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瘢痕妊娠患者行子宫动脉栓塞术后,残余支血管与刮宫术中出血风险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6月山东省立医院499例瘢痕妊娠患者资料,均于刮宫术前行预防性子宫动脉栓塞术。术中发现子宫支血管的患者尽可能栓塞支血管。根据栓塞结束时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浓度由低到高分为A、B、C 3类,A类无染色或轻度染色,B类中度染色,C类明显染色。记录患者刮宫术中出血量,计算3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50 ml)和大出血(>5 00 ml)发生率,并采用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分别与对照组(无子宫支血管患者)比较。结果53例患者存在支血管,栓塞后A、B、C类患者分别为25、15、13例,行支血管栓塞36例。B、C类患者刮宫术中小量出血发生率[60.0%(9/15)和46.2%(6/13)]低于对照组(87.9%,392/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972,P=0.002;χ²=19.090,P<0.001);C类患者大出血发生率(23.1%,3/13)明显高于对照组(2.2%,9/4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80,P=0.001)。结论存在子宫支血管的瘢痕妊娠患者,栓塞支血管可减少刮宫术中出血量,子宫体中下部残余染色对预测刮宫术中大出血风险有意义。

  • 标签: 子宫动脉栓塞术 瘢痕妊娠 侧支血管 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使用原位双乳内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观察围手术期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变化趋势,对比两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参数,初步探讨双侧旁路移植血管流量特性。方法选取2016年8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我院心外科实施原位双乳内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57例,其中男50例,女7例;年龄29~77岁,平均(57.8±10.1)岁。患者术前均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和搏动指数等相关参数,并行统计学数据分析。结果全组手术无死亡。术前左、右两乳内动脉的平均直径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右侧乳内动脉血流量更高(P=0.026)。术中左、右两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左侧移植血管舒张期血供比例更高(P=0.022)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流量相比,术中左、右两移植血管血流量均较术前明显提升(P<0.001),搏动指数也较术前更优(P<0.001)。结论实施双乳内动脉CABG手术的患者,与术前乳内动脉自身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动脉旁路移植血管血流量均有明显改善,搏动指数更优。术中靶血管位点存在不同,但两侧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和搏动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近年来各级医院及美容机构广泛开展面部注射填充术,各种并发症也随之而来,而眼动脉及其分支栓塞所致的失明当属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医源性所致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起病急、进展快,且预后差,易出现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因此预防医源性所致眼动脉及其分支栓塞的发生,及时发现其临床表现和尽早治疗尤为重要。文章通过回顾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总结了医源性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的临床表现、发病机理及治疗和预后。

  • 标签: 面部注射填充技术 视网膜中央动脉栓塞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两原位乳内动脉至前降支系统血运重建后的血流表现。方法收集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363例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外科行左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LIMA-LAD)和右侧乳内动脉至前降支旁路移植(RIMA-LAD)的非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按照不同动脉移植血管分为左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LIMA-LAD组,329例)和右侧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组(RIMA-LAD组,34例)。术前行经胸乳内动脉超声检查,术中使用TTFM测量并记录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和舒张期血供比例(DF值)等参数,术后1周行冠状动脉CTA检查。结果术前右侧乳内动脉相较于左侧直径更粗、流量更大、搏动指数更优(P<0.05)。吻合于前降支系统后,左、右两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流量、搏动指数和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骨骼化获取的原位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并未体现出血流量增加的优势。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或右侧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在血流量和搏动指数方面均明显改善(P<0.001)。考虑到两组间年龄因素差异巨大,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再次比较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组间差异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LIMA-LAD组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313例,其中4例存在不同程度问题。RIMA-LAD组34例均完成冠状动脉CTA检查,1例提示远端显影浅淡,余者结果未见明显异常。两组在术后冠状动脉CTA完成率(P=0.381)和旁路移植血管失败率(P=0.405)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术前自身乳内动脉血流相比,术中左、右两乳内动脉旁路移植血管的血流量、搏动指数均显著改善。尽管术前右侧乳内动脉血流参数优于左侧,但吻合于前降支靶血管后两组在流量、搏动指数以及DF值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骼化获取的乳内动脉移植血管的血流量优势并未体现。

