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患者在产科临床中的治疗手段与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研究。方法:采取对比研究方法,精选100例本院产科临床收治的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分两组设置为:采取硫酸镁药物控制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对照组,采取硫酸镁+硝苯地平联合用药控制治疗的50例患者设置为观察组,对两组患者血压水平、不良反应以及妊娠结局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给予硫酸镁+硝苯地平联合用药控制治疗的观察组患者血压水平控制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产后结局(新生儿病死、早产、产后出血等)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对产科妊娠期高血压患者的疾病临床控制中,给予硫酸镁+硝苯地平联合用药控制治疗能够更好的控制患者的血压水平,促使患者血压水平始终保持在正常范围内,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降低,生产过程中不良妊娠结局获得很大改善,临床治疗成效显著,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阿奇霉素联合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60例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阿奇霉素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用溶液雾化吸入治疗,观察两组患儿治疗前后临床有效率及血清TNF-α、IL-6水平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治疗有效率100.0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0.00%;治疗后,观察组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阿奇霉素联合硫酸特布他林雾化吸入治疗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有效率较高,可显著降低患儿血清TNF-α、IL-6水平,减轻炎症反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二胎政策全面放开后,产妇数量明显增长,为更好的保障产科管理安全性,对当下产科安全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寻找解决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取2020年6月-2022年6月我院产科收治的230例二胎产妇为研究对象,对其妊娠结局进行汇总,并对产科安全影响因素进行汇总,以完善产科管理措施。结果:从230例产妇产科管理来讲,其中年龄、是否存在孕期糖尿病、高血压、瘢痕子宫属于导致产妇不良结局的主要单因素。数据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政策放开后,二胎产妇数量明显增长,但同时存在高龄产妇、瘢痕子宫等现象,影响着产科管理安全,对妊娠结局与产妇安全存在影响,是当下产科安全管理的高危因素。
简介:摘要肺癌术后手术线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属于罕见病。本例患者肺癌术后3年,因咳嗽、咯血,抗细菌感染治疗后症状未改善及影像学未吸收,进一步支气管镜检查发现支气管内曲霉感染,并寄生在吻合口残余手术线上。激光切除手术线头后,患者症状缓解,未继续全身抗真菌治疗。本例提示残留手术线可继发支气管肺曲霉病,常见症状为咳嗽及咯血,支气管镜下局部介入治疗可有效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评估适合临床实验室开展的食源性腹泻弯曲菌检测方法及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分为预实验和大样本验证。(1)预实验:收集2017年9月至2018年1月就诊于北京地区某三甲医院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400份。采用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头孢哌酮-木炭-脱氧胆酸盐(CCD)琼脂培养法在微需氧环境中培养48 h,挑选可疑菌落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鉴定,同时进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PCR)检测空肠弯曲菌及结肠弯曲菌。(2)大样本验证: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3月就诊于北京不同地区不同级别3家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062份,进行qPCR检测及培养。阳性菌株按照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及美国国家肠道细菌耐药监测中心推荐的纸片扩散法及琼脂稀释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进行结果判读。采用卡方检验比较3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及2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的一致性。结果预实验中qPCR、双孔滤膜培养法及改良CCD琼脂培养法检测弯曲菌(空肠弯曲菌/结肠弯曲菌)的检出率分别是9.0%(36/400)、5.0%(20/400)和3.5%(14/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1.772,P<0.01)且qPCR阴性,培养法均为阴性。大样本验证中,qPCR的检出率为8.1%(168/2 062),其中空肠弯曲菌7.0%(144/2 062),结肠弯曲菌1.2%(24/2 062)。qPCR阳性标本进行双孔滤膜培养法培养,阳性率为61.9%(104/168),其中空肠弯曲菌为58.3%(84/144),结肠弯曲菌为83.3%(20/24),与预实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空肠弯曲菌和结肠弯曲菌对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94.0%(94/100)和100.0%(24/24),对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6.0%(6/100)和33.3%(8/24),两种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一致性较好(Kappa值>0.75)。