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的损伤程度,分析治疗结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7月就诊的58例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患者临床诊治资料,术前进行诊断评估,采用ASIA总评分标准、ISS评分标准,分组时参照ISS评分标准,A组(7~24分)为不全截瘫合并多发创伤患者,B组(25~34分)为截瘫合并较严重多发创伤患者,C组(35分以上)为截瘫合并严重的多发创伤患者,对比3组患者术前术后临床数据。结果A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术后ASIA评分均明显优于B组、C组,A组术中输血量、住院时间均明显少于B组、C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参照损伤控制原则评估脊柱脊髓损伤伴多发伤的损伤程度有利于合理选择治疗方法及手术时机,可对患者预后进行准确判定。
简介:摘要:基于目前带式压力过滤脱水系统技术的不断提高,脱水系统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基于此为了推进本技术的升级和优化写了此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的临床特点及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2月至2020年11月收治的26例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10例;年龄(49.54±12.81)岁(范围26~68岁)。开放性损伤17例,Gustilo-AndersonⅡ型6例、ⅢA型11例;闭合性损伤9例。骨折AO/OTA分型:44B型4例,44C型22例;Langu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型16例,旋前外旋型10例;Maisonneuve骨折4例,其中3例为双Maisonneuve骨折。踝关节脱位方向:前脱位10例,中立位7例,后脱位9例。腓骨骨折26例,内踝骨折24例,三角韧带断裂2例,后踝骨折13例,前踝骨折8例。对所有闭合性损伤行急诊复位石膏托固定,开放性损伤行清创、复位、跟骨牵引或跨关节克氏针固定,待局部软组织条件允许后行手术治疗。术后采用Burwell-Charnley标准评价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标准评价踝关节功能,采取Kellgren-Lawrence分级标准评估创伤性关节炎严重程度。结果4例患者急诊复位困难,术中证实难复原因均为胫后肌腱脱位前置于下胫腓联合前方。26例患者中腓骨钢板固定25例;内踝骨折固定24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23例、克氏针固定1例;后踝骨折固定12例,其中采取空心螺钉固定9例、解剖型锁定钢板固定3例;前踝骨折固定7例,其中采取带线锚钉缝合固定1例、空心螺钉固定6例;下胫腓联合固定16例,其中采取1枚螺钉固定12例、2枚螺钉固定2例、采取TightRope带袢钛板固定2例。2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0.23±9.70)个月(范围12~60个月)。术后Burwell-Charnley骨折复位评价:解剖复位22例,复位可4例。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6.31±3.64)周(范围10~24周)。踝关节活动范围:背伸10.38°±6.66°(范围0°~30°),跖屈34.04°±7.20°(范围15°~45°)。AOFAS踝与后足评分(83.30±13.94)分(范围24~100分)。10例(38%,10/26)发生创伤性关节炎,其中Kellgren-Lawrence分级Ⅰ级5例、Ⅱ级2例、Ⅲ级2例、Ⅳ级1例。术后2例出现伤口渗液,经清洁换药后伤口愈合;2例内侧皮肤发生坏死缺损,分别通过植皮和皮瓣转移治愈。随访期间无一例发生感染、骨不连和内固定失效等并发症。结论踝关节Logsplitter损伤多见于高能量损伤,骨折形态特征多样化。对于骨折脱位急诊难以复位时需要警惕胫后肌腱脱位嵌插的可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解剖复位、注重软组织的保护和可靠固定是获得满意疗效的关键,但是术后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率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1月-2018年7月收治的98例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对其进行AF系统内固定治疗,并将治疗前后的骨折位置各项指标作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对比治疗前后的指标差异,分析AF系统内固定治疗效果。结果患者手术前神经功能分级A级27例,B级25例,C级30例,D级19例,手术后,未见A级患者,B级16例,C级35例,D级47例。患者手术后未见并发症产生,患者手术前后Cobb角、椎体高度差异明显(P<0.05)。结论脊柱脊髓损伤患者利用AF系统内固定治疗的效果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脊柱脊髓损伤,并且手术方法简单、手术效果高,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氧诱导因子—脯氨酰羟化酶抑制剂(hypoxia-inducible factor prolyl hydroxylase inhibitor,HIF-PHI)预处理小鼠能否减轻炎症反应,减少细胞凋亡,缓解肾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Sham)组、缺血再灌注损伤(IRI)组、IRI+HIF-PHI组,每组6只,其中IRI+HIF-PHI组提前1周隔天灌胃罗沙司他20 mg/kg。