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安全转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我院8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包括责任制护理管理、无缝隙接班制度、无缝隙护理服务和无缝隙安全管理。结果:观察组的ICU患者转出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χ²=5.231,P=0.022)。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观察组的平均GSES评分为74.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3(t=3.421,P=0.001)。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有18名患者和家属评价为“非常满意”,而对照组则为12名(χ²=4.532,P=0.033)。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患者的安全转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模式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转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简介:【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ICU(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安全转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了2022年8月1日至2023年2月28日期间我院80例ICU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模式,观察组则采用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包括责任制护理管理、无缝隙接班制度、无缝隙护理服务和无缝隙安全管理。结果:观察组的ICU患者转出成功率为9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0%(χ²=5.231,P=0.022)。在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方面,观察组的平均GSES评分为74.1,明显优于对照组的65.3(t=3.421,P=0.001)。护理满意度方面,观察组有18名患者和家属评价为“非常满意”,而对照组则为12名(χ²=4.532,P=0.033)。结论:本研究证明了无缝隙护理管理模式在ICU患者的安全转出、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护理满意度等方面均有显著优势,该模式的应用能有效提高患者的转出成功率和护理满意度,同时也能提高护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的临床诊治措施,寻求有效诊疗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1年1月至2012年1月本院儿科治疗的17例小儿重症肺炎患儿病例资料显示,在常规抗感染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丙种球蛋白辅助治疗,剂量400㎎/㎏/d,连用3天为一疗程,做为观察组;另外随机选取给予常规抗感染输液治疗17例小儿重症肺炎作为对照组。结果两组对比分析显示观察组在应用丙种球蛋白后小儿重症肺炎患者在呼吸困难改善、咳嗽、肺部湿罗音消失时间、住院天数、体温稳定时间均明显缩短,病情恢复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的对照组(p<0.005)。结论小儿重症肺炎病情急骤,变化快,适当的应用丙种球蛋白作为辅助治疗,在促使病情迅速恢复,缩短住院日,降低费用等各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机械通气是临床治疗重症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持续机械通气的患者易发生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脓痰及痰痂易聚集并堵塞支气管管腔,严重影响患者的通气功能,加重呼吸衰竭,甚至引起继发性肺不张。吸痰的目的是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从而改善肺通气和换气功能。但同时也能引起肺泡塌陷,降低肺顺应性,影响血气交换,导致低氧血症。吸痰时由于机械通气中断,同时又因负压抽吸将肺内口高氧气体吸出,可引起低氧血症,加重器官损害。不必要的频繁吸痰和常规的按时吸痰增加了气道分泌物的产生,易造成患者的气道损伤,加重低氧血症和急性左心衰,此外,如吸痰不及时又可造成呼吸道不畅,通气量降低,窒息甚至心律失常。所以适时吸痰是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机械通气治疗效果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并探讨优质护理服务在强迫症患者中的应用及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3年01月-2015年01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强迫症患者10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护理措施,观察组给予优质的护理服务,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Y-BOCS评分,调查护理满意率。结果治疗前,观察组Y-BOCS评分为(26.43±4.37)分,对照组为(25.54±4.64)分。治疗后,观察组Y-BOCS评分为(18.45±3.56)分,对照组为(22.23±3.64)分。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治疗后Y-BOCS评分均有明显改善,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显效22例,有效24例,无效4例,治疗有效率为92.00%,对照组治疗显效15例,有效21例,无效14例,治疗有效率为72.00%。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率为96.00%,对照组护理满意率为84.00%。观察组护理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优质护理服务在强迫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