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单基因肾结石病患儿的基因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诊治的56例单基因肾结石病患儿临床资料和基因检测结果,所有患儿均为全外显子测序诊断,分析患儿基因型特点。结果56例单基因肾结石病患儿中男39例、女17例,平均年龄4岁(5个月~14岁),共发现11种基因存在突变,包括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7种,X连锁隐性遗传基因1种,显性和隐性遗传基因3种,其中HOGA1基因突变最为常见(16例,28.6%),其次为AGXT基因(15例,26.8%),SLC3A1基因(6例,10.7%),SLC7A9基因(5例,8.9%)和GRHPR基因(5例,8.9%)。突变类型包括无义突变、移码突变和剪切位点突变等,新发突变14个。AGXT、GRHPR和HOGA1等基因具有突变热点或热点区域,分别为c.815-816insGA和c.33dupC突变、c.864_865delTG突变和c.834-834+1突变区域;SLC3A1和SLC7A9基因有9种新发突变,但未发现突变热点或热点区域。结论儿童单基因肾结石病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中以HOGA1、AGXT、SLC3A1、SLC7A9和GRHPR等基因突变多见;AGXT、GRHPR和HOGA1等基因具有突变热点或热点区域,且突变可能具有种族差异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LDOB和肾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评价ALDOB对癌症患者的预后评价的意义,预测ALDOB影响肾癌进展的方式。方法2017年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临床样本进行病理指标的回顾性分析,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挖掘数据库GSE40435,验证ALDOB在肾癌中的表达情况,同时研究ALDOB对肾癌患者的预后评价,利用GSEA方法分析预测ALDOB可能影响肾癌进展的信号通路的基因集。结果在肾癌患者中,ALDOB呈低表达,高分化肾癌组的ALDOB表达较低分化肾癌组更低(P<0.05),且ALDOB低表达的肾癌患者预后明显更差(P<0.05),ALDOB低表达样本富集了与细胞周期、DNA复制、甘氨酸生物合成、p53信号通路、泛素介导的蛋白质水解等信号通路相关的基因集。结论ALDOB是肾癌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因,ALDOB对患者的预后有着深远的影响,可以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小儿神经科收治的1例RHOBTB2基因突变致癫痫性脑病患儿的病例资料,分析其临床表型及基因突变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患儿,男,3个月12 d,因"反复抽搐2 d"入院,临床表现为无热性癫痫持续状态,包括双眼向左侧凝视,四肢强直、抽动,持续约30 min缓解;体格检查发现患儿不能抬头,哭声小,基因全外显子测序提示患儿RHOBTB2基因第7号外显子存在新发错义突变c.1448G>A(Arg483His);抗癫痫发作药物左乙拉西坦联合托吡酯治疗后,患儿癫痫发作控制,但生长发育明显落后。RHOBTB2基因突变所致癫痫性脑病预后不佳,多数患儿伴运动障碍和小头畸形。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研究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发展成为神经内分泌性前列腺癌的关键基因。方法从cBioPortal数据库下载前列腺癌的转录本测序数据,使用R语言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明确癌症类型相关性最高的基因集。对该基因集进行基因本体论(GO)分析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明确该群基因和细胞周期及细胞分裂的相关性。再利用STRING数据库计算该基因集内基因的相关性,导入Cytoscape软件中构建基因网络,并计算出处于网络核心的前10个基因。然后在GSE105416数据集中验证这10个基因的表达。最后选择关键基因UBE2C和NUF2做GSEA分析。结果鉴定了10个在前列腺癌神经内分泌转化中的关键基因,分别是BUB1、CDCA8、CENPF、HJURP、KIF23、KIF2C、NUF2、PTTG1、TPX2和UBE2C。结论本研究对前列腺癌的神经内分泌转化提供了新视角,鉴定出关键基因可作用于影响前列腺癌细胞的细胞周期和AR信号通路来影响其神经内分泌转化。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18F]-AV45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观察β淀粉样蛋白(Aβ)阳性的颅内微出血(CMBs)患者的载脂蛋白E(ApoE)基因型及认知特点。方法回顾性研究,连续入选2015年9月至2018年5月在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内科记忆障碍门诊就诊,有认知障碍主诉且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26分,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25分,且头MRI的SWI序列上有CMBs的患者152例。通过制定排除标准,最终入组69例,年龄(68.8±9.3)岁。进行认知量表测定、ApoE基因筛查及[18F]-AV45 PET检查后,分为Aβ阳性组37例、Aβ阴性组32例,入选同期体检中心健康老年人21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入选者认知量表和ApoE基因结果。结果90例入选者ApoEε4型基因的阳性率35.6%(32例),Aβ阳性、阴性和对照组ApoEε4型基因阳性率分别为56.8%(21例)、18.8%(6例)、23.9%(5例),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467,P<0.01);进一步两两比较,Aβ阳性组和对照组、Aβ阳性和阴性组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5.880、10.407,P<0.05、P<0.01)。Aβ阴性组较阳性组深部微出血患者多[56.3%(18例)比8.1%(3例),χ2=18.784,P<0.01],脑叶微出血少[12.5%(4例)比45.9%(17例),χ2=9.066,P<0.01],混合型微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556,P<0.05)。Aβ阳性组与对照组比较,所有认知领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阴性组患者比较记忆力、执行、视空间、和语言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Aβ阴性组与对照组执行功能、视空间及注意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有Aβ沉积的CMBs患者其认知障碍损伤更广泛、更严重,且与ApoEε4等位基因的阳性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复方苦参注射液对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的影响,检测其对原位肺癌小鼠模型吗啡激活的多药耐药基因1(MDR1)介导的P糖蛋白(P-gp)过表达的关系。