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儿外科护理带教用分层目标教学法的价值。方法:2019年6月-12月在本院小儿外科实习的护生30名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带教,2020年6月-2020年12月在本院小儿外科实习的护生30名为试验组,采取分层目标教学法。对比技能考试成绩等指标。结果:试验组操作技能考核成绩(95.83±2.79)分、理论知识考核成绩(97.21±1.94)分,优于对照组(86.24±3.15)分、(88.53±2.68)分,P<0.05。试验组教学满意度100.0%,比对照组83.33%高,P<0.05。结论:于小儿外科护理带教中运用分层目标教学法,利于护生实习成绩的提升,及满意度的改善,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急诊内科急性腹痛的诊疗体会。方法选取我院在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期间急诊内科收治的以急性腹痛就诊的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嘱患者平卧位,对患者进行体格检查,并给予控制饮食及补液、消炎止痛纠正水电解质代谢紊乱、营养支持、胃肠减压等常规治疗措施。按随机原则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生素头孢曲松治疗,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抗生素头孢曲松和糖皮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1、2、3d后腹痛消失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经过3d治疗后的总体有效率情况,综合以上指标评价对照组和治疗组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经过入院治疗后,腹痛均有所减轻。但治疗组的临床疗效优势更明显,说明治疗组的疗效优势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内科急性腹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能够取得更好的的临床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导致头位分娩产程异常的主要原因,找出解决产程异常问题的有效方法,为头位分娩产程异常患者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7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收治的头位分娩产妇52例,对这52例头位分娩产妇的临床治疗资料和分娩异常过程进行回顾性研究和分析,研究导致产妇产程异常的主要原因。结果经过研究观察,出现头位分娩产程异常的患者主要有7例,占有比例为13.46%,当产妇怀孕周期在42周以上、胎儿体重在3495g以上的时候,头位分娩产程异常发生率比较高,随着产程异常症状的出现,产妇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大提高。结论要想降低头位分娩患者产程异常发生率,在产妇生产之前,要根据产儿的体重等情况选择出最合适的产妇分娩方法,当出现头位分娩产程异常问题的时候,要及时为患者进行助产治疗,只有这样才能增加母婴健康的机会。
简介:摘要目的腹膜透析为终末期肾脏替代疗法之一,长期反复进行腹膜透析会对患者心身造成很大影响,本文涉及腹膜透析对患者造成心理障碍的原因及在护理工作中的应对策略。方法通过采取随机对照原则将76例腹膜透析患者分为两组,分别为干预组38例,对照组38例。对干预组进行心理干预,结果显示心理干预组无论在干预前,还是在干预后3周,干预后6周与常规护理对照组有明显变化,参考焦虑自评量表测定,提示患者于干预3周,干预6周相对于干预前和对照组标准分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腹膜透析患者普遍存在心理障碍。提示我们临床护理工作中积极采取心理干预措施,减少或降低腹膜透析患者的焦虑,沮丧等心理障碍的程度,从而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和临床治疗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的检测结果。方法 选择200例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患儿的静脉血液样本,主要检测腺病毒(ADV)、肺炎衣原体(CP)等7种病毒,分析患儿的病毒检出率、不同种类的病毒检出率和不同季节的病毒检出率。结果 200例患儿病毒总检出率为58.50%;ADV检出率为8.54%,CP检出率为12.82%,IVA检出率为10.26%,IVB检出率为5.13%,PIV Ⅲ检出率为9.40%,PIVⅠ检出率为11.11%,RSV检出率为42.74%;冬季病毒检出率最高为,最多的两种病毒是RSV和PIV Ⅲ。结论 儿童呼吸道感染常见病毒是RSV,冬季是呼吸道病毒感染高发期。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脑出血患者在急诊内科的急救措施。方法 选取 2016年 9月— 2017年 9月我院收治的 48例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行微创穿刺引流术治疗,对照组行内科保守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抢救成功率为 95.83%,高于对照组的 83.3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为 8.33%,低于对照组的 20.83%,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意识恢复时间及颅内压恢复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具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 相比于传统保守治疗,于急诊内科对脑出血患者行微创穿刺引流术进行治疗可有效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加快患者意识及颅内压的恢复,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快速康复,具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细节护理在消化内科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我院收治的消化内科患者6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每组患者人数均为3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细节护理干预,比较这两种方法对消化内科患者的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经过数据分析可以发现,两组患者护理的SAS评分、SDS评分、护理满意度、护理依从性和并发症发生率,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细节护理干预,可以显著改善消化内科患者的情绪状态和护理依从性,使各类并发症问题的发生概率明显降低,令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大大提高,促进消化内科患者及早出院,值得在今后的临床护理中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卵磷脂络合碘治疗玻璃体混浊的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我院收诊的180例眼科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n=90)和对照组(n=90),对照组实施氨碘肽滴眼液进行治疗,观察组实施卵磷脂络合碘进行治疗,对两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视力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视力情况比较,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3例,92.2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例,81.11%,两组间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较为显著(P<0.05)。结论对玻璃体混浊患者予以卵磷脂络合碘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更能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推广与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主要研究末梢血与静脉血血常规检验检测结果差异的相关问题。