有系统学习相关内容;(2)学校目前尚缺少相关制度或文件来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顶层设计有待加强;(3)学校对于各部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工作开展情况缺少评价机制,对于是否开展,开展好坏等没有相关奖惩措施; (4)现有教材可能未能全面覆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导致学生对其理解不深刻; (5)一些教师可能缺乏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理解,无法有效地将其融入教学实践中。

四、对策与建议

根据问卷分析和人物访谈结果,现提出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的具体对策,具体内容如下:

(一)优化教育内容

教育主体要积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现实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寓抽象于具象之中,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使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更具象化、生活化和通俗化。高校可通过在校园内组织开展各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主题活动,并同时配套相应的专业教师加以指导,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的教育与熏陶。最后,高校应当主动把生活化的校园环境打造为价值观培育的舞台,持续挖掘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身边人和身边事,结合当下时事热点,吸引他们主动参与、积极思考,把原本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用生活化的方式展现出来,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大学生在有限的生活经验范围里有效地感知、体验、认同,潜移默化地接受价值观培育,最终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认同。

(二)夯实教育队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是一个铸魂育人的过程,教育队伍无疑在价值引导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能否有效将理论知识结合生活实际成为衡量其能力高低的重要因素。教育队伍应当在社会生活中承担起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行者和引航者身份,不仅要做传授学生知识的授业者,更要做道德、信念的卫道者,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守教师的道德情操,以自己的道德行为去感染学生,引导大学生树立并加强社会主义道德修养,让大学生在真学真信中坚定理想信念。同时,高校作为家庭和社会的连接点,同时也是学生教育的主阵地,应当主动联动各方教育力量,夯实全过程培育的教育力量,兼顾硬性教育和隐性宣传,打造涵盖家庭、校园、社会的全过程培育体系,全范围覆盖学生生活和学习的各个场景。

(三)完善教学体系

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设置,在各个专业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让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入了解其重要性。做到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价值观的熏陶。与此同时提升教师素质也尤为重要,加强教师培训,提高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使其成为大学生的榜样和引路人。最后,再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引导科研方向,鼓励大学生开展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科研项目,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化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与应用,大学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应该通过课堂教育、宣传教育等多种形式,向大学生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内涵,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各类公共课程中增加相关教材和案例,通过讲解和讨论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认同,使之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和价值。

(四)营造良好氛围

建设示范性校园,打造风景优美、文明和谐的校园环境,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开展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组织大学生参与社区服务、环保行动等志愿服务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并且丰富文体活动,举办各类文艺演出、体育竞赛、艺术节等活动,使大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感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魅力;学校作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重要场所,应该倡导积极向上、健康向善的学校文化,营造浓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氛围。同时定期举办主题讲座和座谈会,邀请专家学者、知名人士等给大学生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重要性,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让大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并在日常交往中培养共产主义精神、集体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

(五)丰富授课内容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机制中,丰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贴近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尤为重要。从大学生关心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入手,比如就业、创业、人际关系等方面展开探讨。分析这些问题背后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从理论上认识和解决实际问题,使课堂内容与大学生的现实生活紧密相连。通过案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进行互动和思考。例如,可以选取一些真实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涉及的价值观冲突,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解决方案。此外,还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和体验,开展一些体验式教学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的具体体现,或者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志愿服务活动,让他们通过亲身经历感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力量和魅力。同时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形成共同育人的合力。学校、家庭和社会应当共同努力,为大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环境和氛围。学校可以与家庭和社会机构合作,共同开展各类活动,如家长会、社区服务等,加强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共同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普及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家庭和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通过丰富教学内容,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以及加强学校与家庭、社会的合作与交流,可以有效地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中的深入学习和实践,培养他们成为有社会责任感、有集体观念、有创新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项目名称: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日常生活机制研究”(2023SJSZ0337)

作者简介:郭振华/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讲师,硕士(江苏南京211188)

参考文献:

[1]闫蕾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的精神实质与实践进路[J].思想理论战线,2024 (05):55-63.

[2]樊华.高校校园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效能分析[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 (08):64-67.

[3]顾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路径研究[J].大学教育,2024 (15):8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