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是一种好发于小儿的高度恶性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其组织形态学表现多样,具有向神经上皮、上皮与间叶组织多向分化的特点,典型表现为出现数量不等的横纹肌样细胞。发生在成人和/或鞍区的病例罕见,对它的临床病理学与生物学行为等特点的认识可能存在不足。因此,本文分析了2例发生于成人的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期总结其临床病理特征。
简介:摘要肺胎盘样变形(placental transmogrification of the lung,PTL)为一种肺部罕见良性囊性病变,其特征为组织学形态类似未成熟胎盘结构。本文报道1例本院确诊的PTL患者,为75岁老年男性,影像学表现为局限性分隔样囊腔性病变。免疫组织化学表现为绒毛结构表面增生的肺泡上皮甲状腺转录因子1、细胞角蛋白7弥漫阳性,绒毛样间质内细胞CD10及波形蛋白阳性,绒毛样间质内血管CD34及D2-40阳性,HMB45、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均阴性,Ki-67低表达。描述其组织学特点、免疫表型、诊断要点,并复习相关文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即时荧光定量PCR(qPCR)法在检测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杆菌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省十堰市太和医院病理科2017—2019年间1 213例用qPCR法检测过结核杆菌核酸的病例,将检测结果与石蜡切片抗酸染色及临床随访结果进行比较,验证其诊断价值。结果1 213例样本中,627例qPCR法检测结果为阳性,586例为阴性。临床随访证实其中876例为结核病,337例为其他疾病。经计算得出qPCR法的灵敏度为71.3%,特异度为99.4%,准确率为79.1%。这1 213例中892例有抗酸染色结果,其中阳性280例,阴性612例。结合临床诊断,抗酸染色的灵敏度为41.5%,特异度为99.5%,准确率为55.7%。结论与抗酸染色相比,qPCR法对石蜡包埋组织中结核分枝杆菌的检测有较高的灵敏度,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简介:摘要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由纤维母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组成的假肉瘤性自限性反应性病变。约65%的结节性筋膜炎中发现t(17;21)(p13;q12)染色体易位,形成MYH9-USP6融合基因,但伴有USP6基因缺失的病例少见报道。该例患者为年轻女性,因右膝关节疼痛5个月,MRI示右膝关节后外侧结节入院,分子检测示USP6基因发生断裂并伴有大量缺失信号。镜下病变与富于细胞性腱鞘纤维瘤难以区分,且富于细胞性腱鞘纤维瘤与结节性筋膜炎都有USP6基因的断裂,最后综合考虑倾向于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Merkel细胞癌(MCC)中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的异常表达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06年12月至2018年12月间3例MCC,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荧光原位杂交(FISH)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的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及分子遗传学特征,并结合文献进行复习。结果3例MCC患者,其中女性2例,男性1例;年龄74~93岁,中位年龄84岁。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3例标本,发现2例ALK蛋白定位表达于MCC的细胞膜/胞质;FISH法检测此2例标本均未发生ALK基因断裂缺失;同时RT-PCR检测出该2例样本ALK mRNA相对于周围正常组织出现高表达,1例ALK蛋白阴性表达,且FISH及PT-PCR检测失败。结论MCC中存在ALK mRNA和蛋白的高表达,ALK在MCC中有较高的表达率,ALK在MCC中的特异性表达对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富含黑色素的肿瘤染色方法进行改进,探索一种新的非脱色素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以提高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质量。方法对5例含黑色素丰富的黑色素肿瘤进行5种不同方法染色,包括3种当前使用的染色方法及改进的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染色抗体包括鉴别诊断中常用的Ki-67、Melan A、广谱细胞角蛋白(CKpan);比较上述抗体经5种不同方法染色的效果。结果未脱色素组的染色结果因黑色素与二氨基联苯胺(diaminobenzidine,DAB)染色结果互相重叠,难以区分;高锰酸钾脱色素组由于氧化的作用,导致组织易脱片、抗原丢失致染色弱等问题;3-氨基-9-乙基咔唑(3-amino-9-ethylcarbazole,AEC)染色虽然能较好区分黑色素与肿瘤细胞染色,但染色较弱,且不利于长期保存;硫酸亚铁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细胞染成棕黄色、黑色素染成墨绿色,既不会导致抗原丢失,又便于区分。结论硫酸亚铁特殊染色与免疫组织化学双重染色能很好地将肿瘤中黑色素与肿瘤细胞的DAB显色结果区分开来,且不影响染色强度,显著优于现有的黑色素肿瘤免疫组织化学处理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收集2例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形态学特点,行免疫组织化学、特殊及荧光原位杂交(FISH)染色,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中年男性(例1为55岁,例2为50岁),肿瘤组织镜下均可见大量典型的微乳头状癌成分及部分涎腺导管癌成分。患者均有颈部淋巴结及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例1以颈部淋巴结转移为主(13/20),例2以腮腺内淋巴结转移为主(9/9)。其中例1肿瘤细胞内可见大量空泡形成,并见局灶区黏液样变,类似乳腺微乳头状黏液癌。免疫组织化学:2例肿瘤中微乳头状癌成分MUC1及上皮细胞膜抗原(EMA)均呈极向反转型表达模式;GCDFP-15在2例中均阳性,雄激素受体(AR)在例1中阳性;2例均弥漫表达细胞角蛋白(CK)7、GATA3,不表达DOG1、mammaglobin、S-100蛋白;HER2经免组织化学及FISH检测均阴性。结论浸润性微乳头状涎腺导管癌是一种高度恶性的涎腺导管癌,易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肿瘤细胞及组织结构可出现一些少见形态,加强认识有助于对其正确诊断与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在间叶性软骨肉瘤的甲醛固定石蜡包埋组织中检测HEY1-NCOA2融合基因对间叶性软骨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间叶性软骨肉瘤6例,尤文肉瘤、滑膜肉瘤、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外皮瘤各5例作为对照,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各组病例中有无HEY1-NCOA2融合基因并以PGK基因为内参检测RNA的质量。结果6例中有4例成功提取到总RNA,其中3例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阳性比例为3/4,对照组均未检测出HEY1-NCOA2融合基因。结论HEY1-NCOA2融合基因在间叶性软骨肉瘤中有较高的检出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