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开放性眼球外伤一期手术治疗效果。方法对在我院治疗的46例开放性眼球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分析一期手术治疗效果。结果术前,患者平均视力为(0.22±0.26),术后平均视力为(0.44±0.36),术前术后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视力无光感7眼,光感~0.0118眼,0.02~0.0410眼,0.05~0.095眼,0.1~0.24眼,≥0.32眼,一期手术后,视力无光感2眼,光感~0.016眼,0.02~0.048眼,0.05~0.0910眼,0.1~0.29眼,≥0.311眼。结论开放性眼球外伤患者进行正确的一期手术之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功能,后续治疗可更顺利开展,患者总体治疗效果可得到有效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早期肠内给予益生菌联合肠外丙氨酰谷氨酰胺对重症外伤并颅脑损伤患者肠道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法在2015年2月到2017年2月之间,选取60例我院收治的重症外伤并颅脑损伤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进行单纯的早期肠内营养治疗,B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营养并给与益生菌治疗,C组患者进行早期肠内给予益生菌联合肠外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对比临床效果。结果各组患者间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对比,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间的ALB、ALT、PBG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重症外伤并颅脑损伤患者采用早期肠内给予益生菌联合肠外丙氨酰谷氨酰胺治疗,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髋臼周围截骨术(periacetabular osteotomy,PAO)治疗临界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8年1月行PAO治疗的外侧中心边缘角(lateral center-edge angle,LCEA)为18°~25°且随访超过2年的DDH患者33例(18°≤LCEA<25°组);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和随访时间按1∶2的比例匹配对照组:0°≤LCEA<10°组66例,10°≤LCEA<18°组66例。比较三组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LCEA、前中心边缘角(anterior center-edge angle,ACEA)、臼顶倾斜角(Tönnis角)、股骨头外移指数、股骨头骨骺臼顶(femoro-epiphyseal acetabular roof,FEAR)指数、股骨前倾角、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est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y,WOMAC)骨关节炎指数和国际髋关节结果工具(international hip outcome tool,iHOT-12)评分。结果术前18°≤LCEA<25°组33例中3例(9.1%)的LCEA为唯一的影像学特征提示髋臼发育不良而其他参数在正常范围内;ACEA<20°者17例(51.5%)、Tönnis角>10°者24例(72.7%)、ACEA<20°且Tönnis角>10°者12例(36.4%)。18°≤LCEA<25°组后壁征阳性率(72.7%)低于10°≤LCEA<18°组(77.3%)和0°≤LCEA<10°组(9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17,P=0.040);18°≤LCEA<25°组交叉征阳性率(27.3%)和坐骨棘征阳性率(48.5%)高于10°≤LCEA<18°组(分别为10.6%和18.2%)和0°≤LCEA<10°组(分别为9.1%和1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02,P=0.030;χ2=16.497,P<0.001);18°≤LCEA<25°组FEAR指数(3.7±8.0)低于10°≤LCEA<18°组(4.3±7.9)和0°≤LCEA<10°组(11.0±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703,P<0.001)。术后18°≤LCEA<25°组LCEA由20.4°±1.8°提高至37.8°±7.1°、ACEA由18.3°±7.8°提高至36.3°±6.3°、Tönnis角由12.7°±6.2°降低至-5.6°±9.2°、股骨头外移指数由22.9%±6.7%降低至10.7%±12.2%、WOMAC评分由(20.1±13.4)分降低至(6.0±6.3)分、iHOT-12评分由(50.2±19.9)分提高至(90.0±13.7)分,手术前后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18°≤LCEA<25°组WOMAC评分小于10°≤LCEA<18°组的(9.3±9.6)分和0°≤LCEA<10°组的(12.0±16.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515,P=0.002);iHOT-12评分大于10°≤LCEA<18°组的(77.7±17.3)分和0°≤LCEA<10°组的(78.1±20.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833,P<0.001)。结论在超过2年的随访中,PAO能够显著改善临界DDH患者的股骨头骨性覆盖和髋关节功能。术前应重视对髋臼不同影像学指标的综合评价,更好地制订术前规划。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右向左分流(right-to-left shunt, 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梗死模式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纳入2016年5月至2020年1月孝感中心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中青年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记录人口统计学资料、血管危险因素、基线血压、实验室检查结果、卒中严重程度、梗死部位及分布模式。按照经颅多普勒发泡试验结果分为RLS组和无RLS组;根据弥散加权成像结果分为单病灶组和多病灶组。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与梗死模式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68例急性隐源性卒中患者,男性37例(54.4%),年龄(47.63±6.57)岁(范围31~59岁)。30例(44.1%)存在RLS,其中轻度分流22例(73.3%),重度分流8例(26.7%)。RLS组男性、皮质-皮质下梗死及多供血区病变患者比例显著高于无RLS组;而三酰甘油、体重指数以及皮质下梗死和单血管供血区单个病变患者比例显著低于无RLS组(P均<0.05)。多病灶组前循环+后循环梗死、皮质-皮质下梗死以及伴有RLS的患者比例显著高于单病灶组,而皮质下梗死患者比例显著低于单病灶组(P均<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RLS是发生多发性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6.681,95%可信区间1.206~37.019;P=0.030)。结论RLS与隐源性卒中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tDCS)联合持续θ短阵快速脉冲刺激(cTBS)语言双模通路治疗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疗效。