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崎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崎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结论儿童川崎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并发急腹症的临床特点、诊疗方案及预后。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心脏内科住院治疗的KD并发急腹症患儿14例(急腹症组)的临床资料。随机选取同期住院的KD非急腹症患儿62例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儿临床特点及实验室检查,对急腹症组治疗方案及预后、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急腹症组共纳入14例患儿,其中男8例,女6例;平均年龄为(4.46±0.74)岁;与非急腹症KD患儿比较,急腹症组年龄、性别、冠状动脉损伤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KD并发急腹症患儿更容易出现消化道症状、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时间更长(P<0.05)。急腹症组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增高(P<0.05)。而两组之间白细胞计数、红细胞沉降率、血红蛋白、血小板计数、血钠(Na+)、血清白蛋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例患儿全部接受静脉用免疫球蛋白治疗,3例联合糖皮质激素治疗,1例联合英夫利昔单抗治疗。所有患儿均康复出院。随访6个月~3年,14例患儿均未遗留消化系统后遗症。结论KD可并发急腹症,部分可以急腹症为首发症状,常见腹痛等消化道表现。对于消化道症状明显、免疫球蛋白抵抗、发热持续时间长的患儿需注意有无急腹症可能;C-反应蛋白、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移酶、γ-谷氨酰转肽酶、总胆红素显著升高患儿需警惕急腹症可能。KD并发急腹症多预后良好,及时治疗KD原发病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 观察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 自本院收治的脑梗死后遗症失眠患者中抽取60例作为研究样本,均于2020年9月-2021年9月期间在本院就诊,并以随机抽样法为分组依据,将其分为常规组(n=30)及中医组(n=30),分别给予常规护理及中医护理干预,对其睡眠时间、睡眠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比较组间睡眠时间及睡眠情况发现,护理前常规组及中医组睡眠时间、阿森斯失眠量表(AIS)评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组相较于常规组睡眠时间较长,AIS评分较低,P<0.05。结论 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失眠护理中,应用中医护理干预后可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延长睡眠时间,建议采纳。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儿童复发川崎病的临床特征,为复发川崎病的诊断与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的川崎病患儿,选择复发病例,比较患儿初发时与复发时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治疗情况等。结果4年间共收治确诊川崎病患儿3 041例,其中复发65例,男∶女为3.1∶1,复发时年龄(2.42±2.04)岁。复发时患儿发热热程为(5.66±2.37)d,较初发时明显缩短,且皮疹、四肢改变发生率较初发时有所降低,但常伴随呼吸道与消化道症状。65例复发患儿中,初发时出现冠状动脉损害的患儿19例(29.2%),其中15例复发时冠状动脉损害有所减轻;另有11例患儿复发时出现新的冠状动脉损害。65例复发患儿中,9例患儿初发时考虑为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但其中5例复发时IVIG初始2 g/kg后症状即明显改善;共12例患儿复发时考虑为IVIG无反应型川崎病。结论儿童川崎病复发多发生于初次发病1年内,且3岁以下儿童多见。多数患儿复发时发热热程短于初发,主要临床表现较初发时不典型。部分患儿初发时初始IVIG治疗有效,但复发时IVIG无反应,需应用糖皮质激素或英夫利昔单抗等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对ICU重症心力衰患者竭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效果展开分析与探讨。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ICU收治的84例重症心力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数字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给予对照组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气指标。结果:经过对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高达95.24%(40/42),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78.57%(33/4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后观察组患者血气指标SaO2、PaO2、PaCO2均明显有优于对照组,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重症心力衰竭患者采用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气指标,提升患者治疗效果,并缩短治疗时间,加速康复,值得我们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适用于大规模人群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时,科学确定筛查范围的指标体系。方法采用文献检索和头脑风暴法,拟定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初始框架和指标,通过层次分析法及Delphi法结合的方式,对全国21名专家进行两轮咨询,确定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及权重。结果两轮咨询的专家积极指数均为100%,权威系数(Cr)分别为0.88±0.08、0.89±0.07,变异系数(CV)范围(0.08,0.24)、(0.09,0.25);Kendall’s W协调系数分别为0.34、0.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02、249.90,P<0.05)。最终确立了包括4个一级指标、11个二级指标、58个三级指标的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并确定了各指标权重。结论初步建立了大规模人群新冠病毒核酸筛查指标体系,对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和精准地确定大规模人群筛查范围时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胸椎黄韧带骨化(thoracic ossification of the ligamentum flavum,TOLF)住院患者弥漫性特发性骨肥厚症(diffuse idiopathic skeletal hyperostosis,DISH)的患病率及其分布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连续收治的132例TOLF患者的病历资料,男80例,女52例;年龄25~75岁。根据患者术前X线片及CT影像,确定DISH的患病率,并比较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不同骨化类型TOLF患者间的DISH患病率;观察DISH的节段分布特征,比较上胸椎(T1~T4)、中胸椎(T5~T8)和下胸椎(T9~T12)骨化区域的分布差异;根据Meta分级系统分析DISH的骨化程度。将TOLF患者分为DISH组和非DISH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结果132例TOLF患者中49例合并DISH,DISH患病率为37.1%,男性患病率(46.3%)约为女性(23.1%)的2倍(χ2=8.806,P=0.003)。<40岁组、40~49岁组、50~59岁组、60~69岁组和≥70岁组患者DISH患病率分别为20.0%、28.0%、34.4%、44.0%、66.7%,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为45.1%,明显高于短节段型TOLF的24.0%(χ2=5.937,P=0.015)。DISH最常累及T8,9水平(91.8%)。49例DISH患者共365个骨化节段,骨化节段数平均为7.4个,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分布于上、中和下胸椎的骨化节段分别占26.03%、40.54%和33.15%;Ⅰ级骨化78个(21.4%),Ⅱ级骨化104个(28.5%),Ⅲ级骨化183个(50.1%)。DISH组患者年龄平均为57.96岁,大于非DISH组的53.87岁(t=2.024,P=0.045);DISH组男性占73.47%,明显高于非DISH组的46.99%(χ2=8.806,P=0.003);DISH组患者平均身高(t=2.564,P=0.012)和体重(t=2.191,P=0.030)明显高于非DISH组,而体质指数及合并基础疾病构成(糖尿病、高血压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TOLF患者DISH的患病率为37.1%,男性、高龄及长节段型TOLF患者DISH患病率更高;DISH韧带骨化常发生于中、下胸椎,T8,9为最常累及的节段;骨化物长度可能随年龄增长而增加;TOLF患者中DISH组与非DISH组患者的人口学特征有一定的差异性。
简介:摘要:随着当前城市发展水平的提升,施工工艺等各个方面的要求都不断提升,从而更好地保证了工程的质量。在建筑工程的发展与提升中,功能性的拓展程度越来越高,但基坑开挖的质量也是基础质量的保证,因此边坡支护技术显得尤为重要。地震等灾害造成的财产损失和心理创伤使人们对建筑的稳定性产生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如何使建筑物地基稳定,提高其整体质量,是一个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而边坡支护技术的合理应用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
简介:摘要:目的:对中药塌渍联合TDP神灯在留置针致静脉炎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护理工(26例)和对照作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20年1—12月间留置针致静脉炎患者52例,分成观察组组(26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中药塌渍联合TDP神灯的方式进行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静脉炎治疗效果、护理满意度等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痊愈率、显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观察组患者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塌渍联合TDP神灯干预可以有效改善留置针所致的静脉炎,不仅能预防不良事件发生,同时还能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关注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