方法建立原位肺癌小鼠吗啡耐受模型,采用梯度浓度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处理,热辐射甩尾法测定不同条件下痛阈值;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法,检测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采用凝胶迁移技术检测MDR1基因上游启动子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的DNA结合活性的改变。结果吗啡组小鼠在第8天的最大镇痛百分率(MPE)为(85.21±6.53)%,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38.45±5.52)%和(28.14±4.52)%,表明原位肺癌小鼠已经形成吗啡耐受。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在第8天的MPE为(79.34±6.50)%,第10天和第12天分别下降至(62.16±5.53)%和(40.20±4.50)%。RT-PCR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和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脑组织中MDR1 mRNA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2.33±0.79、1.04±0.38、1.37±0.38和1.43±0.53。吗啡组与生理盐水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理盐水组与2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吗啡组与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法检测结果显示,吗啡组、生理盐水组、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小鼠脑组织中P-gp蛋白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86±0.40、1.00±0.23和1.27±0.27。吗啡组P-gp蛋白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5);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与吗啡组比较,P-gp蛋白的表达亦明显下降(P<0.05)。吗啡+纳络酮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89±0.23)Pu;生理盐水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23±0.07)Pu,明显低于吗啡组[(0.81±0.23)Pu,P<0.05]和吗啡+纳络酮组(P<0.05);而吗啡+300 mg/kg复方苦参注射液组CREB的DNA结合活性为(0.79±0.21)Pu,对吗啡依赖所诱导的CREB的DNA结合活性升高未显示调节作用(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能明显改善吗啡耐受,同时可抑制被吗啡激活的MDR1 mRNA和P-gp蛋白的表达,这与其延缓吗啡耐受的机制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IS(hyperinflammatory syndrome)评分在评估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DM合并间质性肺病(ILD)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来源于江苏省人民医院风湿免疫科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43例抗MDA5抗体阳性皮肌炎(MDA5+DM)合并ILD的住院患者HIS评分,以228例其他CTD相关的ILD作为对照。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入组MDA5+DM 43例,228例对照组中,抗合成酶抗体综合征(ASS)33例(14.5%),RA 44例(19.3%),SS 65例(28.5%),SSC 43例(18.9%),SLE 43例(18.9%)。MDA5+DM合并ILD组HIS评分[2(1,3)]高于ASS-ILD组[1(0,2),Z=-2.06,P<0.05],RA-ILD组[1(0,2),Z=-2.87,P<0.01)],SS-ILD组[0(0,1),Z=-5.78,P<0.01],SSC-ILD组[1(0,1),Z=-3.84,P<0.01]和SLE-ILD组[1(0,2),Z=-3.81,P<0.01]。在MDA5+DM合并ILD患者中,HIS评分低、中、高评分组3个月病死率分别为0(0/15)、38.1%(8/21)和85.7%(6/7),HIS评分预测MDA5+DM患者3个月病死率ROC曲线下面积(AUC)(95%CI)=0.857[(0.747,0.967),P<0.001]。结论MDA5+DM合并ILD患者HIS评分明显增高,基线HIS评分水平与患者3个月的病死率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长链非编码RNA母系表达基因3(MEG3)通过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信号通路对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将胶质瘤细胞(购自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细胞库)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NOR)、基因转染组(MEG3)和基因抑制组(siMEG3)。空白组不做处理,正常培养。基因转染组转染MEG3基因,基因抑制组进行基因干扰处理。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测定蛋白表达量,应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法检测基因表达量。方差齐性检验后,组间比较应用t检验,用Pearson Correlation检验相关性,组间比较采用χ2分析。结果在细胞转染MEG3基因以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的凋亡率升至61.05±2.77,高于对照组和基因抑制组(F=23.543,P<0.05)。MEG3基因被敲除以后,胶质瘤细胞的细胞凋亡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在细胞转染MEG3基因48 h以后,细胞的迁移数量为105.36±15.27低于对照组和基因抑制组(F=33.350,P<0.05)。当MEG3基因被抑制后,细胞的迁移数量为989.41±11.06,高于空白对照组(F=40.667,P<0.05)。在细胞转染MEG3基因以后,细胞的侵袭数量为251.25±35.85,低于对照组和基因敲除组(F=31.167,P<0.05)。MEG3基因被敲除后,细胞的侵袭数量为1 500.00±84.76,高于空白对照组(F=63.762,P<0.05)。与基因抑制组相比,对照组和基因转染组的c-Jun基因降低,其中基因转染组低于空白对照组(F=15.426,P<0.05)。结论长链非编码RNA MEG3可以通过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来抑制胶质瘤细胞的增殖和侵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