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活体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术后早期两组受者间BK病毒感染状况,并评价他克莫司谷浓度对两组受者BK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肾移植手术并且术后24个月内规律监测BK病毒的535例受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肾来源分为活体肾移植99例和尸体肾移植436例,对术后早期两组受者间BK病毒尿症、持续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BK病毒肾病、急性排斥反应和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以及移植肾功能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两组受者的他克莫司谷浓度对BK病毒感染的影响。结果随访24个月,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的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活体肾移植组,而两组间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持续BK病毒尿症、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时,两组间BK病毒尿症的他克莫司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较BK病毒阴性组受者升高(P<0.05),而在术后3、6、9、12、15、18、21、24个月时,三组间他克莫司谷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逻辑回归分析发现术后1个月时的他克莫司谷浓度是BK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在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活体肾移植和尸体肾移植的BK病毒尿症、持续BK病毒尿症、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以及BK病毒血症受者的血清肌酐和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与BK病毒阴性组比较,三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尸体肾移植受者术后尿液中BK病毒DNA>107拷贝数/ml的2年累积发生率明显高于活体肾移植组,两组间BK病毒尿症、BK病毒血症、持续BK病毒尿症、急性排斥反应以及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的累积发生率相近。尿中BK病毒持续状态和高BK病毒复制以及BK病毒血症并不影响术后的移植肾功能。术后1个月时的他克莫司谷浓度是BK病毒尿症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儿童肾移植术后短、中期疗效及影响移植肾和受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2010年8月至2021年5月284例肾移植患儿供、受者移植时基线资料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随访至2021年12月31日。根据移植肾和受者存活状态,分为移植肾丢失组和移植肾存活组以及受者死亡组和受者存活组,组间单因素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比例风险模型探讨影响移植肾丢失和受者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结果284例患儿中男184例(64.8%),女100例(35.2%);亲属活体供者19例(6.7%),抢先移植19例(6.7%),二次移植患儿8例。284例受者移植时年龄为13.0(9.0,15.0)岁,其中0~6岁29例,7~11岁96例,12~18岁159例。移植肾和受者1、3、5年存活率分别为92.3%、88.9%、84.8%和97.1%、95.6%、94.4%。多因素分析术后急性排斥反应(HR=3.14,95%CI 1.38~7.15,P=0.006)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HR=4.73,95%CI 2.03~11.06,P<0.001)是术后移植肾丢失的独立危险因素。术后感染(HR=14.23,95%CI 3.45~58.72,P<0.001)是受者术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儿童肾移植术后显示出良好的短、中期预后,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和围术期血管并发症是影响移植肾存活的因素,术后感染是影响受者存活的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单中心儿童肾移植疗效,并对目前所面临的问题进行探讨。方法总结2007年7月至2019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儿童(≤17岁)肾移植临床资料。分析供受者临床资料、围手术期并发症、移植效果及受者/移植物存活情况。结果共计入组202例患儿,围手术期最常见并发症为肾移植术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elayed graft function,DGF)24例(11.9%)、急性排斥反应21例(10.4%)及肾病复发8例(4.0%)。受者死亡和移植肾功能丧失的主要原因为肺部感染9例(,4.5%)、排斥反应11例(5.4%)。围手术期血肌酐呈进行性下降,由术前(816.1 ±303.1))μmol/L,降至术后3个月(62.7±20.6)μmol/L。术后1、3、5年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别为:(166.8±37.3)ml/(min·1.73 m2)、(135.1±29.0) ml/(min·1.73 m2)、(109.9±31.1) ml/(min·1.73 m2)。受者/移植物1、3、5年生存率分别96.7%/96.3%、94.1%/93.5%、94.1%/90.7%。亲属活体供肾与器官捐献供肾组相比1、3、5年受者/移植肾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效果良好。结论我们中心儿童肾移植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下一步仍需优化诸多问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供者体质量≤15 kg供肾婴幼儿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探讨婴幼儿供者匹配儿童受者(PTP)儿肾分配策略下的移植的疗效和并发症。方法收集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开展供肾婴幼儿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分析供受体临床资料、术后并发症、术后肾功能恢复及人、肾存活情况。结果共入组50例婴幼儿供者,93例儿童受者。其中单肾移植(SKT)89例,双肾整块移植(EBKT)4例。围术期主要并发症为肾功能延迟恢复(5/93例,5.4%)和移植肾血管栓塞(3/93例,3.2%),其他有原发性肾病复发(3/93例,3.2%)、呼吸道感染(3/93例,3.2%)和急性排斥反应(2/93例,2.2%)。随访期内受者死因主要为呼吸道感染(4/93例,4.3%)。除死亡造成肾脏丢失外,排斥反应(2/93例,2.2%)、原发性肾病复发(2/93例,2.2%)是造成移植肾丢失的主要原因。