  • 标签: 乳内动脉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瞬时血流测定 经胸乳内动脉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海绵窦瘘眼部表现特点、影像学检查及介入治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5年中18例首诊于我院眼科的颈动脉海绵窦瘘者的眼部症状及体征、影像学检查、治疗方法等。18例患者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结果所有病例中最常见的眼部表现为搏动性眼球突出、球结膜充血水肿、眼球运动障碍等。头颅或眼部CT平扫检查所有病例均显示患眼球突出,眼上静脉增粗;全部患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明确诊断。本组18例(20眼)均行介入手术治疗,其中应用可解脱球囊封堵瘘口12例(14眼),结果10例(12眼)瘘口完全闭塞,发生并发症2例,无严重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应用弹簧圈+Onyx胶封堵瘘口3例(3眼)、覆膜支架隔绝瘘口3例(3眼),瘘口均完全闭塞,无并发症或死亡病例。全部手术患者眼部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明显改善。随访时间(12±3.4)个月,无复发病例,颈动脉覆膜支架内未发生狭窄及闭塞。结论对于以突眼及其他相关症状就诊于眼科的患者,应考虑颈动脉海绵窦瘘的可能,血管造影是该病诊断的金标准,介入手术治疗对颈动脉海绵窦瘘是安全有效的。

  • 标签: 颈动脉-海绵窦 突眼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患者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传统手术组),另47例采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新型手术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其中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同时询问患者的颞肌萎缩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颞肌萎缩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心房颤动、吸烟史、体重指数、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新型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短[分别为(68±7)min、(82±8)min,P<0.05],术后脑脊液漏[分别为0%(0/47)、4.1%(2/49)]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1%(1/47)、10.2%(5/49)]均较传统手术组低(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新型手术组发生颞肌萎缩的概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0%(0/47)、8.2%(4/49),P<0.05]。结论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比较,新型去骨瓣减压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颞肌萎缩发生率低的优势。

  • 标签: 梗塞,大脑中动脉 减压术,外科 去骨瓣 治疗结果 新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在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新乡市中心医院,新乡医学院第四临床学院神经外科收治的96例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9例患者采用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传统手术组),另47例采用新型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简称新型手术组)。术后3个月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随访内容包括: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预后,其中0~3分为预后良好,4~6分为预后不良;同时询问患者的颞肌萎缩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时间、术后脑脊液漏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术后3个月颞肌萎缩的发生率及其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或心房颤动、吸烟史、体重指数、从出现症状至手术时间、术前症状严重程度及术前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基线基本一致,具有可比性。新型手术组的手术时间较传统手术组短[分别为(68±7)min、(82±8)min,P<0.05],术后脑脊液漏[分别为0%(0/47)、4.1%(2/49)]和切口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2.1%(1/47)、10.2%(5/49)]均较传统手术组低(均P<0.05)。术后3个月,两组mRS评分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新型手术组发生颞肌萎缩的概率低于传统手术组[分别为0%(0/47)、8.2%(4/49),P<0.05]。结论与传统去骨瓣减压术比较,新型去骨瓣减压治疗大脑中动脉闭塞性脑梗死患者具有手术时间短、术后脑脊液漏、切口感染及颞肌萎缩发生率低的优势。

  • 标签: 梗塞,大脑中动脉 减压术,外科 去骨瓣 治疗结果 新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嗜乳脂蛋白样-2基因(BTNL2)2个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我国汉族川崎病患儿易感性及冠状动脉损害(CAL)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年9月至2014年9月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儿科收治的66例川崎病患儿作为川崎病组,男44例,女22例,年龄(2.56±1.76)岁,年龄范围为8个月至12岁。另选取同期进行健康体检的75例健康儿童作为健康组,男61例,女14例,年龄(3.00±1.86)岁,年龄范围为8个月至12岁。纳入的所有儿童均为内蒙古自治区汉族。根据是否并发CAL,将川崎病组患儿分为CAL组(n=16)和非CAL(N-CAL)组(n=50)。采用Chelex-100、IonPGM测序及Barcode测序数据分析流程,得出所有样本BTNL2基因rs1555115、rs2395158两个多态性位点的基因型。结果川崎病组与健康组BTNL2基因rs1555115 CC基因型与CC+C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23);两组的C、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89)。川崎病组与健康组的BTNL2基因rs2395158 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5);两组的A、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86)。CAL组与N-CAL组的BTNL2基因rs1555115 CC基因型与CC+C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7);两组的C、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1)。CAL组与N-CAL组的BTNL2基因rs2395158 AA基因型与AG+GG基因型分布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2);两组的A、G等位基因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结论BTNL2基因中,携带rs2395158位点G等位基因及AG、GG基因型的儿童较携带A等位基因、AA基因型更容易发生川崎病,有较高的患病风险。A、G等位基因可能是发生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增加了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度。

  • 标签: 嗜乳脂蛋白样-2 川崎病 单核苷酸多态性 冠状动脉损害 血管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