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特征的确定研究(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及VTE预防实施情况。方法对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再分析,以百分比和95% CI描述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分布、所接受的预防措施以及院内VTE事件分布。结果1 535例内科肿瘤患者,根据Padua评分,826例(53.8%)为VTE低危患者,709例(46.2%)为VTE高危患者;4例(0.5%,95% CI为0.1%~1.2%)VTE低危患者及5例(0.7%,95% CI为0.2%~1.6%)高危患者发生了VTE事件,总体发生率为0.6%(9/1 535,95% CI为0.3%~1.1%)。VTE高危患者中,666例(93.9%,666/709)未采取任何VTE预防措施,仅11例(1.6%,11/709)接受了恰当的VTE预防措施。全组1 535例患者中,接受VTE预防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VTE事件。结论内科肿瘤住院患者中VTE高危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未进行VTE预防。中国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管理严重不足,临床中VTE的预防意识及实施能力亟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特征的确定研究(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及VTE预防实施情况。方法对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再分析,以百分比和95% CI描述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分布、所接受的预防措施以及院内VTE事件分布。结果1 535例内科肿瘤患者,根据Padua评分,826例(53.8%)为VTE低危患者,709例(46.2%)为VTE高危患者;4例(0.5%,95% CI为0.1%~1.2%)VTE低危患者及5例(0.7%,95% CI为0.2%~1.6%)高危患者发生了VTE事件,总体发生率为0.6%(9/1 535,95% CI为0.3%~1.1%)。VTE高危患者中,666例(93.9%,666/709)未采取任何VTE预防措施,仅11例(1.6%,11/709)接受了恰当的VTE预防措施。全组1 535例患者中,接受VTE预防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VTE事件。结论内科肿瘤住院患者中VTE高危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未进行VTE预防。中国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管理严重不足,临床中VTE的预防意识及实施能力亟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1992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共15 856例。按照患者有无血栓将其分组,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选择随机森林(RF)、贝叶斯(Bayes)、决策树(DTC)及梯度提升树(GBDT)4种常用算法构建VTE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院内患血栓与否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将原始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比较上述方法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真阳性率(TPR)和精确度,评估不同模型在VTE临床诊断中的效能。根据研究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程度进行重要特征排序,筛选VTE的重要预测特征。结果RF、Bayes、DTC和GBDT模型AUC分别为0.89,0.86,0.68,0.71,TPR分别为0.29,0.44,0.38,0.66,精确度分别为0.97,0.94,0.95,0.76;其中RF模型AUC最大,精确度最高。对各VTE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分析表明,血栓病史可以作为不良结局的首要预测因素。RF模型重要临床特征排序为:血栓病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剂量、最后一次葡萄糖测定结果、术后首次葡萄糖测定结果等。结论RF模型在创伤患者VTE风险预测中的精确度最高,能够为VTE预防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灵活性与疼痛刺激、适应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9月就诊于北京、上海5所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刚入院的491例患者,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患者心理灵活性量表(PIPS)、疼痛功能障碍量表(PDI)、恐动症评估简表中文版(TSK-11)、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F)中文版进行调查,并提出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结果慢性疼痛患者的PIPS总得分为(51.06±14.35)分,PDI得分为(31.41±18.31)分,TSK-11总得分为(30.42±6.43)分;WHOQOL-BREF生理领域得分为(12.55±2.19)分,心理领域得分为(13.04±2.42)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14.29±2.97)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2.98±2.79)分,总的生存质量得分为(3.17±0.98)分,总的健康状况得分为(2.73±0.99)分。疼痛刺激可以产生运动恐惧(β=3.382,t=21.754,P<0.05),运动恐惧会对刻板心理产生影响(β=3.382,t=21.754,P<0.05),刻板心理会对生存质量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β=-0.092,t=-6.516,P<0.05)。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刺激通过运动恐惧影响患者的心理灵活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