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英才学院 山东济南 250104
摘要:根据济南市相关规划,在沿黄廊道打造多处郊野公园,结合乡野自然、乡土树种、地方特色,融入黄河景致,打造春花锦簇、夏意盎然、秋叶轻拂、冬雪银白的田园诗意观赏带。堰头公园是济南市规划的多处郊野公园中的一处,规划设计定位是以黄河文化为设计主题,打造具有特色、生态自然的郊野公园。公园综合场地现状以及游客需求,规划设计了7大功能区。在进行场地内详细的节点规划时,为进一步体现黄河生态风貌带特色,充分融合黄河文化,将黄河形象与场地节点设计结合,使游客在互动体验的同时,感受到更加浓郁的黄河风情。
关键词:黄河文化;黄河生态风貌带;郊野公园;济南堰头村
引言: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统筹生态保护、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建设,塑造以绿色为本底的沿黄城市风貌,建设人河城和谐统一的沿黄生态廊道”。2023年山东省人民政府印发《山东省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2023~2030年)》,提出以绿道串联重要生态节点,提升生态系统稳定性和服务功能,打造各具特色、功能突出、缤纷多彩的生态靓点。济南市规划了多处郊野公园,以绿道串联,重点打造沿黄生态景观带,彰显自然生态,兼顾景观效果,打造黄河“绿芯”。
济南市历城区堰头公园便是结合当地文化与特色设计的沿黄生态风貌带中的一处郊野公园,具有极高的代表性。下文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1.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重要性
1.1 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
黄河景观设计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规划和美化,更是对黄河文化的传承和弘扬。通过景观设计,可以将黄河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民俗风情等元素融入其中,使游客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了解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例如,在黄河沿岸设置文化雕塑、碑刻、画廊等,展示黄河文化的精髓和魅力。
1.2 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优质的黄河景观设计能够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竞争力。黄河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是乡村旅游的重要资源,通过景观设计将这些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和呈现,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增加乡村旅游的客流量和收入。同时,独特的景观设计也能使乡村旅游在众多旅游目的地中脱颖而出,形成独特的品牌形象。
1.3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黄河景观设计不仅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水平,还能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如餐饮、住宿、交通等,增加就业机会和居民收入。此外,乡村旅游还能促进农村地区的文化交流和对外开放,推动农村地区的经济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济南堰头村的黄河景观设计实践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黄河的景观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2.济南堰头村旅游概况
2.1 济南堰头村概况
堰头村历史悠久,名字中的“堰”字源于古代水利工程。宋金时期,伪齐政权的皇帝刘豫历时八年整疏河道,以成小清河。过程中,在华山附近筑上泺堰,又在小清河东流不远处筑下泺堰,将小清河分流一支入大清河(济水)。其中,“下泺堰”即位于现在的堰头村一带,因此得名“堰头”。金朝统治期间,置堰头镇;明崇祯《历城县志》中仍有堰头镇的记载;而到了清乾隆《历城县志》中,已记载为堰头庄。村民回忆,堰头村在隶属历城区华山镇期间,村名也叫过“埝头”,意为田里或浅水里用来挡水的土埂。2010年,华山镇撤销,分设华山街道和荷花路街道,村名又改回了“堰头”。
2.2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近年来,堰头村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了乡村旅游的硬件条件。村内道路宽敞平坦,交通便捷;游客中心、停车场、公共卫生设施等一应俱全,为游客提供了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
堰头村依托其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开发了多种乡村旅游产品。一方面,依托优美的山水资源,打造了徒步、骑行、野营等户外休闲项目;另一方面,挖掘当地的历史文化,开发了古村落探访、民俗文化体验等文化产品。此外,堰头村还结合生态农业,开发了采摘园、农家乐等农业旅游项目,丰富了乡村旅游的内容。
2.3 存在的问题
尽管济南堰头村乡村旅游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旅游产品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二是旅游服务水平有待提高,游客满意度需进一步提升;三是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尚待加强,市场宣传力度不够。
3.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3.1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黄河景观设计通过挖掘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例如,可以设计黄河沿岸的徒步线路,让游客在欣赏黄河美景的同时,体验徒步的乐趣;可以开发黄河漂流项目,让游客在激情四溢的漂流中感受黄河的壮阔与力量;还可以利用黄河沿岸的湿地资源,开展观鸟、摄影等生态旅游活动。这些黄河景观设计的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黄河景观设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如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此外,黄河景观设计还能吸引外部投资,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3.3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可以通过举办黄河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黄河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3.4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着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作用。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可以有效地保护和恢复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和环境污染。例如,可以建立湿地保护区,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候鸟提供栖息地和迁徙通道;可以实施河岸绿化工程,种植乡土树种和草本植物,提高河岸植被覆盖率,防止水土流失;还可以建设生态堤防,采用生态护坡和生态袋等新型材料,减少工程建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这些措施不仅可以改善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还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生态品质,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4.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作用
4.1提升乡村旅游吸引力
黄河景观设计通过挖掘黄河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升乡村旅游的吸引力。例如,可以设计黄河沿岸的徒步线路,让游客在欣赏黄河美景的同时,体验徒步的乐趣;可以开发黄河漂流项目,让游客在激情四溢的漂流中感受黄河的壮阔与力量;还可以利用黄河沿岸的湿地资源,开展观鸟、摄影等生态旅游活动。这些黄河景观设计的旅游产品,不仅能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还能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4.2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黄河景观设计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促进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如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等特色农产品,成为游客争相购买的旅游纪念品;另一方面,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为村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此外,黄河景观设计还能吸引外部投资,推动当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4.3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
