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我们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当前,基层企业党组织在距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上还存在不小的差距,随着党建工作引领作用在企业高质量发展中越来越突显,这就要求企业党的建设必须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找准党委、党支部、党员三个作用发挥的出发点、落脚点,有效探索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的载体、方法,坚持不懈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在引领保障公司高质量发展征程上充分体现党建工作的感召力、凝聚力和生命力。
简介:摘要: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均实现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重要影响。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应用,也将实现进一步优化与升级,逐渐实现电力系统调度综合自动化以及无人值守管理等功能。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技术的升级不仅可以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还可以减少电力系统运行人力与物力的投入,从而与我国现代化电力运行需求相适应。因此,应该不断加强对于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故障的重视程度,从而保证电力系统运行的稳定性。当出现一些突发状况时,也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应对,这样才能够将损失降至最低。此外,为了进一步提高电力系统的可靠性,还需要做好相应的调度管理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电力系统的正常、安全运行。
简介:摘要:将深度学习引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努力与探索,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那么如何实现以深度学习为指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呢?一、注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构建; 二、注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能力的培养。本文就以上几个方面来阐述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地理教学。 关键词:深度学习,地理核心素养,思维方法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修订稿)》明确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为“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地理实践力”,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地理教学必须以地理核心素养的培育为课程目标。而随着人工智能领域的快速发展,对现代的教育教学提出了更为深层次的要求,即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学生感知觉、情感、意志、思维、价值观全面参与、全身心投入的活动,是作为学习活动主体的社会活动,而非抽象个体的心理活动。深度学习的目的指向具体的、社会的人的全面发展,是形成学生核心素养的基本途径,也是我国地理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与教学设施的逐步完善,“探究、合作学习”“翻转课堂”等以学生为中心、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改革措施在一线教学中越来越常见。但实际的地理教学中也出现了一些教师单纯注重教学形式多样,忽视教学内容和学生接受能力的现象。学生也没能从中开发潜能、体验成功。这本质上是颠倒了教学形式与内容、教学手段与目的关系的浅层学习。而真正有意义的教学应该是立足于学生的体验和成长,能够促进其深度学习的教学。 深度学习是学生在面对有挑战性主题时,在教师教学的引导下全身心参与并获得有意义发展的学习过程。与浅层学习不同,深度学习更强调在学生理解知识本位基础上,学习主动性增强、迁移能力提升、学科体系建构、知识本质感悟与高阶思维掌握的一种学习状态或学习过程。 目前,大多数课堂教学改革尚未抓住教学的根本,对课堂教学的研究还只停留在文本上、观念上,没有落到实际行动中。开展深度学习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研究正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努力与探索,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走向深入的必需。那么如何实现以深度学习为指向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呢? 一、注重基于地理核心素养的课堂构建 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它们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学业质量标准明确了学生完成地理学习内容后,学科核心素养达到的等级水平,学业质量标准从问题情境、知识和技能、思维方式、实践活动和价值观念等维度进行具体的描述。 《地理课标》在“评价建议”中强调对学生地理思维结构评价,在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命题时,应以素养为命题立意,以学业质量为命题基础,从内容、任务、情境三个维度来测评地理核心素养及其表现水平。 在高考中,地理学科也明确了对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考查,尤其是对区域认知方法和综合思维能力的考查日益突出。 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中,“区域性和综合性”两大学科特征更加突显,“区域综合题”已成为地理核心素养考查的重要载体,试题设计往往以区域现实情境为背景,以解决真实问题为核心,以探究思路为引导,围绕一个主题,通过层层递进的设问,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引导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加工信息后,完成相关问题的作答。 