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1月—2016年12月间就诊的132例患者,分别抽取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采用全自动血液细胞分析仪对相关血液进行检测,分析静脉血与末梢血血常规检查之间的结果。结果分别比较132例患者的末梢血与静脉血,判断两者的WBC、RBC、PLT、HGB水平等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h后,PLT值下降,WBC、RBC、HGB三者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末梢血与静脉血在进行血液检验的结果存在差异,并且末梢血的稳定性低于静脉血,因此临床开展血常规检验时,需要多抽取静脉血进行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针对产后出血患者使用子宫压迫缝合术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2例产后出血患者按照不同的治疗方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1例患者。将给予所有对照组患者基本的常规止血手段进行止血,观察组则给予子宫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情况进行观察与对比。结果:经过观察后发现,在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止血效率方面,观察组的情况均明显更优,两组患者的数据有较大差别,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产后出血治疗中采用子宫压迫缝合术可提高止血有效率,使患者的生命体征在短时间内稳定。而且通过子宫压迫缝合术进行治疗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不仅操作更加简单,而且手术的可实施性也明显更强,值得应用与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人文关怀护理在肿瘤患者康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从2022年5月至2023年5月,我们选择100名接受肿瘤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采用人文关怀护理)和对照组(常规护理)。在康复过程中,实验组接受心理支持、社会支持、沟通技巧等人文关怀护理措施,对照组仅接受常规护理。通过观察两组患者的康复情况,收集相关数据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在康复时间、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方面表现出显著差异。实验组康复时间缩短了30%,心理状态显著改善,生活质量得到提高。结论:人文关怀护理在肿瘤患者康复中具有积极作用。通过提供心理支持、社会支持和沟通技巧,可以缩短康复时间,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和生活质量。因此,在肿瘤患者康复中应积极应用人文关怀护理,提高康复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 预防和控制短期大量介入手术操作时导管室医院感染,提高导管室院感质控质量。 方法,每月定期对导管室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 结果 通过加强导管室医院感染的监测管理,保障医疗安全,提高院感质量。 2017.7-2019.7 监测总标本为 110 份。总合格率为 100% ,无术后感染发生。结论对导管室进行定期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功能性语音障碍特点及其错误辅音特征,为临床评估及合理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研究,以200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语言-言语门诊诊断的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1 56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普通话语音测试表以图片命名法进行单词水平语音测查。采用χ²检验分析不同发音部位辅音错误的性别分布特征,χ2趋势检验分析不同年龄、不同时期辅音错误发生率的变化趋势。结果共确诊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1 562例,其中男1 171例、女391例,年龄4~17岁;功能性语音障碍患儿各发音部位辅音错误发生率分别为唇音43.0%(672/1 562)、舌面音47.0%(734/1 562)、舌根音63.7%(995/1 562)、舌尖前音77.7%(1 213/1 562)、舌尖中音78.9%(1 233/1 562)、舌尖后音81.6%(1 274/1 562)。男童在唇音、舌面音、舌尖前音、舌尖后音4个部位的错误发生率均高于女童[44.7%(523/1 171)比38.1%(149/391)、49.1%(575/1 171)比40.7%(159/391)、80.1%(938/1 171)比70.3%(275/391)、82.8%(970/1 171)比77.7%(304/391),χ²=5.138、8.379、16.126、5.042,P均<0.05];随年龄增长,唇音、舌面音、舌根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舌尖后音的错误发生率均降低(χ²=27.023、13.230、20.579、29.718、26.390、17.887,P均<0.01);随年份变化,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的错误发生率均升高(χ²=9.030、51.894、18.507,P均<0.01)。结论功能性语音障碍中舌尖后音错误发生率最高,且部分不能随年龄增长完全自愈,应尽早开展舌尖后音的语音训练。近年来唇音、舌尖前音、舌尖中音的错误发生率有上升趋势,应引起关注并及早干预。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3岁及以下儿童屏幕暴露的时间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儿童屏幕暴露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对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保健科门诊正常体检的317名0~36月龄儿童家长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基本信息、家庭养育环境及屏幕暴露相关情况等信息。分别将0~<18月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18~36月龄儿童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定义为屏幕暴露,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儿童屏幕暴露时间差异,χ²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屏幕暴露的影响因素。结果317名儿童中男209名、女108名,年龄(28±10)月龄;0~<18月龄117名、18~36月龄200名。0~<18月龄、18~36月龄儿童每日屏幕时间分别为0.3(0,1.0)h、1.2(0.6,2.0)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6.770,P<0.01);存在屏幕暴露的占比分别为25.6%(30/117)和49.0%(98/200)。0~<18月龄儿童中第二胎及以上(OR=3.81,95%CI:1.13~12.77,P=0.030)、带养人在儿童面前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OR=7.39,95%CI:2.24~24.46,P=0.001)、带养人认为屏幕暴露可促进儿童早期发展(OR=4.14,95%CI:1.26~13.52,P=0.019)为儿童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18~36月龄儿童中带养人在儿童面前使用电子产品时间≥1 h/d(OR=3.29,95%CI:1.78~6.08,P<0.01)为儿童屏幕暴露的危险因素;0~<18月龄、18~36月龄儿童中母亲文化程度本科及以上(OR=0.19,95%CI:0.05~0.66,P=0.009;OR=0.35,95%CI:0.19~0.66,P=0.001)和卧室无电视(OR=0.11,95%CI:0.03~0.42,P=0.001;OR=0.45,95%CI:0.21~0.98,P=0.045)均为儿童屏幕暴露的保护因素。结论3岁及以下儿童屏幕暴露问题普遍,随年龄增大暴露时间增加,并受到多种因素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