术后血肌酐均进行性下降,由术前(824.77±150.24) μmol/L降至术后1个月(90.73±47.24) μmol/L。SKT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31个月(3~74个月),受者术后1、3、5年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5%/94.2%、96.0%/88.8%、93.1%/86.1%;EBKT组随访时间中位数为50个月(13~65个月),受者术后第1、3、5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0%。随访期内2组受者人/肾存活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效果良好。结论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开展的供肾婴幼儿单/双肾移植效果良好,且PTP儿肾分配策略下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并不增加,手术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体重≤15 kg与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单供儿童受者肾移植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9年12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实施的156例儿童单供肾移植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儿童供者体重大小分为两组,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对应单供儿童受者为小肾组,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对应的单供儿童受者为大肾组。小肾组89例,大肾组67例,供肾分别源于46例体重≤15 kg和48例体重>15 kg的儿童供者。小肾组与大肾组供者的年龄[1.00(0.02~4.00)岁与10.00(3.00~18.00)岁]、体重[10.0(3.4~15.0)kg与35.0(16.2~56)kg]、身高[76(50~113)cm与144(67~172)cm]、肾小球滤过率[(31.50±7.46)ml/min与(36.79±7.00)ml/min]、供肾长径[(5.91±0.48)cm与(8.71±1.88)c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供者在性别、冷/热缺血时间、死亡原因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组与大肾组受者年龄[(11.28±3.89)岁与(13.86±3.56)岁]、身高[(130.02±28.56)cm与(143.97±16.59)cm]、体重[(31.83±10.45)kg与(35.13±9.15)kg]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术前血清肌酐水平[(822.65±135.04)μmol/L与(777.31±165.40)μmol/L]、HLA错配位点[(3.4±1.4)个与(3.2±1.3)个]、原发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受者术后肾功能恢复情况、不良事件、患儿及移植肾存活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术后3个月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小肾组与大肾组围手术期并发症主要有肾功能延迟恢复[5.6%(5/89)与7.5%(5/67),P=0.89]、移植肾血管栓塞[3.4%(3/89)与0,P=0.35]和急性排斥反应[2.2%(2/89)与4.3%(3/67),P=0.75],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小肾组术后平均随访30(3~74)个月,术后1、3、5年患儿存活率分别为96.6%(86/89)、91.0%(81/89)、91.0%(81/89),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1%(82/89)、86.5%(77/89)、84.2%(75/89);大肾组术后平均随访32(4~89)个月,术后1、3、5年患儿存活率分别为95.5%(64/67)、94.0%(63/67)、91.0%(61/67),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2.5%(62/67)、83.6%(56/67) 、83.6%(56/67),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肾组和大肾组术后移植肾均快速生长,1年后移植肾长径[(9.63±0.31)cm与(9.75±0.71)c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体重≤15 kg儿童供者单供儿童受者肾移植效果与体重>15 kg儿童单供肾移植效果相当,可在临床开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管介入治疗在儿童移植肾动脉狭窄(transplantation renal artery stenosis,TRAS)中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9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移植科诊断为移植肾动脉狭窄的儿童受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血管介入治疗前后及末次随访时的血肌酐水平及移植肾动脉收缩期峰值(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叶间动脉PSV和峰值流速后比值变化。结果238例儿童肾移植受者中6例诊断为TRAS,发生率2.5%,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12岁(9~17岁),确诊TRAS时的中位时间为术后4个月(1.7~18.0个月),随访中位时间6.6年(2.5~8.0年)。6例TRAS的儿童受者均经血管介入治疗,其中经皮腔内血管成形(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5例,经皮血管内支架成形(PTAS)治疗1例。肌酐基础值为(75.2±27.9)μmol/L,确诊TRAS时为(200.8±88.5)μmol/L,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25),而经血管介入治疗后1个月时的肌酐下降为(103.8±44.7)μmol/L,至末次随访时肌酐为(98.7±30.2)μmol/L,与基础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196,P=0.115)。与血管介入治疗前移植肾动脉吻合口内径(2.6±0.6)mm相比,治疗后24 h时吻合口内径(3.8±0.5)mm和末次随访时的吻合口内径(4.1±0.8)mm均明显增加(P=0.027)。此外,处理后24 h和末次随访时移植肾动脉PSV为(163±45.0)cm/s和(184.7±80.8)cm/s,峰值流速比为6.5±2.2和5.4±2.0,均较血管介入处理前的(356.5±77.9)cm/s和18.0±5.8明显降低,而叶间叶间动脉PSV均较处理前明显升高(P=0.024,P=0.032)。在随访期内,6例TRAS儿童受者的移植肾动脉未再次出现狭窄或血栓等并发症。结论PTA或血管支架置入术治疗儿童TRAS在技术上是可行的,经治疗后再狭窄率低,可获得较为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