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乳腺导管内癌是一种常见的乳腺原位癌,因肿瘤未突破基底膜,手术切除通常有效,少部分复发,极少部分以浸润癌复发。本文报道1例微乳头型乳腺导管内癌,乳腺改良根治术和内分泌治疗4年后出现同侧胸壁浸润性微乳头状癌复发,再次行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后随访3年无异常。本文回顾其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探讨可能的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现状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湖南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22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的知识、态度、行为百分制得分分别为(61.58 ± 19.93)、(75.70 ± 15.64)、(65.87 ± 14.21)分。影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态度、放射性皮炎分级、放疗次数、家庭个人月收入水平(t值为1.978~8.081,P<0.05)。结论目前鼻咽癌放疗患者对放射性皮炎的知识了解片面,对放射性皮炎的自我观察能力差,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知识掌握不全面、态度消极、家庭个人月收入水平低、放疗次数少、放射性皮炎分级低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伴有11号染色体长臂(11q)异常的Burkitt样淋巴瘤(Burkitt-like lymphoma with 11q aberration,BLL-11q)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和2021年就诊的2例BLL-11q患者的临床表现、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遗传学改变,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患者均为右颈部包块,生长迅速,切除送检。Ann Arbor分期为ⅠA和ⅡA期。镜下淋巴结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弥漫浸润性生长的中等大小的肿瘤细胞,细胞形态一致,“星空”现象明显,类似于Burkitt淋巴瘤。免疫表型:肿瘤细胞弥漫阳性表达CD20、CD79α、PAX5、CD10和Bcl-6,部分中等阳性表达C-MYC和MUM-1,CD3、Bcl-2、CD30和TDT均阴性,Ki-67阳性指数均>95%,EBER均阴性。荧光原位杂交检测显示MYC、Bcl2、Bcl6断裂,11q23.3扩增和11q24.3缺失。2例患者均行化疗,随访10~22个月,均获得完全缓解、无病生存。结论BLL-11q是一种罕见的生发中心B细胞性淋巴瘤,伴有第11号染色体长臂异常,且缺乏MYC基因重排,应与Burkitt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B淋巴母细胞性淋巴瘤、伴有IRF4重排的大B 细胞淋巴瘤、高级别B细胞淋巴瘤等鉴别,在形态学及免疫表型基础上诊断依靠基因学检测,可能有更好的预后。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三维(3D)打印个性化托盘在唇腭裂新生儿术前鼻牙槽塑形治疗(PNAM)取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至2020年12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唇腭裂患儿临床资料,根据托盘的制备方法分为传统托盘组和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通过3D打印个性化托盘取印模,与调改传统托盘所取印模进行对比,包括:(1)印模缺陷(直径>1 mm的气泡及托盘暴露)数目;(2)印模质量,分为优(1分)、良(2分)、合格(3分)、不合格(4分);(3)印模完整性和清晰度,由3名高年资正畸医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进行评价。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数据以M(Q1,Q3)表示,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共纳入22例患儿,其中传统托盘组7例,男3例,女4例,出生后3~28 d;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15例,男10例,女5例,出生后4~26 d。所有患儿在进行唇裂修复术前结束治疗,其中传统托盘组平均治疗时间131 d, 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为137 d。(1)印模缺陷数目:传统托盘组印模存在较多的气泡及托盘暴露,缺陷数目为6(5,7)个,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缺陷数目[2(1,2)个]明显减少(P<0.05)。(2)印模质量:传统托盘组印模质量以合格为主,评分为3(2,3)分,3D打印个性化托盘组印模质量以良为主,评分为2(2,2)分(P<0.01)。(3)印模完整性:3D打印托盘组印模完整性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分项评价表明除前庭沟外,3D打印托盘组其他部位完整性均明显好于传统托盘组(P<0.05或P<0.01)。印模清晰度:3D打印托盘组印模清晰度整体评价VAS评分明显高于传统托盘组(P<0.01);分项评价项目中除上唇系带外,其他各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3D打印个性化托盘所取印模质量更好、完整性和清晰度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避孕节育干预对产后妇女所产生的影响,为今后广泛开展产后避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于2019年7月至2020年6月期间在重庆市人口和计划生育科学技术研究院附属医院和另外7家医院住院分娩女性420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100例。