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比上述临床指标在T2DM伴或不伴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的差异,探讨其对D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 946例T2DM患者,根据T2DM是否合并DN分为DN组及糖尿病无肾病(nondiabetic nephropathy,NDN)组,进一步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UACR)将DN组分为微量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和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25(OH)D、和RBP-4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DN组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RBP-4、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NDN组,25(OH)D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NDN组(P<0.05)。DN患者中大量蛋白尿组的RBP-4高于微量蛋白尿组,年龄、25(OH)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微量蛋白尿组(P<0.05)。在DN组中控制年龄、性别和病程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示,25(OH)D与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呈正相关,与RBP-4、UACR呈负相关(P均<0.05)。UACR与RBP-4、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5)。eGFR与RBP-4、总胆固醇、UACR呈负相关(P均<0.05)。对T2DM合并DN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程、糖化血红蛋白、RBP-4、超敏C反应蛋白为T2DM合并DN的危险因素,25(OH)D为T2DM合并DN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25(OH)D降低和RBP-4升高使T2DM合并DN的风险增加,而且在DN患者中血清25(OH)D降低和RBP-4升高与蛋白尿增加及肾功能恶化相关,并且25(OH)D与RBP-4之间存在负相关。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T2DM患者血清25(OH)D和RBP-4的监测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以预防和延缓DN的发生和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蒙药吉祥安坤丸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11月-2019年11月收治的子宫腺肌病患者60例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分组,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服用米非司酮片治疗,研究组服用蒙药吉祥安坤丸治疗,比较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和口述评分(VRS)、SF-36生活质量、临床效果、临床症状(子宫内膜厚度、子宫体积大小、月经量评分、经期时间)。结果:治疗前,两组VAS、VR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83.33%),研究组SF-36评分高于对照组,研究组VAS、VRS评分低于对照组,研究组子宫内膜厚度高于对照组,子宫体积大小低于对照组,月经量评分低于对照组,经期时间少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简介:摘要:目的:对蒙医护理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探究。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1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9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蒙医护理,对比两组应用效果。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10.17%)低于对照组(28.81%),两组对比P<0.05;对照组患者护理总满意度(77.97%)对比,观察组患者总满意度(94.92%)提高程度显著(P<0.05)。结论:对采取保守治疗的急诊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蒙医护理干预,可以帮助患者更好的恢复受损的神经功能及肢体行动功能,有利于减小患者血肿体积,有着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其临床推广应用价值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和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及其他临床资料,对比上述临床指标在T2DM伴或不伴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患者中的差异,探讨其对DN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 946例T2DM患者,根据T2DM是否合并DN分为DN组及糖尿病无肾病(nondiabetic nephropathy,NDN)组,进一步根据尿白蛋白/肌酐比值(urine albumin-to-creatinine ratio, UACR)将DN组分为微量蛋白尿组(UACR 30~300 mg/g)和大量蛋白尿组(UACR>300 mg/g)。收集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25(OH)D、和RBP-4及其他临床指标。结果DN组病程、年龄、糖化血红蛋白、RBP-4、超敏C反应蛋白、总胆固醇和甘油三酯高于NDN组,25(OH)D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NDN组(P<0.05)。DN患者中大量蛋白尿组的RBP-4高于微量蛋白尿组,年龄、25(OH)D、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于微量蛋白尿组(P<0.05)。在DN组中控制年龄、性别和病程后进行偏相关分析示,25(OH)D与肾小球滤过率估测值(estimated 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eGFR)呈正相关,与RBP-4、UACR呈负相关(P均<0.05)。UACR与RBP-4、总胆固醇呈正相关,与eGFR呈负相关(P均<0.05)。eGFR与RBP-4、总胆固醇、UACR呈负相关(P均<0.05)。对T2DM合并DN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示,病程、糖化血红蛋白、RBP-4、超敏C反应蛋白为T2DM合并DN的危险因素,25(OH)D为T2DM合并DN的保护因素。结论血清25(OH)D降低和RBP-4升高使T2DM合并DN的风险增加,而且在DN患者中血清25(OH)D降低和RBP-4升高与蛋白尿增加及肾功能恶化相关,并且25(OH)D与RBP-4之间存在负相关。因此临床上要加强对T2DM患者血清25(OH)D和RBP-4的监测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以预防和延缓DN的发生和进展。