结论qPCR快速、灵敏、操作简单,适合临床实验室常规开展。双孔滤膜培养法检出率显著高于改良CCD琼脂培养法,弯曲菌对喹诺酮类药物显示出极高的耐药率,已不适用于北京地区弯曲菌食源性腹泻的治疗,应选择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不同血压变量及其变异性对2型糖尿病患者糖尿病肾病(DN)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纳入3 050例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定期随访的2型糖尿病患者,按要求定期监测其代谢指标,每年进行尿液检查评估其尿白蛋白肌酐比(UACR),随访3~10年(平均7年)。根据患者的血压参数即收缩压、舒张压、脉压及平均动脉压(MAP)测量值计算其平均值和标准差(SD)。根据收缩压均值高于或低于130 mmHg(1 mmHg=0.133 kPa)和收缩压SD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11.06 mmHg,患者被分为4组:Q1(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SD<11.06 mmHg); Q2(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SD≥11.06 mmHg); Q3(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SD<11.06 mmHg); Q4(收缩压均值≥130mmHg,收缩压SD≥11.06)。同理根据脉压均值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的80 mmHg和脉压SD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6.48 mmHg,患者被重新分为Q1~Q4组。结果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Cox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均值、收缩压SD、脉压均值、脉压SD是影响DN的危险因素。通过收缩压均值和收缩压SD对患者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N风险最高(HR=1.976, P<0.001),而Q1组患者最低。此外,Q3组患者(HR=1.614, P<0.001)发生DN的风险高于Q2组患者(HR=1.408, P<0.001)。通过脉压均值和脉压SD对患者重新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N风险最高(HR=1.370, P<0.001),而Q1组患者最低,Q3组患者(HR=1.266, P<0.001)发生DN的风险高于Q2组患者(HR=1.212, P<0.001)。结论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DN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016与2019年成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DEC)食源性腹泻临床特征与耐药性,了解北京市强化食品卫生安全措施前后DEC流行病学变迁。方法分别收集2016和2019年就诊于北京同仁医院肠道门诊食源性成人腹泻患者1 926例和1 482例,共计3 408例。患者信息录入“肠道预警系统”,便标本分离培养,菌落行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鉴定。大肠埃希菌采用多重荧光定量PCR对5种致病型进行分型。药物敏感性试验根据2019美国临床与实验室标准化协会标准判读。分类资料采用χ²检验或者Fisher精确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3 408份标本共检出DEC 581株,肠产毒性大肠埃希菌(ETEC)占53.36%(310/581),未检出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2016年DEC检出率为14.54%(280/1 926),肠聚集性大肠埃希菌(EAEC)占DEC检出率的18.21%(51/280),ETEC占71.79%(173/280)。2019年DEC检出率为20.31%(301/1 482),EAEC占DEC检出率的41.23%(116/301),ETEC占48.93%(137/301)。与2016年比较,2019年EAEC检出率增高(χ²=29.26,P<0.001),其次为肠致病性大肠埃希菌(χ²=9.37,P=0.002),而ETEC检出率下降(χ²=15.43,P<0.001)。与其他致病型相比,EAEC易引起恶心(χ²=32.72,P<0.001),感染肠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IEC)的患者便标本易观察到红细胞(χ²=16.44,P=0.001)和白细胞(χ²=26.82,P<0.001)。EIEC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及庆大霉素耐药率分别为80.95%(17/21)、66.67%(14/21)和57.14%(12/21)。2019年出现3株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EAEC,其中2株厄他培南及亚胺培南均耐药,1株仅厄他培南耐药。全基因测序显示存在多种耐药机制,以耐药结节性细胞分化家族外排泵、青霉素结合位点突变及产新德里金属β内酰胺酶5(NDM-5)为主。结论成人食源性腹泻患者DEC检出率高,以ETEC为主。与2016年相比,2019年ETEC下降,EAEC检出率显著升高,并于2019年分离到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致泻性大肠埃希菌菌株,其生物学特征及流行病学变迁应引起临床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的病毒性肺炎(VP-COPD)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病原学特点,探讨不良预后相关的风险因素。方法前瞻性纳入2017年8月1日至2019年8月1日在北京同仁医院确诊的235例成人病毒性肺炎住院患者,根据是否合并慢阻肺分为VP-COPD组和未合并慢阻肺的病毒性肺炎组(VP-nCOPD组)。VP-COPD组60例,其中男49例,女11例,中位年龄76.5岁;VP-nCOPD组175例,男93例,女82例,中位年龄66.0岁。对两组患者进行病原体检测并比较临床特征,通过二项logistic回归探索重症VP-COPD的风险因素。