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地质环境总站 湖北武汉 430034
摘要:地质灾害隐患与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一直是地质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重点,这些问题不仅威胁着人类的生命财产安全,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因此,本文将分析地质灾害隐患及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现状,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此为相关人员提供。
关键词:地质灾害隐患;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防治措施
引言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对人类社会和经济活动构成了严重威胁。我国地质结构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类型多、分布广、发生率高,每年因地质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不计其数,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1 地质灾害隐患分析
地质灾害隐患是指地质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地质灾害发生的潜在风险。
1.1 滑坡隐患
滑坡隐患主要存在于地形陡峭、地质构造复杂、岩土体松散且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滑坡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水文地质条件等,为滑坡提供了基础条件。人为因素如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改变了地质环境的平衡,增加了滑坡的风险[1]。在滑坡发生时,土体或岩体沿一定的滑动面整体下滑,往往造成人员伤亡、房屋破坏和交通中断等严重后果。
1.2 泥石流隐患
泥石流的形成通常具备物源条件、水源条件和特定的地形地貌条件。物源条件是指沟谷中堆积的松散固体物质,如破碎的岩石、土壤等。水源条件是指暴雨、冰雪融化等提供的水流动力。地形地貌条件则是指陡峭的沟谷地形,有利于泥石流的形成和流动。同时,过度开发、不合理的土地资源利用、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会改变地质环境的应力状态,增加泥石流的发生风险。此外,乱砍滥伐等破坏地表植被的行为也会降低土壤的固结力,更容易被水流冲刷从而形成泥石流。
1.3 崩塌隐患
崩塌隐患主要存在于陡峭的斜坡地带,尤其是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节理发育的地区。崩塌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地震、强降雨、融雪、河流冲刷等自然因素,以及开山采矿、挖坡修路、水库蓄水等人为因素。在崩塌发生时,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突然脱离母体崩落、滚动、堆积在坡脚或沟谷,对下方的人员和建筑物构成严重威胁。
1.4 地面塌陷隐患
地面塌陷隐患主要存在于岩溶地区、采空区以及地下水活动频繁的地区。地面塌陷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包括地震、降雨、地下开挖采空、过量抽采地下水等。在地面塌陷发生时,地表岩土体向下陷落,从而形成塌陷坑或塌陷洞,对房屋、铁路、公路等工程设施构成严重威胁。此外,地面塌陷还破坏土地资源,使大量农田被毁坏,一些城市和矿区环境恶化。地面塌陷的预兆包括井、泉水位骤升或骤降、突然浑浊或翻沙冒气、地下有响声等。
2 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分析
2.1 地下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的来源多种多样。工业活动是地下水污染的主要源头之一。工厂排放未经处理或处理不达标的废水,其中可能含有重金属、有机物、酸碱等有害物质,这些物质通过渗透、泄漏等途径进入地下含水层。例如,化工企业排放的含苯、酚等有机物的废水,可能会在地下水中长期残留,对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破坏。农业生产也是地下水污染的重要因素。大量使用的化肥和农药,在雨水冲刷和灌溉过程中会渗入地下,化肥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以及农药中的有机氯、有机磷等成分会导致地下水的化学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地下水的饮用和使用价值。此外,垃圾填埋场的渗滤液也是地下水污染的来源之一。垃圾中的有害物质随着渗滤液进入地下,对周边地下水造成污染[2]。
2.2 水资源短缺
水资源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导致用水量急剧增加。随着全球人口的不断增长,对水资源的需求也日益增大。同时,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用水和城市生活用水大幅增加。例如,一些大城市由于人口密集,水资源需求量巨大,而当地水资源供应有限,导致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其次,水资源分布不均也是造成水资源短缺的重要原因。地球上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极不均衡,一些地区降水丰富,水资源充足,而另一些地区则干旱少雨,水资源匮乏。此外,气候变化也对水资源短缺产生了影响。全球气候变暖导致降水模式发生改变,一些地区干旱加剧,水资源量减少。
2.3 地下水位异常
地下水位异常主要表现为地下水位的上升和下降。地下水位上升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方面,大量开采地下水的地区,如果突然减少了地下水的开采量,或者周边地区有大量的地表水补给,都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例如,一些城市在采取了地下水限采措施后,地下水位可能会逐渐回升。另一方面,气候变化也可能导致地下水位上升。降水增加或者气温变化导致冰雪融化量增加,都可能使地下含水层得到更多的补给,从而引起地下水位上升。
