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表型及基因特点,提高临床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1例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患儿,总结患儿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及基因变异特点。结果患儿女性,为17个月幼儿,以“间断性抽搐伴发育落后17个月”为主诉就诊。临床表现为癫痫发作,发作形式为成串痉挛发作、失神发作、局灶性发作,躯干部及颈部可见色素脱失斑,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双侧大脑半球部分皮质及皮质下多发斑片状信号,双侧侧脑室室管膜下多发小结节状影,心脏彩色超声提示卵圆孔未闭、心包积液,腹部彩色超声提示多囊肾。眼科彩色超声示左眼视盘周围见局限性团状小隆起病变。家系全外显子基因测序示先证者在染色体位置chr16∶2125799-2185690中的TSC2基因存在部分缺失(NM_000548),应用实时定量基因扩增荧光检测系统验证为23~42号外显子缺失,PKD1基因外显子全部缺失(NM_001009944),经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验证为第1~46号外显子缺失,未见下游基因缺失,整体缺失片段大小约为60 kb,患儿父母表型均正常,为野生型。结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相对罕见,可兼具结节性硬化/常染色体显性多囊肾病的临床表现,多数患者神经系统及肾脏受累程度重,预后不良,TSC2/PKD1基因缺失变异为TSC2/PKD1邻接基因综合征的遗传学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鉴定和分析2个中国汉族软骨毛发发育不全(CHH)家系的致病基因RMRP基因的变异位点和临床信息,为CHH家系提供遗传咨询和产前基因诊断方法。方法收集2019年5月至2022年7月就诊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2个CHH家系成员的临床信息并留取样本,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对2例先证者进行检测,明确先证者的致病原因,通过PCR和Sanger测序的方法对先证者父母及家系中的高风险胎儿进行基因型分析。结果2例CHH先证者均检测到RMRP基因复合杂合变异,分别为n.181G>A/n.70G>T和n.194G>A/n.62G>C,家系验证分别来自其母亲和父亲。其中,致病性变异n.62G>C为新发现的变异。2个CHH家系的2例高风险胎儿中,检出正常基因型胎儿1例,致病性基因变异携带者1例。结论本研究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和Sanger测序技术分别为2个CHH家系提供了精准的基因诊断和产前诊断,有效降低了生育患病胎儿的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明确1例症状严重杜氏肌营养不良(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患者的可能致病基因,为其遗传咨询及临床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应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技术(multiplex ligation-depende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对患者DMD基因进行外显子缺失/重复变异分析,进一步通过外周血G显带、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FISH)和单核苷酸多态性微阵列(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 array,SNP array)分析患者确切基因变异。结果MLPA结果显示患者DMD基因第1~79外显子全部缺失,G显带核型为46,XY; FISH检测出X染色体短臂存在缺失。SNP array结果显示染色体Xp21.2p21.1区存在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内含IL1RAPL、MAGEB1-4、ROB、CXorf2、GM、AP3K7IP、FTHL1、DMD、FAM47A、TMEM47、FAM47B等基因的邻近基因缺失综合征。结论该患者确切致病位点为染色体Xp21.2p21.1区5.8 Mb (29 628 158~35 434 714)片段缺失,对家系成员可以进行携带者筛查及产前诊断,高分辨SNP array技术在发现患者潜在的染色体异常中起着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一个Canavan病家系的遗传学病因,并为其提供产前诊断。方法对先证者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用Sanger测序法对候选变异进行验证,并对产前绒毛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患儿为女性,生后4个月出现嗜睡、肌张力低、双眼无神、尿N-乙酰天冬氨酸升高。头颅磁共振成像示髓鞘化异常,颅内多个大片状异常信号。全外显子组测序显示患儿携带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包括第1外显子的c.187A>G(p.Arg63Gly)和第4外显子的c.634+1G>A(p.?)。Sanger测序证实二者分别遗传自母亲和父亲,其表型正常的哥哥携带c.634+1G>A(p.?)杂合变异,下一胎产前绒毛检查提示胎儿携带c.187A>G(p.Arg63Gly)杂合变异。结论全外显子组测序可以用于诊断Canavan病。ASPA基因的复合杂合变异可能为该家系的遗传学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格列美脲联合沙格列汀治疗2型糖尿病(T2DM)患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
