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1~6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10例行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男6例,女4例;中位年龄为54岁,年龄范围为41~63岁。所有病人术前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观察指标:(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2)手术情况。(3)随访情况。采用门诊或电话方式进行随访,了解病人肿瘤复发情况和生存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1年2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x±s表示。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结果(1)病人术前一般情况:10例病人中,肝细胞癌7例、胆管细胞癌2例、卵巢癌肝转移1例;肿瘤位于肝S4a段3例,肝S8腹侧段2例,肝S8背侧段2例,跨肝S4a+S8段腹侧段3例。肿瘤长径为(3.4±1.0)cm。(2)手术情况:10例病人顺利完成手术,均为R0切除,无术中输血和中转开腹病人。10例病人手术时间为(149±59)min、术中出血量为(294±163)mL、标本最小切缘为(1.1±0.2)cm。术后第1天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为(324±151)U/L、术后第1天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为(401±113)U/L、术后住院时间为(9±4)d。10例病人均未发生胆汁漏、出血等并发症,无再次手术。(3)随访情况:10例病人获得术后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11个月,随访时间范围为7~13个月。所有病人无切缘复发和远处转移。结论构建三角模型规划腹腔镜肝中叶上段肿瘤局部切除术路径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肝移植受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情况,并初步探讨肝移植术后Hp根除治疗的临床实践。方法以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规律门诊随访的130例肝移植受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04例,女性26例,平均年龄52.1岁,纳入移植组。按年龄和性别1∶3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纳入390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299例,女性91例,平均年龄51.8岁,纳入对照组。所有入选者均行13C尿素呼气试验,分析肝移植受者Hp感染和四联疗法根除情况。结果肝移植受者13C尿素呼气试验阳性率18.5%(24/130),低于对照组36.4%(142/3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400,P<0.001)。肝移植术后距13C呼气试验<1年、1~3年及>3年的受者呼气试验阳性率分别为14.3%(6/42)、17.8%(8/45)、23.2%(10/43),呈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321,P=0.517)。共有17例(70.8%,17/24)Hp阳性肝移植受者接受根除Hp治疗,成功率为100.0%(17/17),其中10例受者完整监测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的血药浓度,治疗过程中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是治疗前的1.7~3.6倍,免疫抑制剂减量至治疗前的1/3~1/2。7例受者出现头痛、高血压、失眠和情绪激动等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受者肝肾功能无明显波动。结论肝移植术后受者的Hp感染率为18.5%,四联疗法根除Hp治疗的效果较好,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免疫抑制剂剂量。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海藻糖是否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及其相关机制。方法C57BL/6J小鼠数字随机分为无缺血组、缺血再灌注组、海藻糖处理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缺血90 min后于再灌注的0h和6h,收集血液和肝组织,通过分离血清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肝功能指标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和白细胞介素-2(IL-2)炎症因子水平和肝组织病理改变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AML12小鼠肝细胞系构建缺糖缺氧-复糖复氧细胞模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根据给予的海藻糖浓度不同分为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对照组无海藻糖,收集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的影响,蛋白印迹法检测Caspase-3、Cleaved Caspase-3和Bcl-2蛋白水平以研究海藻糖在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细胞凋亡中的分子机制。结果体内动物实验显示肝脏缺血再灌注后,缺血再灌注组ALT、AST及TNF-α、IL-1β和IL-2等肝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升高(P<0.05),且肝组织发生坏死;而在给予海藻糖处理后,ALT、AST、TNF-α、IL-1β和IL-2等水平较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且肝组织坏死面积也减少(P<0.05)。体外细胞实验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肝细胞凋亡水平下降;且实验组活化的促凋亡蛋白Cleaved Caspase-3水平下降、抗凋亡蛋白Bcl-2水平升高。结论在体内和体外条件下海藻糖对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诱导的炎症发生和抑制Caspase-3的活化并促进Bcl-2的表达,减轻细胞凋亡,从而保护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