《地理课标》明确了地理教育的总体目标,“一体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明确回答了地理高考命题的方向。那么,设计有效的地理课堂,以促进学生“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的达成应该成为我们高中地理教育工作者研究与践行的方向。以课堂优化与变革来回应课程改革、考试改革之目标,我们地理教师需要研究地理课堂,改变培养学生的模式,培养符合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新教材是课程标准对学生能力要求的学习载体,具有广泛适用性,但缺少独特性。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状况,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规定,对教材内容作筛选、整合并进一步开发,以求更好地进行深度学习教学。 二、注重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学生思维方法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应积极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和思考,而这种学习和思考在一定程度上应当是学生无法通过自己已有的认知习得的。所以,教学活动中通过教师深度上的帮助和方向上的指引,学生完成的任务才是适合学生深度学习的任务。教学活动作为师生思维传递的过程,思维传递强调的是过程性,即如何思考的过程。因而简单地将由思考得出的感性知识以陈述性知识形式呈现,虽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但不利于学生的思考。思考问题的方法比获得问题答案本身更有意义。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地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充满“地理味”。而教师要想让学生根据教材中的描述和看到的现象画出示意图,学生就必须对学习的材料进行积极地思维加工,把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他们手中的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对学生而言真正需要指导的是思维过程与方法思路,这才是学生深度学习之所在。 三、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研究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插图的设计、活动安排顺序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法的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教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依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关地理规律的内容很多,例如,正午太阳高度角的纬度分布规律、气候类型分布规律、洋流分布规律、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和垂直分布规律等,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空间分布、时间分布或演变方面的规律提炼,那么,将有助于学生归纳能力和思维水平的提高。我们地理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善于对习题进行归类分析,揣摩答题思路,总结解题规律,扫除思维障碍,从而找出每一类问题的思维路径和解题方法。 总之,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应当了解学生的个体状况和差异,明确学生对知识的疑难点;其次需要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已具备的学习水平和潜在最大化的学习水平相联结,优化教学设计,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思维和素养、教材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让课堂成为思维传递的交互点,积极引用多种教学素材让学生对学学科知识有更多的感知体验;最终潜移默化地转化给学生,使课堂变为生活实际的着力点。所以,指向“深度学习”的地理教学应当是明确学生认知基础、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贴近学生生活且促进学生内化的教学。这样才能最终实现高中地理教学在学科核心素养、学习能力、价值追求上的培养目标。
简介:本文以《汉旧仪》所录西汉末年大司徒向计吏宣读的“敕”所含控制厨、传等改善条件、增加接待膳食标准为綫索,根据出士简牍与文献,推算出西汉末年全国传舍与置的总数,并以尹湾汉简《元延二年日记》的记载为标准,据各县、置在交通才中的位置,对不同县、置的接待量进行了细分与统计,估算出西汉末年一年使客住宿的日子数量与消费的粮食、鸡的数量,以及其中使用的马匹所耗粮食的总量。基于此,据悬泉汉简,归纳出当时导致额外开销的四点原因,并分析了开支难以控制的深层原因。指出这类机构乃是广土众民的帝国存在所不可或缺,使用者与管理者日久了解其运作漏洞,假公济私,导致开支膨胀,上级的监督乃至皇帝的诏令则日渐失效,月累年积,传置机构不堪其负,和帝国一道走向末日。如此过程反反复复,直到清末。体现了官吏群体与皇帝、帝国体制之间的长期博弈。这种“反复”构成中国历史中延续与不变的一个侧面。
简介:本文据汉代出入宫廷的门籍制度,分析史料,推断西汉後期,御史大夫寺已不在皇帝居住的未央宫内,并改称御史府。外迁时间在昭帝朝,起因是元凤元年(前80)九月,御史大夫桑弘羊卷入燕王旦、盖主以及上宫桀父子的谋反。平息此事後,霍光借机将御史大夫寺迁到宫外,并在宫中与诸卿中大力安插自己的亲信故吏,乃至子弟。这一事件成为霍光独揽大权的关键。御史及御史大夫原先的重要职责是制定律令草案、保管律令与监督律令的执行。随着西汉政权百余年来律令建设的积累,以及统治思想的变化,制定律令的任务逐渐弱化。御史府的外迁是其外朝官化的起点,这进一步使之成为丞相的辅佐,参与日常事务的处理,留在宫中的中丞与侍御史则转为以监察为主。《汉书。百官公卿表上》所述乃是转变後的职掌与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