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元核内包涵体病(neuronal intranuclear inclusion disease,NII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组织病理、免疫组织化学、超微结构特征。方法应用HE、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及电子显微镜技术对2018—2019年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病理科诊断的2例NIID进行观察。结果患者男女各1例,年龄均为76岁,均因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入院。MRI检查示双侧额叶(男性患者)、双侧大脑半球(女性患者)对称性皮髓质交界区异常高信号影。镜下于直肠黏膜的神经元和皮肤汗腺细胞的核内均见嗜酸性透明包涵体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包涵体呈p62阳性表达。电子显微镜下在皮肤汗腺细胞找到核内包涵体,为类圆形无膜结构,由8~18 nm的微丝组成。结论NIID是一种罕见的多系统慢性进展性神经变性疾病,临床表现具有高度的多样性,易误诊漏诊,影像学对NIID可作出疑似诊断。以往通过尸检才能确诊NIID,该文研究证实通过皮肤或直肠黏膜病理活检等,即可确诊NIID。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重庆市农村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的患病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青光眼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18年8—10月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重庆市荣昌区、綦江区等地区农村40岁以上人群进行青光眼调查,受检人群为在当地生活10年以上的农村人口。统计每位受检者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常规测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眼前节,采用Van Herick法评估中央及周边前房深度,前置镜检查眼底,重点评估视盘杯盘比(C/D)值,对所有可疑青光眼者进行进一步青光眼标准检查。结果确定调查对象4 680人,实际参与调查4 073人,应答率为87%。最终确诊青光眼患者70例,青光眼患病率为1.72%(70/4 073)。不同性别间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和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患病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042,P=0.837;χ2=2.838,P=0.092),7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2.5%,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青光眼患者视力损伤的比例为68.57%(48/70),致盲比例为47.14%(33/70),不同类型青光眼低视力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785,P=0.248),致盲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668,P=0.005),继发性青光眼致盲率最高。现场筛查中,眼压、前房深度、C/D的检出率情况显示,C/D异常时青光眼检出率最高,3种检查方法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325,P<0.001)。综合考虑眼压和C/D因素时,青光眼检出率可提高至55.88%。结论重庆农村40岁以上人群青光眼患病率为1.72%,PACG患病率较以往下降,青光眼致视力损伤比例较高。现场筛查中,眼底视神经的形态学检查对青光眼确诊十分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治疗有效率。方法本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6年6月-2018年5月收治的糖尿病肾病患者共50例,随机分组,各组25例,两组患者都给予常规治疗,包括控制饮食、运动疗法、口服降糖药等。对照组给予缬沙坦口服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和缬沙坦的前提下,给予瑞舒伐他汀钙口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前治疗后的FPG(空腹血糖)、2hPG(餐后2h血糖)、HbAlc(糖化血红蛋白)、Scr(血肌酐)、CysC(血清胱抑素C)。结果(1)和对照组对比,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更高,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2)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FPG、2hPG、HbAlc、Scr、CysC明显比治疗前降低,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对比,观察组治疗后FPG、2hPG、HbAlc、Scr、CysC明显低于对照组,数据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钙联合缬沙坦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疗效明显,可有效地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值得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服用达比加群酯的非瓣膜病心房颤动(NVAF)患者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的分布范围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并对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此APTT是否存在差异做初步探讨。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调查研究。连续入选2018年8月至2020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入选患者在入院前均已规律服用达比加群酯至少3周。入院后在达比加群酯处于谷浓度时进行APTT检测。根据Cockcroft-Gault公式计算患者的肌酐清除率(CCR)。多重线性回归分析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的影响因素。单因素方差分析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的APTT是否存在差异。结果共入选患者584例,年龄为(60.3±10.7)岁,其中男397例(68.0%,397/584)。所有患者CHA2DS2-VASc评分为(1.7±1.4)分,HAS-BLED评分为(1.2±0.9)分。581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10 mg,每日2次,另3例患者服用达比加群酯150 mg,每日2次。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在正常下限以下的患者1例;APTT在正常范围内的患者106例(18.2%,106/584);APTT在正常上限1~2倍的患者476例(81.5%,476/584);APTT在正常上限2倍以上的患者1例。多重线性回归分析示CCR显著影响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P<0.001)。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左心房血流不同状态下达比加群酯谷浓度时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35)。结论服用达比加群酯的NVAF患者的达比加群酯谷浓度APTT一般不超过正常上限的2倍。临床上在应用达比加群酯时应格外关注患者肾功能的变化情况。APTT无法准确评估达比加群酯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奥氮平等6种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在治疗精神分裂症时的循征药学。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式,从2013年1月至2015年5月来我院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患者当中选出2031例,根据其所使用的不同药物将其分为6个小组,分别对每个小组患者的药物使用剂量、治疗有效率、不良反应几率以及治疗成本进行调查和分析。结果本次研究中,各组临床治疗效果间没有较大差异(P>0.05),但各组治疗后不良反应率具有明显差异,其中以氯氮平不良反应率最为明显。从治疗成本角度出发,氯氮平最低,奥氮平最高。结论在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精神分裂症时,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和经济承受能力选择药物种类,其中奥氮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不良反应率较低,但治疗成本较高,而氯氮平治疗成本最低,但不良反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