结果VP-COPD组与VP-nCOPD组比较,年龄(76.5岁比66.0岁,P=0.001)、入院时CURB-65评分(2分比1分, P=0.001)和PSI评分(111 分比85分, P<0.0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VP-COPD组更易合并铜绿假单胞菌(χ²=10.308,P=0.001)及金黄色葡萄球菌(χ²=5.953,P=0.028)感染,Ⅱ型呼吸衰竭更常见(23.3%比6.8%,P<0.001),重症患者比例高(48.3%比30.3%,P=0.011),住院时间更长(13 d比8 d,P<0.001),院内病死率高(18.3%比7.4%,P=0.016)。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高血糖(OR值为1.73,95%CI:1.22~2.44,P=0.002)与胸腔积液(OR值为133.12,95%CI:7.57~2 340.36,P=0.001)是VP-COPD患者发展为重症的风险因素。结论存在慢阻肺基础疾病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易发展为重症,预后不良,临床应予以重视。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大样本流感样病例检测,明确抗原检测与核酸检测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原则,从而快速明确流感诊断,控制流感暴发,减少资源浪费。方法采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北京同仁医院发热门诊的4 622份流感样病例咽拭子标本,其中流感季3 230份,非流感季1 392份,采用快速抗原法和实时荧光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qPCR)两种方法对其进行流感病毒检测。不一致结果采用第二种核酸检测试剂进行比对。比较快速抗原法对于不同年龄敏感度与特异度的差异,以及不同亚型、不同病毒载量的检出差异。结果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法的敏感度为33.7%(577/1 710),特异度为93.5%(2 723/2 912),与qPCR的一致率为71.4%(3 300/4 622)。在流感季,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法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1%(570/678)和57.4%(1 464/2 552)。在非流感季,其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分别为8.0%(7/88)和96.5%(1 259/1 304)。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法与乙型流感病毒存在交叉反应,为2.3% (18/766)。儿童的敏感度比成人高[56.7%(164/289)比29.1%(413/1 421)]。快速抗原法对于不同流感亚型(H1N1和H3N2)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31,P=0.718),其敏感度随循环阈值(Ct值)增大而降低。结论甲型流感病毒快速抗原法阳性结果可确诊。在流感季,甲型流感病毒抗原阴性应进行核酸检测,而非流感季阴性结果可排除感染。快速抗原法对儿童的敏感度比成人高,敏感度与Ct值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变异性对糖尿病肾脏病变(DKD)的影响。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2002年至2014年在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6个中心)就诊的3 133例基线时无DKD的T2DM患者。按照随访时有无DKD分为DKD组(1 152例)和非DKD组(NDKD,1 981例)。收集所有患者的年龄、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糖尿病病程、用药情况、血压、血脂、HbA1c等临床资料。HbA1c变异性表达为HbA1c标准差,根据患者所有记录的HbA1c测量值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按照HbA1c均值高于或低于目标值7%和HbA1c标准差高于或低于总体均值0.48%,将受试者分为四组:Q1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2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Q3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和Q4组(HbA1c均值≥7%,HbA1c标准差≥0.48%)。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和χ²检验比较各组间上述指标的差异,利用Cox回归模型分析HbA1c变异性与DKD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DKD组患者的年龄、BMI、糖尿病病程、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降压药的比例、HbA1c、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肌酐水平均高于NDKD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预估肾小球滤过率水平及合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比例均低于NDK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回归分析显示,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HbA1c标准差是DKD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HR)=1.240,P<0.01]。进一步进行分层后发现,Q4组患者发生DKD风险最高(HR=1.601,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424,P<0.01)发生DKD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84,P<0.01)。在校正年龄、性别、病程、BMI、WHR、收缩压、舒张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后,Q4组患者eGFR下降风险最高(HR=1.230,P<0.01),Q1组患者最低,Q2组患者(HR=1.161,P=0.023)eGFR下降的风险高于Q3组患者(HR=1.124,P=0.012)。结论HbA1c变异性是T2DM患者DKD的独立危险因素,并且当HbA1c变异性>0.48%时,可能在DK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比平均HbA1c更大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的效果。