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银行审计局西安分局
摘要: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是近年来国内银行为支持乡村振兴、农民增收而推出的创新产品,但实践中存在贷前估值不准确、贷后管理难落实等问题。本文从实践角度出发,分析了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外部条件、存在的困难,并对完善生物活体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给出了几点建议。
一、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外部条件
生物活体抵押的外部环境涉及法律、政策、产业链等,在相关法律法规清晰,政府产业政策支持,本产业链完整成熟的条件下,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才能成为银行可接受的信贷产品。
(一)法律环境
生物活体抵押的法律基础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债务人或者第三人有权处分的动产可以抵押。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第三十四条,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将其合法拥有的动产抵押给债权人,作为债务履行的担保。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业信贷业务,支持农业发展,其中就包括对农业活体资产的抵押贷款。地方性法规和政策性文件也可能对生物活体抵押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和操作指南。
(二)政策支持
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促进农业发展和金融创新,会出台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风险补偿机制等鼓励生物活体抵押的政策,以提高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可获得性,降低金融机构和农户的风险。如,国务院办公厅2020年发布《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积极稳妥开展活畜禽抵押贷款试点。广东省人民政府2021年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积极拓宽农业抵质押物范围,支持银行机构推广“活体抵押+保单增信+银行授信”融资模式。2021年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办法》,将活体禽畜抵押等金融创新纳入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考核评估指标体系。2023年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证监会、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发布《关于金融支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指导意见》,支持活体畜禽担保融资业务通过人民银行征信中心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进行登记。
(三)产业链完整度
生物种养殖产业链从上游到下游,依次为:种苗或种禽畜培育、饲料、疫苗、兽药等,中游为种养殖,下游为屠宰、产品加工等。以禽畜养殖为例,目前我国禽畜养殖相关上市公司54家,涵盖了禽畜养殖产业上下游各个环节,总市值达到124亿元,具备完整成熟的产业链。
二、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实践及开展该业务存在的困难
(一)国外银行的实践
在欧美发达国家,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开展较早、较为成熟,为银行所普遍接受的信贷产品。如,荷兰合作银行(Rabobank)与荷兰农业园艺协会(LTO Nederland)于2018年合作,共同开发了一套评估和管理牲畜资产价值的系统,农民以牲畜作为抵押获得贷款,这个系统不仅考虑到了牲畜的品种、年龄、健康状况和市场预期价格等因素,还利用了物联网和数据分析技术实时追踪牲畜的生长情况和健康状况。通过这种合作,银行能够更好地评估和管理与生物资产相关的风险,同时为农民提供更灵活的融资解决方案。
(二)国内银行的实践案例
在我国,已经有银行做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如,中国农业银行2022年推出“智慧畜牧贷”产品,主要利用电子耳标,采集应用畜牧活体抵押物数据,对畜牧活体进行监管,实现场景金融与信贷服务的有机结合,为金融支持农业发展、农民增收起到了示范作用。中国银行“慧畜贷”产品,通过与中国移动通信运营商合作,针对从事活畜育种、养殖、屠宰的小微企业、农业合作社等涉农经营主体,以活畜抵押为农户解决融资难题。不少地方性银行也积极试水这一信贷产品,如长安银行与京东科技合作,应用“生物资产监管”平台,以价值较高且生产周期较长的能繁母羊、种公羊作为抵押,为陕西新中盛农牧发展有限公司京东科技解决资金的燃眉之急。
国内银行的纷纷参与,为农业现代化、多元化、特色化发展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