简介:摘要目的:检测血管活性肠肽受体2(Vipr2)敲除小鼠多巴胺(DA)等神经递质含量和视网膜电生理,明确Vipr2敲除对视网膜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利用RT-PCR检测血管活性肠肽(Vip)、Vipr2在4周龄雄性C57BL/6J小鼠眼球组织中的表达水平。通过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Vipr2敲除(Vipr2-KO)小鼠,然后在4周龄时检测Vipr2-KO和Vipr2野生型(Vipr2-WT)小鼠视网膜中DA等神经递质含量及视网膜电生理功能。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DA等神经递质含量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而2种小鼠视网膜电生理数据比较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Vip和Vipr2 mRNA在小鼠视网膜、脉络膜+视网膜色素细胞、角膜和巩膜中均有表达;在虹膜和晶状体中Vipr2呈低表达,未检测到Vip表达。与Vipr2-WT小鼠相比,Vipr2-KO小鼠表现为近视(t=2.51,P=0.017),视网膜DA、3, 4-二羟基苯乙酸(DOPAC)、高香草酸(HVA)含量均明显升高(t=3.42,P=0.001;t=2.15,P=0.037;t=3.27,P=0.002),DOPAC/DA比值无变化;而玻璃体液中DA、DOPAC、DOPAC/DA、HVA、去甲肾上腺素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视网膜和玻璃体液中天冬氨酸、谷氨酸、丝氨酸、谷氨酰胺、甘氨酸、牛磺酸和γ氨基丁酸含量在Vipr2-KO小鼠与Vipr2-WT小鼠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暗适应不同光刺激强度下(-3.699、-2.201、-0.699、0.301、0.799 log cd·s/m2),Vipr2-KO小鼠相比Vipr2-WT小鼠,b波振幅明显增加(F=8.65,P=0.015)。结论:Vipr2敲除可引起4周龄小鼠屈光向近视发展,影响视网膜中DA、DOPAC、HVA合成代谢,并引起视网膜电生理功能异常。提示Vipr2敲除可能通过影响视网膜功能参与近视形成,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简介:【摘要】基于“三教”改革、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培养的需要,酒店市场营销课程实施了“3+2”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但是在校企导师教学观念、教学内容、评教方式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改进。因此,本文从教学目标动态调整、课程教学体系构建、新双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培育、多维度教学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等方面提出了“3+2”教学实施路径,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1例CHAMP1基因变异所致常染色体显性智力障碍40型(MRD40)患儿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1例MRD40型患儿为研究对象。采集患儿的临床资料,用低深度高通量全基因组拷贝数变异测序(CNV-seq)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对其进行遗传学分析,并回顾文献报道的CHAMP1基因变异所致MRD40病例的临床表型和遗传学特征。结果患儿,女,11月龄,表现为全面发育迟缓合并特殊面容。CNV-seq检测未见异常,WES结果提示其携带CHAMP1基因c.1908C>G(p.Y636*)新发杂合变异。连同12篇文献报道的33例患儿,除发育迟缓、智力障碍外,大多存在肌张力减退(94.1%)、说话和/或行走时间延迟(85.2%,82.4%)及眼部异常(79.4%)。共检出CHAMP1基因变异26个,大多为功能缺失变异,位于第3外显子且为新发。结论CHAMP1基因c.1908C>G(p.Y636*)杂合变异可能是本例患儿的致病原因。对于全面发育迟缓/智力障碍、肌张力减退伴特殊面容的患儿,应尽早进行基因检测以明确病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STAT3基因突变的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T-LGLL)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至2019年就诊于江苏省人民医院的T-LGLL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STAT3突变患者与未突变患者的基线临床数据、治疗反应及生存结局。结果共纳入80例患者,STAT3未突变组66例,STAT3突变组14例(17.5%),其中Y640F突变发生频率最高(42.9%)。STAT3突变组与STAT3未突变组相比,HGB减低(67.5 g/L对82.5 g/L,P=0.018),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0.665×109/L对1.465×109/L,P<0.001),乳酸脱氢酶升高(229 U/L对198 U/L,P=0.041),铁蛋白升高(402.5 g/L对236.0 g/L,P=0.029),TCR Vβ亚家族表达率升高(89.2%对65.4%,P=0.014),具备治疗指征患者比例升高(100%对74%,P=0.033)。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8.5%和32.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8)。STAT3突变组与未突变组一线免疫抑制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9.2%和6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中位随访63(2~121)个月,两组总生存时间(均未达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0)。结论STAT3基因突变的T-LGLL患者可能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治疗需求,一线应用免疫抑制剂疗效良好。STAT3基因突变对T-LGLL患者预后的意义尚需进一步验证。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3例KBG综合征患儿的临床与遗传学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9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3例KBG患儿为研究对象。收集2个家系3例患儿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家系全外显子组测序(trio-WES)和Sanger测序。结果3例患儿均有喂养困难、先天性心脏缺陷和特殊面容等表现。