观察组予住院分娩及产后42 d返诊时严格宣教避孕,个体化落实避孕措施,发放避孕宣传手册及安全套,加入避孕咨询与交流平台。对照组按个体化避孕常规宣教及监测。分别于产后3、6、9、12个月对研究对象进行电话随访,获得研究对象的产后性生活恢复时间、月经复潮时间、避孕方式及使用情况、母乳喂养时间、1年内非意愿妊娠及结局等情况。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产后避孕知识知晓率[62.96%(1314/2087)比29.35%(606/2065)]、产后1年内规范避孕率[91.71%(1914/2087)比44.94%(928/2065)]、高效长效避孕率[28.08%(586/2087)比10.02%(207/2065)]、产后1年非意愿妊娠率[2.06%(43/2087)比8.04%(166/2065)]、人工流产率[1.29%(27/2087)比7.36%(152/206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产后尽早个体化避孕节育干预更有利于产后妇女掌握避孕相关知识,提升有效避孕率,避免非意愿妊娠,适时保持妊娠间隔,保护生育力,保障生殖健康。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肾上腺出血(neonatal adrenal hemorrhage,NAH)的临床特征和危险因素,提高对此疾病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式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新生儿科2011年1月至2021年12月诊断NAH患儿的临床资料并对其进行电话随访。以NAH患儿中表现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者作为病例组,采用随机数表法,按1∶2的比例抽取同期经影像学排除NAH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临床资料特点并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NAH发生的危险因素。结果研究期间内诊断NAH共31例,平均胎龄(37.6±2.2)周,其中男性19例,足月儿25例,巨大儿6例,经顺产娩出30例,高胆红素血症29例,产伤8例,窒息7例,胆红素脑病9例,败血症12例,颅内出血13例,贫血17例,呼吸系统疾病9例,高钾血症5例,低钠血症6例。NAH超声血肿内显示为中低回声8例,混合回声6例,液性絮状回声伴或不伴点状回声17例,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下均无血流信号。右侧26例,左侧4例,双侧1例。随访共26例,多于1~3个月内复查超声提示血肿吸收,最晚6个月后血肿消失。纳入病例组29例,对照组58例。单因素分析提示入院日龄、出生体重、巨大儿、分娩方式、胆红素脑病、新生儿败血症、腹胀、贫血、窒息、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Hb、CRP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显示巨大儿(OR=7.415,95%CI=1.342~40.956,P=0.022)及窒息(OR=12.075,95%CI=1.293~112.736,P=0.029)是NAH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NAH常见于顺产足月儿,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不明原因持续性高胆红素血症可能是其首发症状,常伴有贫血及离子紊乱,少数患儿可出现肾上腺功能减低。巨大儿和窒息可能是NAH发生的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同圣乔治呼吸问卷(SGRQ)、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周浦医院门诊以及联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就诊的COPD患者68例。在预定时间随访,记录肺功能FEV1%pred、SGRQ、mMRC评分及CAT评分测定结果,根据入组时COPD全球倡议分级进行分组,分为轻症组49例,重症组19例。分析3种评分系统和FEV1%pred受时间变化的影响,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统计3种评分系统与FEV1%pred之间的相关性。结果FEV1%pred、SGRQ、mMRC评分比较组间·时点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除mMRC组间P>0.05外,其余的组间、时点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总体FEV1%pred、mMRC、CAT随时间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GRQ随时间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EV1%pred、SGRQ、mMRC、CAT随访数据与入组数据比较,除FEV1%pred第10个月和第13个月,CAT第7个月外,其余各组数据与入组第1个月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各随访时间点SGRQ与FEV1%pred均呈负相关(P值均<0.01),在第1、13个月FEV1%pred与mMRC呈负相关(P值均<0.05),第1、4、7、13个月FEV1%pred与CAT呈负相关(P值均<0.05)。结论CAT评分和SGRQ均可以反映患者的肺功能,但在实际临床工作中,CAT评分的适用性可能比SGRQ更强。