1.贷前估值难。生物活体的初始估值是一个复杂且主观的过程,除市场因素以外,还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生物年龄、持有目的、疾病状况等,甚至有些银行机构直接采用保险公司的保险价值作为贷前估值,这些因素都有可能因为信息不对称而导致估值结果偏离,影响贷款决策。
2.市场波动有风险。活体资产有一定的生长周期,受政策和供求变化的影响,出售时如果市场波动较大,农民的现金流将受到较大影响,从而增加银行信贷资产的收回的不确定性,增加贷款风险。
3.专业知识不强。尽管金融科技在推动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银行还需要特别关注生物活体的生长周期、种养殖技术、市场需求变化等因素。如抵押的活体牛、羊,银行在贷后管理时需要评估其健康状况、繁殖能力、饲料成本以及市场价格的波动情况。但银行缺乏具备农业、金融和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贷后监管容易表面化、形式化
。
4.出现债务违约后抵押物执行效率不理想。银行对债务违约如通过普通诉讼程序,一审和二审最长审理期限可达21个月。如依照特别程序审理,最长审理期限为60日。但生物活体的价值与养殖季节、饲养方式、出栏时机都密切相关,如果因为执行期过长、管理不当造成生物活体价值贬损甚至死亡,则会造成银行信贷资产的损失。
5.风险分担机制有待完善。为了有效分散风险,银行多采取与保险公司合作的策略,为生物活体提供全面的保险保障,以减轻因自然灾害、疾病等不可预见因素造成的损失。但银行忽略了保险合同中约定的各种免责条款,往往抵押物出险后不能获得预计的赔付金额。
三、完善生物活体抵押贷款风险管理的建议
银行出于风险管理的需要,对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风险至少要覆盖一下几方面:一是养殖过程中的风险和变现风险,包括养殖过程中的自然环境风险、动物疫病风险、人工养殖技术风险、生物活体资产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二是借款人自身风险,包括借款人的还款意愿、活体资产权属真实与否、生物活体的年龄及健康状况是否真实反映。为了应对上述风险,银行应从以下几方面完善风险控制措施。
(一)重视贷前价值评估
生物活体资产与一般非生物资产的区别在于,生物活体资产具有生命力和经济价值,可以自然增殖,并且其价值在生物生长周期内并不恒定,所以具有较强的周期性和季节性,风险高、未来收益不确定,并且其估值依赖于是否存在活跃的市场。生物资产价值评估同一般资产一样,同样有市场法、收益法和成本法三种方法,但应用于不同的场景。以活禽活畜为例,作为生产性生物资产如种畜、种禽,具有连续获利能力,可采用收益法进行价值评估。作为消耗性生物资产如肉畜、肉禽因其存在活跃市场的市价,可采用市场法进行价值评估,确保贷款额度和期限的合理性。银行还可以完善风险预警机制,及时监测市场价格动态,以便在风险发生时迅速采取应对措施。
(二)多层次分散风险
为了保障生物资产抵押贷款的稳健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风险分担、转移与保障机制。通过引入政策性保险、商业保险、担保公司等多元化风险管理工具,降低银行的风险敞口。信贷+商业保险模式是目前采用最普遍的方式,但商业保险的单位保额事先在保险合同中就已确定,如果养殖过程中遇到饲料涨幅过高或动物大面积疫病造成损失,则赔偿金额不足以覆盖到期贷款本息。政策性保险在商业保险的单位保额基础上增加部分保额,且保费由地方政府和借款人(养殖户)分摊,由此在小幅增加借款人保费支出的同时大幅提高了保险保障力度。对银行来说可以提升信贷支农力度和积极性,对借款人来说解决了资金难题,扩大了生产规模,提高了收入水平。
除了引入保险公司转移风险外,与政策性担保公司或政府风险补偿基金合作也是银行开展生物活体抵押贷款业务的一种方式,但受到地方政府财力、担保公司运行不规范、担保合作协议内容存在瑕疵等因素影响,银行往往需要承担大部分信用风险。
(三)通过产业链产生的商业信用完善降低贷款风险
农业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延伸和拓展,银行可从产业链角度出发,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实现生物资产产业与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相互促进的综合金融服务方案,为农户提供全方位的金融支持。该种模式下,资金融通的对象由农户扩大到整个产业链内与养殖生产有关的主体,借助各主体之间的合作共生产生的价值链和商业秩序,与银行产生信息交换,协助银行对借款人进行贷后监管,一方面增强了养殖户的还款意愿,另一方面降低了银行由于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风险。
(四)深化数字化转型和跨界融合
银行通过使用物联网技术,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对抵押物进行贷后监管的效率和可信度,通过实时监测抵押物的活动状态,防范了借款人欺诈和道德风险。但目前物联网技术在贷后监管的应用范围仍显不足,有案例显示:借款人使用同一抵押物(单体活牛或活猪)向不同银行抵押以获得贷款,银行分别在抵押的生物活体上打电子耳标,不同银行的电子耳标并不互相排斥,形成重复抵押或抵押物不足的风险。电子耳标还存在非智能的局限性,通过电子测温并上传银行相关系统,银行仅能掌握该生物活体是否正常佩戴电子耳标,却无法掌握更多生物活体的健康信息,如体温、活动量、进食量等健康指标。所以深化合作与跨界融合成为关键路径。银行可以积极引入或升级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抵押生物活体的生长状况、健康状况及环境变化。针对银行业务监管需求以及养殖企业的实际场景,解决轨迹定位、生命体征检测、智能盘点、数据采集等监测项目,来确保抵押资产安全。除此之外,平台数据可以帮助养殖户实现科学智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并在养殖户和银行间构建一个认证的互信平台。这些数据不仅使贷后监管更便利、更精确,而且将成为评估生物活体价值的重要依据,帮助银行更准确地判断贷款风险,并制定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