方法将绵阳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自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收治入院的64例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2组患者均使用常规言语康复训练,治疗组增加tDCS联合cTBS刺激,对照组采用假刺激,假刺激部位、治疗模式、治疗时间都与治疗组相同。2组患者均治疗1次/d,每周6次,连续5周。治疗前后均使用汉化版西方失语成套量表及功能独立性量表进行评估,观察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失语商(AQ)、操作商(PQ)和大脑皮质商(CQ)评分变化及功能独立性评分变化。结果2组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AQ、PQ、CQ评分均显著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都有效,但治疗组治疗后的AQ、CQ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Q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功能独立性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2组改善程度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DCS联合cTBS刺激语言双模通路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后非流畅性失语症患者的语言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基层医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开展静脉溶栓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中病例筛选2021年3月-2023年3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3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15例患者,对照组采取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详细对比两组取得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脑神经功能与对照作相比得到显著改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最终肢体运动功能和生活活动能力与对照组相比得到良好恢复,(P<0.05)。结论:对基层医院进展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可有效减轻患者脑神经功能损伤程度,促进患者身体恢复。
简介:摘要:初中政治课程中的法治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至关重要。通过明确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多样化教学方法和注重实践教学等方法可以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效果。教师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和提高专业素养,以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法治教育,为培养具有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的未来人才做出贡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塞60例临床疗效及应用安全性。方法双盲对照分析我院120例患者应用阿加曲班和传统药物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两种患者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日常生活能力表上无显著差异,治疗2星期后,观察组逐渐与对照组产生差异;在治疗有效率上,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6.6%。两组均无加重患者,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价值;在用药安全性上,观察组不良反应10例,对照组不良反应12例,两组差异不显著,不具统计学价值。其中观察组4例患者头晕,4例患者发热,2例患者面色发红。对照组2例患者头晕,2例患者发热,3例患者面色潮红,2例患者恶心,2例患者具有皮疹,1例患者发生室性早搏。结论阿加曲班治疗急性脑梗塞具有良好的效果,且具有安全性,可在临床中大范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康复治疗的疗效。方法以80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患者为对象,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干预后股静脉血流速度及踝周径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Fugl-Meyer功能量表(FMA)评分升高,视觉模拟疼痛(VAS)评分降低,观察组升高/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干预后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水平均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未见差异(P>0.05)。结论康复治疗可有效控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下肢DVT患者的肢体症状,调节血液中D-D、Fbg水平,减轻患者的疼痛,且安全性较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东莞市中老年慢性病签约患者对家庭医生团队的服务需求,为进一步完善慢性病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项目提供依据。方法2018年8—12月,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东莞市签约家庭医生服务的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共20例进行半结构式访谈,并用Colaizzi分析法分析资料。结果对访谈资料剖析和归类,提炼出6个主题,即政策及服务认知需求、疾病知识技能需求、药物治疗需求、康复护理需求、心理社会支持、网络服务需求。结论中老年慢性病患者对家庭医生团队服务需求较高,医护人员应加强多学科协作,强化慢性病健康教育,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借助中老年慢性病家庭医生网络管理平台,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医疗护理服务需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神经性皮炎患者11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56例,对照组给予丁酸氢化可的松软膏擦涂患处治疗,观察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擦涂患处治疗。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6.43%,显著高于对照组76.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皮损程度、瘙痒程度、皮损面积及皮损质地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神经性皮炎效果显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