简介:摘要患者,75岁,2017年1月因进行性排尿困难2个月余入院。诊断为转移性前列腺癌(cT3bNxM1期)。患者首先接受内分泌综合治疗5个月,血清tPSA最低降至12.5 ng/ml。治疗7个月后PSA逐渐反弹,遂调整为单纯雄激素剥夺治疗(ADT)。2017年10月监测tPSA水平为104 ng/ml,予停抗雄治疗。患者进入CRPC阶段。停药1年后,复测PSA 3 205 ng/ml,选择阿比特龙初始治疗,5个月后tPSA水平仍呈进行性上升,考虑为阿比特龙耐药,予停药,选择多西他赛序贯治疗。基因检测结果提示存在AR、FGFR3和RIT1突变,未检测到HRR胚系突变。采用多西他赛化疗期间盆腔淋巴结及左侧腹股沟淋巴结显著减小,骨转移较前相仿。化疗12个周期后因出现下肢水肿、下肢关节疼痛等不适,停止化疗,末次化疗后tPSA为289 ng/ml。再次行基因检测,提示AR和AR-V7阴性。尝试行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连续治疗6个月后tPSA持续下降至23 ng/ml,无影像学进展。AR突变的患者在化疗后AR转阴,仍能够从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中获得PSA应答、肿瘤控制等临床疗效。阿比特龙再挑战治疗可作为AR突变的难治性CRPC患者的新尝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知信行现状及行为的影响因素,为护理人员制订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湖南省4所三级甲等医院放疗科220例鼻咽癌放疗患者进行调查。结果鼻咽癌放疗患者放射性皮炎的知识、态度、行为百分制得分分别为(61.58 ± 19.93)、(75.70 ± 15.64)、(65.87 ± 14.21)分。影响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知识、态度、放射性皮炎分级、放疗次数、家庭个人月收入水平(t值为1.978~8.081,P<0.05)。结论目前鼻咽癌放疗患者对放射性皮炎的知识了解片面,对放射性皮炎的自我观察能力差,护理人员应特别关注知识掌握不全面、态度消极、家庭个人月收入水平低、放疗次数少、放射性皮炎分级低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瘤破裂(rupture intracranial aneurysms,RIAs)介入治疗后神经系统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新乡医学院附属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89例行血管内治疗的RIAs患者临床资料,收集相关临床影像资料并进行为期6个月的术后随访,分为无神经相关并发症组(61例)和有神经相关并发症组(28例)。分析临床各指标与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可能有关因素;依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建立列线图对各影响因素进行评分,构建评分预测模型;通过一致性系数(consistency index,C-index)和校准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校准度,通过列线图依赖ROC曲线来评估模型的临床区分度。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unt-Hess分级(OR=4.927,95%CI:1.189~20.426,P=0.028)、Fisher分级(OR=4.633,95%CI:1.012~21.208,P=0.048)、动脉瘤囊小阜(OR=5.918,95%CI:1.104~24.948,P=0.015)、宽颈动脉瘤(OR=4.381,95%CI:1.029~18.645,P=0.046)以及治疗策略(OR=4.887,95%CI:1.235~19.329,P=0.024)是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列线图预测模型显示,Hunt-Hess分级(Ⅳ、Ⅴ级)为100分、动脉瘤囊小阜(有)为98分、治疗策略(支架植入)95分、宽颈动脉瘤(是)92分、Fisher分级(Ⅲ、Ⅳ级)为81分;该预测模型的一致性系数为0.871;列线图依赖ROC曲线AUC为0.871,对应的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5.71%(24/28)、77.05%(47/61)。结论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动脉瘤囊小阜、宽颈动脉瘤以及治疗策略会影响RIAs介入治疗术后神经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以此建立的列线图能够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呼吸窘迫综合征常见于早产儿,防治主要依赖于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经气管插管注入PS是最经典的给药途径,但给药时会给患儿带来一定创伤;PS微创注入技术能够维持患儿自主呼吸,伤害更小,还能降低机械通气需求、减少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发生率和死亡率,已逐渐应用于新生儿临床,本文对此技术的临床应用及进展进行综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ERCP治疗胰管结石(P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0月在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行ERCP治疗的1例PDS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符合医学伦理学规定。患者男,72岁。因"上腹部不适10 d"于2019年10月23日入院。查体:全身皮肤及巩膜无黄染,上腹压痛,无反跳痛,Murphy征阴性,肠鸣音3次/min。既往有2型糖尿病史10年,慢性胰腺炎史多年。入院血糖16.7 mmol/L。CT、MRI、MRCP诊断PDS。患者于2019年10月28日行ERCP治疗。结果ERCP下行十二指肠乳头括约肌切开,采用柱状球囊扩张胰管开口及近端胰管,采用球囊清理白色泥沙样结石,沿导丝支架放置7.5 cm胰管支架,并在胆管内放置胆管塑料支架,见胆汁及胰液排泄通畅。术后给予抗炎等对症支持治疗,患者好转出院。患者术后恢复良好,饮食正常,无腹痛,血糖控制良好。术后3个月复查CT示胰管通畅,结石无复发。术后6个月随访患者恢复良好。结论应根据PDS发生部位、大小、数量,以及胰管解剖形态变化情况采用精准个体化治疗。当主胰管内有1个结石时,ERCP取石术并放置胰管支架是最佳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