简介:摘要成人肝肾联合移植术后发生水痘(varicella,chickenpox)感染的报道比较少见,本文报道了1例肝肾联合移植受者术后水痘感染并成功诊治的病例。该受者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39个月出现全身皮疹,以躯干为著,头面部、四肢散在,含红色基底水泡,丘疹、水泡及结痂同时存在,伴咽痛及发热,外周血VZV-DNA定性(PCR法)示阳性。经给予静脉应用阿昔洛韦(0.25 g,每日2次)、输注人免疫球蛋白,同时调整免疫抑制剂及对症支持治疗后,皮疹消退,好转出院,7个月后复查VZV-DNA结果示阴性。对于肝肾联合移植术后水痘受者,应给予及时应用阿昔洛韦抗病毒、输注人免疫球蛋白等治疗及调整免疫抑制剂用量,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可取得良好疗效。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以来,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出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2019)病例。人类对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缺乏免疫力,普遍易感,尤其是老年人或存在基础疾病者。由于器官移植受者术后需应用免疫抑制剂,机体免疫功能下降,属2019-nCoV感染高危人群。在COVID-2019疫情期间,为避免发生供者来源感染,造成疫情扩散,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脏病中心制订了一系列针对性的院感防控措施。COVID-2019疫情期间,在器官捐献工作中加强、落实好各项院感防控措施,仍可安全开展器官捐献工作,保护有限和宝贵的供器官资源。
简介:摘要分析肝移植术后结直肠疾病发病情况。选择2004年3月至2018年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乙肝肝移植受者32例纳入肝移植组,其中男性27例,女性5例,年龄(57.2±9.8)岁。选择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行电子结肠镜检查的慢性乙肝患者96例纳入乙肝组,其中男性80例,女性16例,年龄(56.8±9.9)岁;体检正常者96例纳入对照组,其中男性78例,女性18例,年龄(56.4±7.7)岁。肝移植组中结直肠息肉20例(62.5%,20/32),乙肝组结直肠息肉53例(55.2%,53/96),对照组结直肠息肉46例(47.9%,46/96)。三组结直肠息肉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移植术后结直肠息肉发生率偏高,肝移植临床医生应重视肝移植受者术后的常规电子结肠镜检查。
简介:摘要自2019年12月发生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影响范围广、感染人数多,在对社会生活造成严重影响的同时,也给医院器官移植病房的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肝移植受者术后免疫力低下,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易感性可能较普通人群更高。因此,肝移植病房的管理具有其特殊性。COVID-19疫情期间,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肝脏移植科医护人员通过学习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COVID-19防控和诊疗方案以及相关指南,加强医护人员自身防护,制订适应疫情形势的住院患者管理流程,完善患者及其家属COVID-19相关知识宣教,建立并优化肝移植病房管理方案。期望通过特殊时期肝移植病房的有效管理,在予肝移植受者科学治疗的同时,有效避免2019-nCoV感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吲哚菁绿(ICG)试验联合二维剪切波弹性成像(2D SWE)技术评估供肝质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8年11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完成脑死亡器官捐献的21例供受者临床资料。供肝获取前均于本院ICU完成ICG试验和2D SWE检查。根据受者移植术后早期肝功能恢复情况,将6例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受者列为观察组,将15例早期肝功能正常受者列为对照组。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受者年龄和移植前末次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以及供肝冷缺血时间、吲哚菁绿15 min滞留率(ICG-R15)、吲哚菁绿血浆清除率(ICG-PDR)和杨氏模量值。采用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比较两组受者移植前末次Child-Pugh评分和无肝期时间。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ICG试验、2D SWE及2D SWE联合ICG试验对肝移植受者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预测效果。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受者平均年龄分别为(38±13)岁和(5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40,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供者供肝ICG-R15分别为(5.5±3.0)%和(3.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86,P<0.05);ICG-PDR分别为(21±5)%/min和(24±4)%/min,杨氏模量值分别为(5.0±1.3)kPa和(3.9±2.6)kP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655和-0.930,P均>0.05)。ICG-R15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67(95%CI:0.490~1.000,P>0.05),ICG-PDR为0.789(95%CI:0.513~1.000,P<0.05),2D SWE为0.756(95%CI:0.5392~0.9719,P>0.05),ICG-R15联合ICG-PDR为0.767(95%CI:0.490~1.000,P>0.05)。ICG-R15及ICG-PDR联合2D SWE预测肝移植术后发生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22(95%CI:0.608~1.000,P<0.05),最佳阈值为ICG-R15=4.15%,ICG-PDR=21.7 %/min,杨氏模量值=3.00 kPa,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6.7%。结论ICG试验联合2D SWE技术对肝移植术后早期移植物功能不全的预测优于2D SWE或ICG试验,且具有无创、简便和可定量评估等优势。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乙型肝炎相关性终末期肝病肝移植(以下简称乙肝肝移植)受者上消化道疾病的发生情况,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对2006年7月至2018年12月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符合入选标准的63例乙肝肝移植受者进行电子胃镜检查。