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的应用,不仅有助于挖掘和保护当地的文化遗产,还能推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例如,可以通过举办黄河文化节、民俗表演等活动,展示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让游客在旅游的过程中感受文化的魅力。同时,黄河景观设计还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这些措施,不仅可以促进当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还能增强游客对当地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4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
黄河景观设计在乡村旅游中发挥着生态保护与修复的重要作用。黄河作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其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至关重要。在乡村旅游开发中,黄河景观设计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合理规划和布局旅游项目,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同时,可以通过生态修复技术,如湿地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和提升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质量。这不仅有助于保护黄河的生态安全,还能为游客提供更加优美的自然景观,提高乡村旅游的品质。
5.黄河景观设计原则与方法
5.1设计原则
保护优先原则:在黄河景观设计中,应始终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确保旅游开发不对黄河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规划和布局旅游项目时,需要充分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避免过度开发和滥用资源。
地域性原则:黄河景观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体现地域特色。通过挖掘和提炼当地的文化元素和自然景观,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提高旅游竞争力。
可持续性原则:黄河景观设计应注重可持续发展,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通过合理规划和管理,实现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
游客体验原则:黄河景观设计应以游客体验为中心,提供多样化的旅游产品和服务。通过设计具有吸引力的旅游线路和活动,满足游客的多样化需求,提高游客的满意度和忠诚度。
5.2设计方法
生态设计法:在黄河景观设计中,应注重生态设计,通过植被恢复、水土保持等措施,改善和提升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质量。同时,可以利用生态材料和技术,打造具有生态功能的旅游设施,如生态步道、生态停车场等。
文化设计法:黄河景观设计应充分挖掘和展示当地的文化遗产和民俗风情,通过文化元素和符号的运用,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例如,可以设计具有文化内涵的景观节点和标志性建筑,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
景观融合法:在黄河景观设计中,应注重景观融合,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打造具有整体性和和谐性的乡村旅游景观。通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和景观设计,使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呼应、相得益彰。
科技应用法: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应用已成为黄河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可以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的表现形式,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同时,还可以通过科技手段对黄河生态环境进行监测和管理,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6.济南堰头村黄河景观设计实践
6.1黄河文化主题公园设计
在堰头村,可以依托黄河景观资源,建设黄河文化主题公园。该公园可以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休闲娱乐于一体,展示黄河的历史文化、自然风光和民俗风情。公园内可以设立黄河历史文化展览馆,展示黄河的历史变迁、文化遗存和治理成就;可以建设黄河民俗风情街,让游客在体验乡村生活的同时,感受黄河文化的独特魅力;还可以设置黄河主题雕塑和景观小品,如黄河壶口瀑布、黄河石阵等,增强公园的景观效果和观赏性。
6.2黄河沿岸徒步线路设计
结合堰头村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可以设计一条黄河沿岸徒步线路。该线路可以贯穿整个村庄,沿途设置观景台、休息点和解说牌,让游客在徒步的过程中欣赏黄河的美景,了解黄河的历史文化和生态知识。同时,还可以结合当地的文化特色和民俗风情,设置文化体验点和民俗活动区,如黄河渔家乐、黄河手工艺展示等,丰富徒步线路的旅游内容。
6.3黄河生态休闲度假区设计
在堰头村,可以利用黄河沿岸的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建设黄河生态休闲度假区。该度假区可以集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和科普教育于一体,为游客提供高品质的休闲体验。度假区内可以建设生态度假村、湿地公园和科普教育基地等设施,提供餐饮、住宿、娱乐和科普教育等服务。同时,还可以开展湿地观鸟、生态摄影、生态探险等生态旅游活动,让游客在亲近自然的同时,了解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和保护意义。
6.4黄河农业观光园设计
结合堰头村的农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可以建设黄河农业观光园。该观光园可以展示当地的农业特色产品,如黄河大米、黄河鲤鱼等,并开展采摘体验、农业科普和亲子活动等旅游项目。通过参观农业观光园,游客可以了解当地的农业文化和技术,感受农业生产的乐趣和成果。同时,农业观光园还可以为村民提供就业机会和收入来源,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7.济南堰头村乡村旅游发展新路径
7.1加强规划引领,优化产业布局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规划引领,制定科学合理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合理布局乡村旅游景点和旅游线路,避免同质化竞争和资源浪费。同时,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通过规划引领和产业布局优化,推动乡村旅游向规模化、集约化和品牌化方向发展。
7.2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注重挖掘文化内涵,提升旅游品质。通过深入挖掘黄河文化和当地民俗风情,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同时,要注重旅游产品的创新和升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度。通过加强文化建设和旅游产品的创新,提升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7.3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
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加强生态保护,实现绿色发展。通过科学合理的景观设计和生态保护措施,保护和恢复黄河沿岸的生态环境。同时,要加强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减少旅游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通过加强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推动乡村旅游向生态化、可持续化方向发展。
7.4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
在乡村旅游发展中,要加强宣传推广,提高知名度。通过利用新媒体平台和传统媒体渠道,开展多样化的宣传推广活动。同时,要加强与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合作,拓宽旅游市场渠道。通过加强宣传推广和市场拓展,提高乡村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结论
济南堰头村的黄河景观设计实践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和借鉴。未来,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挖掘黄河的景观资源,不断创新旅游产品和服务形式,提高乡村旅游的竞争力和吸引力。同时,我们也要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修复工作,确保旅游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为当地经济的发展和村民的福祉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卢绪霞.黄河济南段设计文化基因类型研究[J].艺术品鉴,2024,(27):40-43.
[2]李睿文.乡村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驱动乡村振兴的实证分析-以杭州市龙坞镇乡村旅游特色小镇为例[J/OL].台湾农业探索,1-6[2024-11-06].
[3]韩立钦,卢晓彤,刘慧聪,等.2022年黄河流域旅游资源空间分布数据集[J].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2024,9(03):230-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