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模拟室性心动过速(VT)患者行立体定向消融体部放疗,探索质子调强放疗(IMPT)的剂量学优势。方法对资料完整的5例患者的胸部定位CT图像均分别勾画左心室的心尖部、心前壁、间隔壁、下壁、外侧壁心肌全层共25个大体靶体积(GTV)。GTV三维外扩5 mm为ITV,ITV外扩3 mm为PTV。每个靶区均分别设计容积调强弧形治疗(VMAT)与IMPT计划。处方剂量为单次25 Gy (RBE)。比较两种计划靶区及危及器官剂量参数。结果中位ITV体积45.40 cm3(26.72~67.59 cm3),所有计划均达到足够的靶区覆盖(ITV V95%Rx≥99%)。相比VMAT计划,IMPT组全心、心包及靶区外心脏组织Dmean分别降低44.52%、44.91%、60.16%,左前降支D0.03 cm3降低17.58%(P<0.05)。按病灶部位分析后发现,IMPT仍可降低绝大多数危及器官剂量,但当病灶位于前壁及心尖时左前降支D0.03 cm3两者相近,病灶位于前壁或下壁时左回旋支D0.03 cm3也相近(P>0.05)。结论模拟VT患者立体定向消融体部放疗时,VMAT与IMPT计划均满足临床剂量学要求;而IMPT可降低正常心脏组织受量,具有降低缺血性心脏病、心包炎或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的潜在获益。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肿瘤长径>8 cm的巨块非小细胞肺癌(NSCLC)放疗中质子部分立体定向消融推量放疗(P-SABR)的剂量学优势。方法收集既往应用光子P-SABR治疗的9例巨块NSCLC的定位影像。在光子肿瘤推量靶区(光子GTVb)基础上逐步外扩,直到重要危及器官受量达3.0 Gy/次时停止,形成质子肿瘤推量靶区(质子GTVb),质子GTV、CTV范围同光子,分别制订光子固定野调强放疗(光子FF-IMRT)、光子容积调强弧形治疗(光子VMAT)、质子调强放疗(IMPT)计划。对比不同治疗技术的剂量学参数。结果光子GTVb和质子GTVb占GTV体积比分别为25.4%±13.4%和69.7%±30.0%(P<0.001)。光子IMRT、光子VMAT、IMPT的CTV平均剂量分别为(76.1±4.9)Gy、(78.2±3.6)Gy、(84.7±4.9)Gy,生物有效剂量(BED)≥90 Gy所包含肿瘤占GTV体积的百分比分别为70.7%±21.7%、76.8%±22.1%、97.9%±4.0%,质子较光子P-SABR计划显著提高了靶区剂量及BED(P<0.05)。质子较光子计划还降低了危及器官受量,其中光子FF-IMRT、光子VMAT和IMPT的双肺V5 Gy分别为49.2%±22.0%、56.8%±19.0%和16.1%±6.3%(P<0.001)。结论质子P-SABR较光子可在降低危及器官受量情况下,扩大肿瘤推量靶区范围并提高肿瘤内BED,有望进一步提高巨块NSCLC的局部控制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前列腺癌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患者所有转移灶放疗(全覆盖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2011年10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41例根治性治疗后寡转移(转移灶≤5处)前列腺癌患者的病例资料。放疗时中位年龄68(57~81)岁。40例(98%)接受雄激素剥夺治疗(ADT)。激素敏感性前列腺癌(HSPC)28例,去势抵抗性前列腺癌(CRPC)13例。初始最高PSA中位值24.4(7.4~399.0)ng/ml。肿瘤分期:T2期11例,T3期27例,T4期3例;N0期30例,N1期11例(26.8%)。Gleason评分7分12例,8分9例,9分18例,10分2例。33例原发灶行手术治疗,8例原发灶行放疗。确诊至发生转移的时间为3.1(0.2~11.8)年。7例放疗前行传统影像学检查(CT/核磁/骨扫描)发现转移灶,34例行PSMA PET/CT检查发现转移灶。放疗前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中位值1.3(0.1~33.8)ng/ml。41例共62个转移灶,其中28例为1个,9例为2个,2例为3个,2例为5个;54个骨转移灶,8个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灶。22个骨转移灶位于骨盆,18个位于椎体,12个位于肋骨,位于股骨、胸骨各1个。转移灶体积中位值5.8(0.2~81.7)cm3。采用每日影像引导旋转调强放疗技术对所有转移灶全覆盖放疗。剂量分割模式包括37.5Gy/7.5Gy/5f、60Gy/3Gy/20f、65~70Gy/2.6~2.8Gy/25f。生物等效剂量(BED3)中位值为120(67~147)Gy。主要观察终点为无生化进展生存(BPFS),次要观察终点为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无局部复发生存(LPFS)、总生存。结果本研究41例,中位随访时间21(5~72)个月。所有患者均完成放疗,16例(39.0%)出现急性期1~2级不良反应,无≥3级急性期和晚期不良反应。1年LPFS率为97.1%。1年和2年BPFS率分别为77.5%和59.2%,中位BPFS时间29.0(13.9~44.2)个月。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SPC组(P<0.001)和转移灶总体积≤5.8 cm3组(P=0.010)的BPFS时间更长。腹膜后淋巴结转移亚组和骨转移亚组中位BPFS时间分别为37个月和17个月(P=0.141)。HSPC组中位BPFS时间为30(22~38)个月,28例放疗后PSA均下降,其中6例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12(4~18)个月。CRPC组中位BPFS时间为4(0~8)个月,10例(76.9%)放疗后PSA下降,其中6例PSA下降后上升,中位BPFS时间5(3~28)个月;3例放疗后PSA未下降,采用新型内分泌治疗药物、化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结论对于根治性治疗后异时性寡转移前列腺癌患者,全覆盖放疗安全性好、局部控制率高,推荐HSPC患者和低肿瘤负荷患者行异时性寡转移灶放疗;腹膜后淋巴结转移患者放疗效果优于骨转移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前列腺癌患者血红蛋白变化情况及影响因素,并初步探讨血红蛋白减低程度与远期预后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1-2015年间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放疗科放疗合并内分泌治疗的145例前列腺癌患者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变化情况。放疗采用常规分割IMRT技术,内分泌治疗采用联合雄激素阻断。结果放疗联合内分泌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中位值为8 g/L。放疗前患者血红蛋白基线、盆腔照射、GS评分越高,治疗期间患者血红蛋白降低越明显(P<0.001),盆腔放疗增加患者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低趋势(86.8%∶72.8%,P=0.05)。患者放疗前内分泌治疗时间(P=0.53)和单纯内分泌治疗期间患者血色素的变化(P=0.837)与后续放疗期间血色素减低程度无关。血红蛋白明显减低组患者与轻度减低组患者年无生化失败率相似(P=0.686)。结论放疗前血红蛋白基线水平与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呈负相关。盆腔放疗与联合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少呈正相关。患者治疗期间血红蛋白减低程度与患者远期生化失败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