方法抽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滨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骨质疏松性髋关节骨折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行骨水泥假体髋关节置换术,观察组行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髋关节功能、髋关节活动度及手术并发症。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1.30%(42/46),对照组为71.74%(33/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45,P=0.016)。两组术前髋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两组髋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增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6.52%(3/46),对照组为21.74%(10/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90,P=0.036)。结论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治疗骨质疏松髋关节骨折可改善患者髋关节功能,提高术后髋关节活动度,且并发症较少。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2型糖尿病患者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影响。方法选择2002至2014年就诊于中国台湾李氏联合诊所的3 275例基线时无DR的2型糖尿病患者纳入研究,年龄(65.53±12.24)岁,随访3~10年。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及实验室检查指标。根据患者记录的收缩压和脉压所有测量值计算其均值和标准差。根据收缩压均值130 mmHg(1 mmHg=0.133 kPa)和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将患者分为四组:Q1(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Q2(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Q3(收缩压均值≥130 mmHg,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和Q4(收缩压均值≥130 mmHg, 收缩压标准差≥11.16 mmHg)。同理再根据脉压均值80 mmHg和脉压标准差6.53 mmHg,患者被重新分为Q1′~Q4′四组。采用Cox回归分析研究不同血压变量与DR发展之间的关系。结果Cox回归分析中,校正年龄、性别、病程后,结果显示收缩压均值、标准差,脉压均值、标准差是影响DR的危险因素。Q4组患者发生DR风险最高[风险比(HR)=1.980,P<0.01],而Q1组患者最低。另外,Q3组患者(HR=1.409,P<0.01)发生DR的风险高于Q2组患者(HR=1.353,P<0.01)。Q2′组患者发生DR风险最高(HR=2.086,P<0.01),而Q1′组患者最低。另外,Q4′组患者发生DR的风险(HR=1.507,P<0.01)高于Q3′组患者(HR=1.289,P<0.01)。结论收缩压和脉压变异性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DR的危险因素,收缩压变异性和脉压变异性比平均收缩压和脉压更能预测DR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临床应用不同助产技术对产妇盆底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0月的100例分娩产妇,随机分组,传统助产组给予传统助产,无创助产组实施无创助产。比较两组产后盆底肌肌力正常率;产后2小时出血量;性功能障碍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结果无创助产组的产后盆底肌肌力正常率是98%,而传统助产组的产后盆底肌肌力正常率是78%,P<0.05。无创助产组性功能障碍和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优于传统助产组,P<0.05。无创助产组产后2小时出血量优于传统助产组,P<0.05。结论分娩产妇实施无创助产效果确切,可减少产后出血和降低产后盆底功能障碍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法舒地尔(fasudil)在高糖条件下对猴脉络膜-视网内皮细胞(RF/6As)损伤时的单层通透性及Occludin表达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RF/6As,分为等渗葡萄糖处理组(对照组)、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高糖组)及fasudil+40mmol/L葡萄糖处理组(fasudil+高糖组)。各组分别培养1、3、5、7d,应用倒置显微镜观察培养的RF/6As形态,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作为示踪剂用二室弥散系统检测RF/6As单层通透性的变化,采用Westernblot法检测Occludin在3d、7d各组细胞中的表达量。结果第3、5、7天,高糖组RF/6As随时间延长逐渐变形,正常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单层通透性逐渐增加;3个时间点HRP的A值分别为0.058±0.015,0.116±0.027,0.217±0.036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101)。fasudil+高糖组仅于7d时细胞形态略有改变,5d及7d时HRP的A值分别为0.067±0.004和0.113±0.008,较对照组有所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明显低于高糖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Westernblot检测显示,7d时fasudil+高糖组Occludin灰度值为0.69±0.14,,高糖组为0.45±0.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高糖可引起RF/6As单层通透性增加及Occludin的表达降低,而fasudil可通过上调Occludin的表达,从而减轻高糖引起RF/6As的损伤,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起到预防和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