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儿童重组活化基因(RAG)突变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明确诊断为RAG突变并接受UCBT的8例SCID患儿,其中男6例,女2例。所有患儿均接受白消安(BU)/环磷酰胺(CY)为主的减低毒性预处理方案,采用他克莫司单药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收集干细胞移植前后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评估患儿治疗效果。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连续性变量资料用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表示,分类资料用例数(相对比)表示。结果8例接受UCBT的RAG突变患儿分析结果显示,脐带输注中位总有核细胞数为14.73 (5.06 ~ 27.27)×107个/ kg,中位CD34+细胞数为4.14 (1.75 ~ 13.30)×105个/ kg。8例患儿中7例成功植入,中性粒细胞植入时间25 (15 ~ 45) d,血小板植入时间34 (33 ~ 43)d。中位随访时间9.2 (0.3 ~ 31.3)个月。3例患儿移植早期死亡,5例患儿无病生存并获得免疫重建,脱离静脉丙种球蛋白输注的时间为84 (63 ~ 100)d。结论UCBT治疗RAG突变所致SCID取得一定疗效。

  • 标签: 脐血干细胞移植 RAG突变 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免疫缺陷病(PID)患儿脐带干细胞移植(UCBT)后发生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接受UCBT的143例PID患儿的临床资料。UCBT后100 d内患儿每周进行1~2次血浆CMV-DNA检测,根据结果分为CMV感染组与未感染组,分析UCBT后100 d内CMV感染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比较移植1个月后CMV感染患儿与未感染患儿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外周血中淋巴细胞亚群绝对计数、比例及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差异。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秩和检验或χ2检验。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法比较CMV感染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43例患儿中男113例、女30例,移植时年龄为14(8,27)月龄。原发病以慢性肉芽肿病(49例)、极早发型炎症性肠病(43例)及重症联合免疫缺陷病(29例)为主。CMV感染率为21.7%(31/143),感染的时间为移植后44(31,49)d。复发性CMV感染率为4.2%(6/143),复发性CMV感染与非复发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2.8(18.3,63.1)×106比22.5(13.2,31.9)×106拷贝/L,Z=-0.95,P=0.340;35.2(20.2,54.6)×106比28.4(24.1,53.5)×106拷贝/L,Z=-0.10,P=0.920]。难治性CMV感染率为4.9%(7/143),难治性CMV感染与非难治性CMV感染组间首次CMV-DNA的拷贝及治疗过程中的CMV-DNA拷贝峰值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8(13.1,32.2)×106比25.9(14.2,12.2)×106拷贝/L,Z=-1.04,P=0.299;47.7(27.9,77.6)×106比27.7(19.7,51.8)×106拷贝/L,Z=-1.49,P=0.137]。CMV感染组中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RIC)的使用率、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率、移植后Ⅱ~Ⅳ级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45.2%(14/31)比25.0%(28/112),100%(31/31)比78.6%(88/112),64.5%(20/31)比26.8%(30/112),χ2=4.76、7.98、15.20,均P<0.05]。本组患儿随访31.6(13.2,45.9)个月,CMV感染对患儿的总生存率无影响(χ2=0.02,P=0.843)。难治性CMV感染、非难治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7比95.8%(23/24)比86.6%(97/112),χ2=5.91,P=0.037],而复发性CMV感染、非复发性CMV感染及未感染组3组患儿的存活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6比88.0%(22/25)比86.6%(97/112),χ2=0.43,P=0.896]。移植1个月后感染CMV的患儿组在移植后1个月时的CD4+ T细胞绝对计数、比例及IgG水平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124.1(81.5,167.6)×106比175.5(108.3,257.2)×106个/L,0.240(0.164,0.404)比0.376(0.222,0.469),9.3(6.2,14.7)比13.6(10.7,16.4)g/L,Z=-2.48、-2.12、-2.47,均P<0.05],而CD8+T细胞比例明显高于未感染组[0.418(0.281,0.624)比0.249(0.154,0.434),Z=-2.56,P=0.010]。结论PID患儿UCBT后发生CMV感染与RIC方案、发生Ⅱ~Ⅳ级aGVHD及移植前受者CMV抗体阳性有关。UCBT后发生难治性CMV感染的患儿存活率降低。UCBT后应定期进行免疫重建监测,免疫重建延迟患儿可考虑增加CMV-DNA监测频率。

