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重症爆发性心肌炎患者在ECMO联合CRRT治疗中应用综合护理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选择我院2022年6月-2022年12月接收的重症爆发性心肌炎患者10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n=50)进行普通护理,观察组(n=50)进行综合护理,结合患者依从性和满意度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患者护理依从性比对照组高(P<0.05);观察组合计满意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爆发性心肌炎患者护理中进行综合护理,增加患者治疗中的依从性,提升满意度,值得借鉴。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代谢组学研究甲磺酸加贝酯(GM)对脓毒症急性肺损伤(ALI)大鼠的作用。方法将57只SD大鼠随机(随机数字法)分为3组,每组19只,即假手术组(SC组),盲肠结扎穿刺术诱导脓毒症ALI组(CLP组),CLP后1 h腹腔给药GM组(CLP-GM组)。实验后24 h观察SC,CLP和CLP-GM组大鼠生存状态,并收集肺组织进行HE染色观察其病理学改变,收集血浆进行代谢组学检测分析其代谢物特征。结果与SC组相比,CLP大鼠的肺组织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增多,血浆的代谢轮廓发生了显著变化;但CLP-GM组的病理学和代谢组学特征显示,在给药GM后以上变化有明显的逆转趋势。脓毒症ALI大鼠血浆中发现了12个主要差异性代谢物,发生紊乱的代谢通路主要包括苯丙氨酸、酪氨酸和色氨酸生物合成,苯丙氨酸代谢,鞘脂代谢。结论GM可能通过调控氨基酸代谢、鞘脂代谢等代谢通路发挥改善脓毒症ALI的作用。
简介:摘要院急性肺水肿是心内科急症之一,其临床主要表现为突然出现严重的呼吸困难,端坐呼吸,伴咳嗽,常咳出粉红色泡沫样痰,病人烦躁不安,口唇紫绀,大汗淋漓,心率增快,两肺布满湿罗音及哮鸣音,严重者可引起晕厥及心脏骤停。本文通过复制急性肺水肿家兔动物模型,使学生掌握肺水肿的原因和产生机制、临床病变特点、解救措施等医学基础知识,培养护理专业学生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团队协同合作精神、基础医学与临床护理相结合的思维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基于心血管专科敏感指标的急救护理对急性胸痛患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对照性研究设计,连续纳入急性胸痛患者500例,按就诊时间顺序分为控制组和观察组,分别实施常规急救护理和基于心血管专科敏感指标的急救护理。观察指标包括首次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测时间、诊断时间和治疗启动时间等。结果观察组在急救护理中结合专科敏感指标,能够更快速、准确地进行病情评估、检查和治疗,表现出明显优势。与控制组相比,观察组在首次心电图时间、肌钙蛋白检测时间、诊断时间和治疗启动时间等方面表现出明显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心血管专科敏感指标的急救护理可以有效提高急性胸痛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效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栓(CRT)形成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采用前瞻性调查研究方法,选择2018年5月至2021年3月在衡水市人民医院住院期间应用中心静脉导管的385例危重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置管后每日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至拔除导管。根据最终是否形成CRT将患者分为有血栓组和无血栓组。记录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合并症、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和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机械通气时间、导管留置时间,并比较两组上述指标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者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校准图形分析模型的诊断价值。结果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发生率为16.1%(62/385)。与无血栓组比较,有血栓组APACHEⅡ评分、现患肿瘤比例、置管后3 d D-二聚体更高〔APACHEⅡ评分(分):17(15,19)比15(12,18),现患肿瘤比例:51.6% (32/62)比35.3% (114/323),置管后3 d D-二聚体(mg/L):0.84 (0.64,0.94)比0.57 (0.44,0.76),均P<0.05〕,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更慢〔cm/s:14(13,15)比16 (14,18),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的危重症患者更易发生CRT;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PACHEⅡ评分高、现患肿瘤、置管后3 d D-二聚体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慢是影响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的独立危险因素〔优势比(OR)和95%可信区间(95%CI)分别为0.876(0.801~0.957)、0.482(0.259~0.895)、0.039(0.011~0.139)、1.401(1.218~1.611),P值分别为0.003、0.021、<0.001、<0.001〕。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绘制ROC曲线评价列线图的预测能力,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20,95%CI为0.767~0.872,P<0.001。校准曲线图显示,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列线图模型预测发生概率与实际发生概率有较好的一致性。结论现患肿瘤、APACHEⅡ评分高、置管后3 d D-二聚体升高、置管后3 d右颈内静脉最大流速减慢是危重症患者中心静脉CRT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危险因素构建的列线图预测模型有良好的临床预测效能。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在重症脑卒中患者肠内营养的支持护理中应用不同营养护理方式的作用。方法:抽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重症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样本,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随机分为实验组(40例,营养泵持续泵入法)与参照组(40例,传统鼻饲法),比较分析两组患者的营养状况(白蛋白、血红蛋白、前白蛋白)、胃肠功能指标(胃动力素、胃泌素、生长抑素)。结果:实验组患者的胃泌素低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营养状况、胃动力素、生长抑素高于参照组,组间数据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诊重症脑卒中患者的肠内营养给予营养液持续泵入护理法可改善患者的胃肠功能与肠内营养状况,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应用扩散张量成像技术(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研究急性缺血性卒中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发病急性期内的常规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TI检查、工作站自动生成各向异性指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图及ADC图,从中筛选出病变累及单侧基底节区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6例,分别测量病灶区与大脑对侧相应部位的FA值、ADC值、纤维束数量,并计算出纤维束数量健侧与患侧差值,使用mimics软件对病灶体积进行测量,同时使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临床医学肌力分级对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进行评价。使用统计学方法研究健、患侧纤维束数量、FA值、ADC值的差异;统计出数量差值与病灶体积、NIHSS评分、肌力评分的相关性;统计16例患者出现的所有神经系统阳性表现。通过扩散张量纤维束成像(diffusion tensor tractography,DTT)和3D slicer软件在病变区和健侧对应部位重建,对比观察纤维束的形态变化。结果健、患侧锥体束数量、FA和ADC配对t检验有统计学差异(P<0.05,分别为0.001、0.005、0.001)。纤维束数量差值和病灶体积、肌力分级有显著相关关系(r=0.632,P=0.009;r=-0.554,P=0.026);病灶体积和NIHSS评分有显著正相关关系,差异及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r=0.789,P=0.000)。健、患侧纤维束数量差值和NIHSS评分无相关性(P=0.061),FA值减少程度和ADC减少程度无相关性(P=0.890)。患侧纤维束走形异于健侧,部分患侧纤维束受压、变形、移位、断裂,部分健侧纤维束向患侧延伸。结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机体功能障碍与锥体束损伤程度有相关性,病灶体积越大,锥体束损伤程度越严重,脑组织损伤程度越重,机体功能障碍程度越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