建立肾脏缺血再灌注模型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肌酐(sCr)水平;HE染色观察小鼠肾组织病理变化并进行损伤评分;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评估肾组织细胞凋亡;实时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RT-PCR)反应检测肾脏组织内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β(IL-1β)的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及免疫组化分别检测HIF-1α,炎症因子TNF-α和IL-1β表达情况。结果与IRI组相比,IRI+HIF-PHI组小鼠sCr水平明显降低(P<0.01),肾组织损伤情况明显改善,肾小管损伤半定量评分更低(P<0.01),凋亡细胞减少(P<0.01),TNF-α和IL-1β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相较于Sham组,IRI组HIF-1α的mRNA表达增加不明显(P>0.05),免疫荧光显示IRI组肾脏组织HIF-1α在髓质区表达增加,皮质增加不明显,而HIF-PHI预处理后,HIF-1α的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肾皮质HIF-1α的表达明显增加,但其髓质区HIF-1α表达弱于IRI组。结论HIF-PHI能够提高HIF-1α表达水平,并减弱炎症因子表达,减轻炎症反应,达到抑制细胞凋亡、改善肾功能、缓解肾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作用。
简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急性肠套叠儿童实施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7月深圳市儿童医院的1 830例经超声诊断为肠套叠的患儿,采用肠套叠水灌肠方案,行水灌肠复位治疗,观察治疗效果和并发症及其声像图表现。结果1 830例急性肠套叠患儿中原发性肠套叠1 791例、继发性肠套叠39例。经水灌肠复位成功1 780例(97.3%,1 780/1 830);肠复位失败50例(2.7%,50/1 830),复位失败者中包括原发性肠套叠42例、继发性肠套叠8例,均随后转为手术开腹治疗。在灌水过程中3例(0.16%,3/1 830)出现并发症,均为肠穿孔;无死亡病例。结论超声监测下水灌肠复位术治疗儿童急性肠套叠是一种有效、安全的方法,避免了儿童X线辐射,可作为儿童肠套叠非手术治疗优先选择的方法。
简介:摘要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肿瘤,临床医师缺乏对该疾病的充分认识。本文以本中心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患者的病例资料为基础,对该疾病的既往报道做了全面的检索和简要的汇总分析。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更容易出现在男性患者和右肺,其临床和影像学表现具有异质性。手术是最为重要的治疗方式,完整切除对患者的预后有很大意义,以克唑替尼为代表的靶向治疗可能对ALK突变阳性的患者有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儿童肾移植疗效,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儿童(≤17岁)肾移植临床资料。分析供受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移植效果及受者/移植物存活情况。结果共计入组202例患儿,围手术期最常见并发症为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24例(11.9%)、急性排斥反应21例(10.4%)及肾病复发8例(4.0%)。受者死亡和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9例(,4.5%)、排斥反应11例(5.4%)。围手术期血肌酐呈进行性下降,由术前(816.1 ±303.1))μmol/L,降至术后3个月(62.7±20.6)μmol/L。术后1、3、5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66.8±37.3)ml/(min·1.73 m2)、(135.1±29.0) ml/(min·1.73 m2)、(109.9±31.1) ml/(min·1.73 m2)。受者/移植物1、3、5年生存率分别96.7%/96.3%、94.1%/93.5%、94.1%/90.7%。亲属活体供肾与器官捐献供肾组相比1、3、5年受者/移植肾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效果良好。结论我们中心儿童肾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仍需优化诸多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例发育性和癫痫性脑病8型(DEE8)患儿的临床特征及其基因变异情况。方法利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先证者进行基因变异分析,结合Sanger测序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验证,以确定遗传来源。同时,对先证者1的母亲及先证者2进行X染色体失活模式检测,分析ARHGEF9等位基因的表达差异。结果2例患儿均出现全面发育落后。先证者1临床表现为运动、语言、智力障碍以及癫痫发作,脑电图示背景活动慢,睡眠期双侧额区、中线区棘波、棘慢波发放。先证者2存在运动、语言和认知落后的临床表现,但无癫痫症状。全外显子检测显示先证者1存在ARHGEF9基因c.925-2A>T经典剪接变异,Sanger测序证实该变异遗传自母亲,为未报道过的新变异;先证者1母亲X染色体极度偏移失活,突变型和野生型ARHGEF9表达量比率接近为0∶100%。先证者2存在ARHGEF9基因3~10号外显子杂合缺失,经定量PCR验证患儿父母该位置均无变异,该变异为未报道的新发变异。结论DEE8疾病相对罕见,多数患儿有不同程度的神经发育表型,但癫痫并非其特异性临床表现。ARHGEF9基因经典剪接变异和外显子杂合缺失变异可能为2例先证者的病因,上述变异丰富了DEE8相关疾病的变异谱与表型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