  • 标签: 巨细胞病毒 免疫缺陷综合征 脐血干细胞移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减低强度预处理非亲缘脐带干细胞移植(UCBT)治疗CD40配体基因(CD40LG)突变引起的高IgM综合征(HIGM)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收治的由CD40LG突变引起的3例HIGM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和UCBT治疗的预后。以“CD40配体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CD40 ligand deficiency”“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为关键词在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检索建库至2021年2月的文献,总结该病的移植供者选择、干细胞来源、预处理方案及预后因素。结果3例男性患儿均以反复呼吸道感染起病,基因检测均为CD40LG突变。3例患儿移植前年龄分别为1.0、1.4及0.5岁,均采用白消安、氟达拉滨及环磷酰胺的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脐带干细胞与患儿人类白细胞抗原相合度分别为8/10、10/10及9/10。3例患儿在移植后14 d均达到完全供者细胞嵌合,均发生了Ⅰ度皮肤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截至末次随访,3例患儿分别为移植后33、18及18个月,均无病生存。文献检索到中文文献0篇,英文文献24篇。文献报道共258例CD40LG突变的患儿行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治疗,供者类型以同胞相合供者[30.6%(79/258)]及非亲缘相合供者[40.3%(104/258)]为主,干细胞来源以骨髓[50.8%(131/258)]为主,预处理方案以清髓性预处理[66.7%(172/258)]为主,移植后总体生存率为70.9%(183/258),移植前存在肺损伤、肝脏并发症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不良因素。14例UCBT患儿中2例植入失败、2例混合嵌合、3例移植后死亡。结论UCBT治疗CD40LG突变引起的HIGM安全有效,减低强度预处理方案值得进一步研究。

  • 标签: CD40配体 脐血干细胞移植 回顾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急性T淋巴细胞白血病(T-ALL)患儿的治疗效果,并探讨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4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及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上海市儿童医院T-ALL患儿的临床和实验室资料,并与同期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ALL)患儿相比较。治疗方法以柏林法兰克福蒙斯特(BFM)-ALL方案为基础联合化疗,观察患儿的治疗反应及感染情况,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评估预后影响因素。结果71例T-ALL患儿与333例B-ALL患儿纳入研究,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发生情况以及初诊白细胞计数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T-ALL患儿在诱导治疗第8天泼尼松反应良好率低于B-ALL患儿[78.9%(56/71)比93.4%(311/333),P<0.01],诱导治疗结束时完全缓解(CR)率低于B-ALL患儿[94.4%(67/71)比99.1%(330/333),P=0.023]。至随访截止日期,T-ALL患儿与B-ALL患儿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14/67)比16.4%(54/330),P=0.369],T-ALL患儿非常早期复发率较B-ALL患儿高[64.3%(9/14)比35.2%(19/54),P=0.049]。T-ALL和B-ALL患儿的5年总生存(OS)率分别为(62.1±6.4)%、(81.3±2.4)%(P<0.05),5年无事件生存(EFS)率分别为(61.0±6.3)%、(71.0±2.7)%(P<0.05)。早/前期T-ALL、皮质T-ALL和成熟T-ALL亚型间OS及EFS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早期前体T淋巴细胞(ETP)-ALL患儿与非ETP-ALL患儿EF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4)。T-ALL患儿呼吸道感染率为63.9%(186/291),革兰阴性菌感染率为43.5%(20/46)。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泼尼松反应不良、诱导治疗第33天骨髓未缓解、复发及脓毒症是T-ALL患儿的预后危险因素(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后三者为预后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T-ALL患儿预后较B-ALL患儿差,易早期复发。ETP-ALL患儿EFS较差。诱导治疗结束骨髓未缓解、复发及脓毒症为T-ALL患儿预后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白血病,T细胞 儿童 预后 临床特征
  • 简介:摘要患儿 男,9岁7月龄,因“反复感染3年余,阵发性头痛3个月”就诊,临床表现为EB病毒感染后继发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增生症,反复肺炎,右侧额颞部头痛和头晕,发作性左下肢无力。精细分型提示成熟B细胞水平降低,自然杀伤细胞明显减少,免疫球蛋白水平降低。基因检测提示SH2D1A基因 c.163C>T(p.R55X)杂合变异。脑脊液中EB病毒DNA阳性,头颅磁共振成像提示脑白质损伤,头颅磁共振成像血管造影提示左前脑动脉有局部结节。诊断为X连锁淋巴细胞增殖性疾病1型,经干细胞移植该患儿脑血管炎、颅内EB病毒感染症状以及免疫功能明显好转。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初步评价GD2单抗(达妥昔单抗β)治疗中国高危和复发/难治神经母细胞瘤(NB)儿童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为其在中国上市后的临床研究设计和给药方案的确定提供依据。方法37例NB患儿中男26例、女11例;高危患者26例、复发患者5例、难治性患者6例。共完成153个周期的达妥昔单抗β免疫治疗。客观评价达妥昔单抗β治疗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初步疗效。结果本组患者的CRIES疼痛评分均≤3分,以肢体疼痛或腹痛为主要表现;37例患儿均出现发热,平均热峰39.4℃;≥3级感染发生率为16%;3例3岁以下患者发生严重的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2例患者因疾病进展或反复肠梗阻提前终止免疫治疗。截至末次随访时间,6例患者预后改善,2例患者疾病进展,2例复发。结论中国高危和复发/难治性NB患儿对达妥昔单抗β的总体耐受性良好,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国外文献报道,但应关注≤3岁幼儿的用药安全。

  • 标签: 高危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法 复发/难治神经母细胞瘤/免疫疗法 达妥昔单抗β 安全性 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