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我国农业农村部开发上线了“养殖场直联直报信息平台”,实现了养殖场联网备案、生产和市场监测、视频监控、大数据决策支撑等功能,还可以与地方、龙头企业、社会机构的开放数据进行对接。
银行可以借助该平台信息了解区域性产业特征,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农业领域,并促进农业技术升级、设施改善和产业升级。
(五)加强人才培养
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主要目的在于防范由于专业知识不强或贷款流程环节操作不规范而产生的操作风险。重点在于培养具备农业、金融和科技知识的复合型人才。银行可以搭建跨学科的专业知识培训体系,整合农业科学、金融理论与实践以及科技应用等领域的知识。同时,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为员工提供实践机会,参与实际项目,以增强员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农业、金融和科技领域。也可使银行在智慧银行建设方面更深入更广泛。
四、政策建议
政策支持和激励将为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是推动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发展的重要保障。
(一)政府应继续加大对生物活体抵押贷款的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财政补贴、税收优惠、贷款贴息等,降低农户和农业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建立健全风险补偿机制,对银行在生物活体抵押贷款中可能遭受的损失进行适当补偿,提高其开展业务的积极性和信心。
(二)政府还应加强对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市场的监管和引导,规范市场秩序,防范金融风险。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明确各方权责,保护农户和农业企业的合法权益,促进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市场的健康、有序发展。
(三)构建信息共享平台,打破政府部门、银行、行业协会、科研机构等各方数据壁垒,整合数据资源,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推动生物活体抵押贷款标准制定、信息共享平台建设等工作,降低行业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促进公平竞争和良性发展。
(四)人民银行和外部监管机构应加大商业银行产品创新的支持力度,放宽呆账核销条件、提高不良贷款容忍度。运用货币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加大支农惠农的力度,促使银行降低涉农贷款利率,进一步减少农户融资成本。
综上所述,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作为农村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在未来将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信息披露与监管、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多元化风险管理、加强技术创新与人才培养以及推动政策与市场环境优化等措施的实施,生物活体抵押贷款作为银行金融创新的重要领域之一,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和重要的社会价值。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政策支持的加强,生物活体抵押贷款将在未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贡献更大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吴银,“信贷+保险”生物资产抵押融资模式创新研究——以 A 银行为例,西南大学专业学位硕士论文.
[2]中国人民银行固原市分行课题组,我国生物资产抵押贷款业务创新的基础条件、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现代金融导刊2023(10):55-59.
[3]罗博文,胡杰,李晋阳,罗剑朝,农业生物资产抵押价值评估方法研究,农村金融研究2022(04)):62-70.
[4]王先鹿,李雨,产业链视角下生物资产抵押贷款风险与防范研究,财会通讯2024(12):111-114、1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