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9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是反映水分子扩散特性、检测组织微观结构变化的功能成像技术,包括单指数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模型、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DKI),目前已用于软组织肿瘤临床评估。本文就上述四种技术类型做简要介绍,并就其在软组织肿瘤的良恶性鉴别诊断、组织学分级预测、浸润评估、术后复发监测以及放化疗疗效评价或预测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软组织肿瘤 扩散加权成像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 简介:目的探讨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80例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观察组行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比较2组麻醉前、麻醉30min后患者的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水平及麻醉效果.结果麻醉后2组HR、SBP、DBP均有下降,对照组SBP、DBP下降幅度大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HR指标和麻醉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单侧下肢手术患者采用蛛网膜下腔麻醉与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相当,后者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

  • 标签: 股神经 坐骨神经 阻滞麻醉 血流动力学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光学信号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ancer cell,OSCC)手术中的可行性。方法首先,将OSCC细胞系(SCC9和HSC3)及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与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体外共培养6 h,验证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区分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的能力。其次,将16只BALB/c雄性小鼠(5~6周龄,20~25g)分为两组,每组8只,将SCC9和HSC3细胞以1×106 个/ml浓度分别接种于小鼠背部建立皮下移植瘤模型,模型构建成功后经尾静脉注射5 mg/kg ICG,配对t检验分析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在OSCC与正常组织的差异。最后,纳入2019年11月至2020年7月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口腔科的10例OSCC患者,其中舌癌6例,颊癌4例,男6例,女性4例,平均年龄58.6岁(46~71岁),均在术前6~8 h经肘静脉注射ICG,剂量为0.75 mg/kg。术中测量OSCC患者的肿瘤、瘤周(肿瘤边界外2.0 cm)及正常舌或颊黏膜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评估三个样本组的近红外荧光强度,Tukey事后多重比较检验分析三者之间的信号背景比(signal background ratio,SBR)。结果体外共培养实验显示,OSCC细胞株HSC3和SCC9的近红外荧光强度显著强于正常上皮细胞株Leuk-1(P<0.01)。体内结果显示,OSCC的近红外光学信号强度高于正常组织,SBR为8.67±0.35。临床研究显示,肿瘤组织的荧光强度[(408.23±101.51)AU]显著高于瘤周和正常组织[分别为(253.12±64.89)和(261.50±80.47)AU](P<0.05);肿瘤与瘤周组织、肿瘤与正常组织的近红外信号强度的SBR为1.61±0.53和1.56±0.48,而瘤周与正常组织的SBR为0.96±0.17。结论近红外光学信号定量分析可区分OSCC和正常细胞。在OSCC根治术中,光学信号定量结合ICG近红外荧光分子成像技术辅助精确手术具有临床可行性。

  • 标签: 谱学,近红外线 光学信号 定量 口腔鳞状细胞癌 荧光分子成像
  • 简介:摘要: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的护理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任务。精细化护理作为一种高质量的个性化护理方法,对于这类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精细化护理在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中的应用,并评估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 标签: 精细化护理 神经外科重症气管切开患者 预后 影响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神经外科病房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及其防范措施。方法整理收集2013年3月~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神经外科患者142例,将这142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71例,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研究组患者在临床护理前,进行不安全因素的分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护理对策,对照组患者主要采取常规护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98.6%,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为88.8%。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对神经外科病房护理潜在的不安全因素进行分析,进而采取针对性的防范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的效果,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率,该种护理方法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上肢手术中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时间选取于2022年2月~2023年11月,从我院骨科收治的上肢骨折手术患者中统计出60例展开系统研究,按照随机双盲法分组,对照组接受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组接受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不良反应发生率和神经阻滞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整体麻醉优良率显著比对照组高,统计值P<0.05,其麻醉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运动和感觉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统计差异有意义(P<0.05)。结论:临床针对上肢手术患者实施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联合的麻醉效果好,起效快,维持时间久,值得临床采纳。

  • 标签: 上肢手术 肌间沟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麻醉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在机器人辅助神经外科手术中的精准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8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基于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的神经外科机器人辅助手术;其中,70例行立体定向活组织检查术,1例行囊肿穿刺Ommaya囊置入术,1例行立体脑电图(SEEG)电极置入术,5例行神经导航辅助颅内病变切除术。通过将术后头颅CT与术前手术规划影像融合,分析注册误差、入颅点误差等评价其定位精准性,并比较基于CT注册与基于MRI注册的误差是否存在差异。观察术后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77例患者均在2 min内完成结构光注册,27例以CT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18±0.03)mm(0.13~0.23 mm),50例以MRI为基准的患者注册误差为(0.38±0.09)mm(0.15~0.52 mm),两者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以MRI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30±0.78)mm(0.19~3.28 mm),以CT为基准的入颅点误差为(1.62±1.05)mm(0.29~3.27 mm),两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9);其中,1例SEEG手术的6个入颅点误差为(0.98±0.51)mm(0.32~1.74 mm)。术后无死亡病例,无手术相关出血事件、颅内感染、手术切口愈合不良等情况发生。结论初步研究发现,将3D智能结构光注册定位技术应用于神经外科机器人手术具有注册时间短、定位误差小、安全性好的优势;与基于MRI注册者比较,基于CT的注册误差更小,但入颅点误差相似。

  • 标签: 机器人 神经外科手术 3D智能结构光注册技术 精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联合高压氧(HBO)治疗对急诊微创术后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至2020年1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和烟台市莱阳中心医院神经内、外科收治的HICH患者121例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n=64)和对照组(n=57)。对照组患者采用急诊微创介入清除颅内血肿后予以早期常规康复治疗及电针刺激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予以HBO治疗。术后6个月,根据中华医学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标准评定其临床疗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估2组患者的心理改善情况。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定2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ADL)评价2组患者的生活日常活动能力。采用生活质量评分(SF-36)评价2组患者术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结果术后6个月,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87.5%)明显高于对照组(7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NHISS 、MMSE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术后6个月MOCA、ADL评分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总体健康、活力、生理职能、生理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社会功能、躯体疼痛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急诊微创术后HBO联合早期康复治疗能促进HICH患者神经细胞功能的恢复,有助于患者恢复生活技能,增强运动功能,从而提高其日常生活能力。

  • 标签: 早期康复治疗 高压氧 急诊微创术 高血压脑出血 神经功能 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