家系1中的2例患儿均检出ANKRD11基因c.6270delT(p.Q2091Rfs*84)新发杂合变异;家系2中的1例患儿检出ANKRD11基因c.6858delC(p.D2286Efs*51)新发杂合变异,遗传自具有轻微临床表型的母亲。结论ANKRD11基因移码变异可能是3例KBG综合征患儿的遗传学病因。上述发现丰富了ANKRD11基因的变异谱。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M(Q1,Q3)]为57(50,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OS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PFS为9.7(4.8~14.6)个月,OS为31.2(19.4~50.6)个月,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18/52)、二线(38.5%,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3.710,95%CI:1.372~10.031,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95%CI:0.841~8.912,P=0.094)、年龄(每增加1岁,HR=0.957,95%CI:0.933~0.982,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EGFR突变:HR=2.676,95%CI:1.317~5.436,P=0.006;ERBB2突变:HR=3.411,95%CI:1.493~7.792,P=0.004;其他突变:HR=0.727,95%CI:0.322~1.643,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2.305,95%CI:0.748~7.103,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95%CI:0.337~4.913,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一线:HR=0.322,95%CI:0.114~0.914,P=0.033;二线:HR=0.375,95%CI:0.178~0.789,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生存获益最多,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1例ABO血型A亚型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患者ABO血型正反定型采用卡式法和试管法分别进行鉴定。利用PCR序列特异性引物检测该患者所含ABO基因。PCR扩增该患者ABO基因1~7外显子的全部编码序列并进行测序分析,通过克隆测序进行ABO基因单倍型分析。结果患者红细胞与抗A呈现弱凝集,与抗B不凝集,其血清与Ac凝集1+,与Bc呈现4+凝集,血清学特性可定义为Aw亚型。ABO基因测序分析显示患者存在c.106G>T、c.188G>A、c.189C>T、c.220C>T、c.297A>G、c.467C>T、c.543G>C、c.646T>A、c.681G>A、c.771C>T、c.829G>A杂合变异和c.261delG缺失。结合克隆测序结果,推测患者ABO基因型为ABO*Aw.33.new/O.01.02;与ABO*A1.01相比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与ABO*A1.02相比存在c.543G>C变异,该新等位基因序列已提交GenBank,序列号为MK302122。结论发现1例Aw33亚型新的等位基因,其GTA转移酶基因存在c.467C>T和c.543G>C变异。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将"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应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干预效果,提高糖尿病患者的依从性。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0例。观察组采用"互联网+"健康管理站行闭环式管理,对照组行常规糖尿病管理。干预12个月后,比较两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自我管理能力。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遵医用药率、饮食控制率、规律锻炼率、血糖达标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互联网+"糖尿病健康管理站闭环式管理模式能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体重指数,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接纳与承诺疗法(ACT)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的近远期影响。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ACT组,每组各48例;其中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ACT组给予ACT为导向的健康教育,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干预7周及干预1年后的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及血糖控制情况。结果干预7周后,ACT组心理灵活性、自我效能评分分别为(21.47 ± 4.89)、(8.96 ± 1.70)分,对照组分别为(25.28 ± 6.33)、(7.80 ± 1.42)分;干预1年后,ACT组分别为(23.87 ± 5.03)、(8.09 ± 1.38)分,对照组分别为(27.19 ± 5.48)、(6.97 ± 1.24)分,ACT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00~4.044,P<0.01)。干预7周后,ACT组血糖控制有效率为93.75%(45/48),对照组为75.00%(36/48);干预1年后,ACT组为86.96%(40/46),对照组为65.91%(29/44),ACT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0、5.569,P<0.05)。结论基于ACT的健康教育活动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显著,能明显提高患者近远期心理灵活性及自我效能,有利于更好地进行长期血糖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