地下水位下降则是当前许多地区面临的普遍问题。过度开采地下水是导致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地区过度依赖地下水,从而导致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例如,一些干旱地区,由于地表水缺乏,大量开采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和城市供水,使得地下水位急剧下降。此外,森林砍伐、湿地破坏等生态环境变化也会影响地下水的补给,导致地下水位下降。
3 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防治措施
3.1 加强地质环境勘查与隐患识别
地质环境勘查是地质灾害预防的基础,通过详细勘查,可以了解地质灾害隐患的分布、类型及其可能造成的危害。在实际操作中,应运用遥感技术、地质雷达等现代技术对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进行精准识别。同时,要对地下水动态进行持续监测,分析地下水位的升降变化及其可能引发的地质灾害[3]。针对已识别的隐患点,要建立详细的档案,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并定期进行复查和更新。
同时,还应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的综合遥感识别,对地质灾害隐患进行大范围、高效率的监测和识别。通过这些措施,可以及时发现并处理地质灾害隐患,降低地质灾害的发生概率。
3.2 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与工程治理
对于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地质灾害,应根据其类型和危害程度,采取相应的工程治理措施。例如,对于滑坡和崩塌等地质灾害,可以采取加固边坡、修建挡土墙等措施来增强地质体的稳定性;对于泥石流等灾害,可以修建拦沙坝、排导槽等设施来减少灾害的破坏力。
在工程治理的过程中,应注重科学设计和合理施工。要根据地质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制定科学的治理方案,并严格按照方案进行施工。同时,要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控和安全管理,确保治理工程的质量和效果。
3.3 完善群测群防与预警监测体系
群测群防是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建立和完善群测群防网络,可以及时发现和报告地质灾害隐患,为防治工作提供有力支持。在实际操作中,应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作用,组织他们参与地质灾害的监测和预警工作。同时,要加强地质灾害监测预警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提高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
同时,还应加强预警监测体系的建设。要建立完善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实现对地质灾害隐患的实时监测和预警。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可以及时发现地质灾害的预兆和趋势,为防灾减灾提供科学依据。同时,要加强预警信息的发布和传递,确保群众能够及时收到预警信息并采取相应措施。
3.4 加强宣传教育与政策引导
通过宣传教育,可以让公众了解地质灾害的危害性和防治措施,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实际操作中,应利用多种渠道和形式进行宣传教育,如举办讲座、发放宣传资料、制作宣传片等。同时,要加强学校、社区等基层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确保宣传教育工作的覆盖面和实效性。
在政策引导方面,政府应出台相关政策措施,鼓励和支持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例如,可以设立地质灾害防治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地质灾害隐患的排查、监测、预警和治理等工作。同时,可以制定相关法规和标准,规范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开展和管理。通过这些政策措施,可以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的深入开展,为地质环境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4 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对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深入研究,地质灾害隐患以及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不仅对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构成重大风险,还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深远的影响。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加强地质环境勘查与隐患识别、实施地质灾害综合整治与工程治理、完善群测群防与预警监测体系以及加强宣传教育与政策引导等防治措施。因此,加强对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问题的研究与防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是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黄锦.地质灾害隐患和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计划进展[J].世界有色金属,2020(18):197-198.
[2]李霞.浅析矿山地质灾害防治与地质环境保护[J].华北自然资源,2022(01):59-61.
[3]戴金旺.地质灾害勘查与环境治理的措施探究[J].内蒙古煤炭经济,2022(11):175-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