简介:摘要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作为长期高血糖诱导的进展性微血管病变,视网膜微血管的缺血、缺氧状态贯穿DR发病、进展的整个过程。整合素αVβ3 (integrin αVβ3,ITGαVβ3)作为重要的细胞黏附分子,在高血糖状态下其自身及其配体表达均上调,并通过促进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增加、新生血管形成及视网膜纤维膜形成等作用,参与到DR的各个病变阶段。由于ITGαVβ3通过多种机制参与DR,相较于目前广泛应用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通过阻断ITGαVβ3与其配体的结合,能更加明显地改善视网膜微血管通透性、抑制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此外,ITGαVβ3配体所特含的RGD序列在靶向治疗DR方面有巨大潜力。(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 51-56)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y molecular, ICOS)和程序性死亡受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 protein 1,PD-1)蛋白在四氯化碳致小鼠肝纤维化中的动态变化。方法将80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和肝纤维化模型组,每组40只。流式细胞仪分析测定不同阶段滤泡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cells,Tfh)群ICOS及PD-1的动态表达趋势及特征;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小鼠不同周期脾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的相关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21,IL-33,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1)的分泌水平及小鼠血清中Ⅲ型前胶原肽(procollagen type Ⅲ,PCⅢ)的含量;分析PD-1+CD4+CXCR5+T细胞、ICOS+CD4+CXCR5+T细胞与肝纤维化标志物PCⅢ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纤维化模型组中CXCR5+CD4+T细胞表面PD-1的表达比例均明显升高,并在13 W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7±0.92)%比[8 W:(6.53±2.12)%,13 W:(27.47±5.15)%,20 W:(19.20±6.64)%],t值分别为4.60、13.35、6.93,P值均<0.05};CXCR5+CD4+T细胞表面ICOS的表达比例亦逐渐升高,13 W达到峰值,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13±0.44)%比[(8 W:(13.28±3.85)%,13 W:(33.62±6.28)%,20 W:(21.50±5.83)%],t值分别为8.87、14.60、9.85 ,P值均<0.05 }。随着病程进展,肝纤维化小鼠组CD4+CXCR5+T细胞群IL-33,IL-21,TGF-β1的表达从8 W开始上调,13 W达到峰值,20 W仍维持较高水平,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IL-33:t值分别为5.85、18.47和10.54,IL-21:t值分别为10.03、13.34和13.60,TGF-β1:t值分别为9.23、19.69和15.40,P值均<0.05)。PD-1+CD4+CXCR5+T、ICOS+CD4+CXCR5+T细胞表达水平与PCⅢ的水平成正相关(r值分别为0.6278和0.6036,P值均<0.05)。结论肝纤维化慢性期ICOS+和PD-1+的循环Tfh细胞可能促进肝纤维化发病,IL-21和IL-33作为主要的细胞因子参与炎症进展。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中心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给成人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纳入2013年7月至2017年10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实施的所有儿童双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共22例临床资料和随访数据。22例供者年龄(2.9 ±1.7)个月,体重(4.9±1.4)kg,其中15例小于3月龄。受者多为低体重女性成人,体重(46.3±5.6)kg。总结早期移植失败及随访期间移植肾失功或受者死亡原因。根据是否发生单侧移植肾血栓,移植肾功能恢复者又进一步分为双肾存活组和单肾存活组,比较移植肾中-长期功能。结果4例受者在术后早期出现移植失败,包括双肾血栓2例、移植肾破裂切除1例和受者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1例。18例受者移植肾功能恢复出院,随访期间因移植肾新生肿瘤切除双肾1例、因复杂全身原因死亡1例、因间质性肺炎死亡1例,余15例受者双肾均存活者10例(中位随访59个月),单肾存活者5例(中位随访48个月)。移植1年时双肾存活组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为(95±27)ml/(min·1.73 m2),显著高于单肾存活组(61±24)ml/(min·1.73 m2)(P<0.05),但3年时分别为(95±21)ml/(min·1.73 m2)和(69±31)ml/(min·1.73 m2),差异缩小,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P=0.12)。结论低龄婴儿双供肾移植虽然可以扩大供肾来源,但发生早期移植失败和单肾栓塞的风险较高。在单肾存活的情况下,受者仍具有相对满意的中-长期移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