同时,以年龄和性别作为匹配因素,按1 ∶3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选取于本院行电子胃镜检查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体检者各189例作为对照。比较3组受者消化系统症状和胃镜检出疾病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乙肝肝移植受者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乙肝肝移植组受者术后经胃镜检出的上消化道疾病主要包括慢性萎缩性胃炎(36/63,57.1%)、反流性食管炎(13/63,20.6%)及食管静脉曲张和/或胃底静脉曲张(10/63,15.9%)。乙肝肝移植受者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生率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体检组(P均<0.017),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发生率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和体检组(P均<0.017)。肝移植受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年龄高于非慢性萎缩性胃炎组,分别为(58±8)岁和(51±7)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32,P<0.05)。结论乙肝肝移植受者术后上消化道疾病发生率高且种类多,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反流性食管炎最为常见,应重视肝移植受者术后电子胃镜定期筛查。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符合米兰标准和杭州标准的肝细胞肝癌(HCC)肝移植受者术后生存及肿瘤复发情况,分析移植术后生存和肿瘤复发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2014年2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符合米兰标准和杭州标准的119例HCC肝移植受者临床资料。符合米兰标准受者79例(米兰标准组),超出米兰标准但符合杭州标准者受者40例(杭州标准组)。所有受者肝移植术后均规律随访,收集受者性别、年龄和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无瘤生存时间以受者移植术后发现肿瘤复发转移为观察终点,累积生存时间以受者移植术后死亡为观察终点。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比较组间累积生存率和无瘤生存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影响累积生存时间和无瘤生存时间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截至2019年7月31日,119例受者术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7个月(15~43个月),其中术后因肿瘤复发死亡11例复发转移27例。米兰标准组受者1、3和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98.7%、90.2%和90.2%,杭州标准组分别为97.2%、73.9%和73.9%,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219、1.598和1.598,P均>0.05)。米兰标准组受者1、3和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分别为90.3%、82.1%和68.6%,杭州标准组分别为81.6%、56.0%和56.0%,两组受者术后1年和5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587和3.707,P均>0.05),3年累积无瘤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43,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证实术前有无脉管癌栓是影响其累积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R=0.159,P<0.05);术前有无脉管癌栓和病理分化类型是影响无瘤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R=0.338和0.395,P均<0.05)。结论符合杭州标准的HCC肝移植受者移植术后可获得较好的累积生存率及无瘤生存率,受者术前是否存在脉管癌栓及病理分化程度可以指导移植术后肿瘤复发的预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瞬时弹性检测仪FibroScan在评价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脏质量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52例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者(脑出血25例,脑外伤21例,缺血缺氧性脑病6例)于肝脏移植术前行FibroScan、超声、血清学检查,于术前或术中行病理穿刺活检,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探讨FibroScan对供肝质量评估的价值。结果肝脏不同纤维化程度对应肝脏硬度值(LS)分别为:F0期(5.93±1.64)Kpa,F1期(8.74±1.32)Kp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S与肝脏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73,P<0.01)。LS诊断供肝F1期纤维化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为0.93(P<0.01)。肝脏不同脂肪变性程度对应受控衰减参数(CAP)分别为:S0期(173.30±38.36)dB/m,S1期(230.29±23.27)dB/m,S2期(250.00±57.01)dB/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2.41,P<0.01),两两比较行LSD-t检验示S0期与S1期、S2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P<0.01),S1期与S2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66)。CAP与肝脏脂肪变性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0.64,P<0.01)。CAP诊断供肝脂肪变性S1期及S2期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P=0.002),0.83(P=0.007)。结论FibroScan通过测量LS值及CAP能够评价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纤维化及脂肪肝变性程度,为脑死亡器官捐献供肝质量评估提供影像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