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影像学特征的孤立性皮质下小梗死(SSSI)可能的病因机制。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缺血性卒中数据库登记的患者。根据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上病灶最低受累层面(LS)及受累的总层数(TNS),将SSSI分为近端型SSSI(pSSSI;LS≤2)、远端型且病灶较大的SSSI(dl-SSSI;LS>2,TNS>2)及远端型且病灶较小的SSSI(ds-SSSI;LS>2,TNS≤2),并采用χ2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和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等统计学方法比较3种不同梗死类型间临床特征及病因的差异。结果在ds-SSSI(205例)、dl-SSSI(157例)及pSSSI(166例)3组患者中,合并冠心病比例[分别为8.3%(17/205)、14.0%(22/157)、16.9%(28/166),χ²=6.44,P=0.040]、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别为18.01(13.54,25.56)、16.03(12.50,21.09)、14.72(11.12,19.14)μmol/L,H=19.36,P<0.001]、合并载体动脉病(PAD)比例[分别为10.7%(22/205)、19.1%(30/157)、42.8%(71/166),χ²=54.89,P<0.001]、合并重度脑白质高信号(sWMHs)比例[分别为58.0%(119/205)、43.3%(68/157)、41.0%(68/166),χ²=12.94,P<0.001]及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分别为2(1,3)、3(1,4)、3(2,6)分,H=39.53,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SSSI患者与dl-SSSI患者相比,合并PAD比例高(OR=3.12,95%CI 1.86~5.24,P<0.001)的患者其影像分型更接近pSSSI;ds-SSSI患者与dl-SSSI患者相比,血清Hcy水平高(OR=1.02,95%CI 1.00~1.04,P=0.046)或合并sWMHs比例高(OR=1.79,95%CI 1.12~2.86,P=0.015)的患者其影像分型更接近ds-SSSI,合并PAD比例高(OR=0.50,95%CI 0.27~0.93,P=0.029)或NIHSS评分高(OR=0.84,95%CI 0.77~0.92,P<0.001)的患者其影像分型更接近dl-SSSI。结论ds-SSSI的发病机制倾向于脑小血管病,pSSSI的发病机制与动脉粥样硬化有关,dl-SSSI具有pSSSI和ds-SSSI的中间特征,可能具有不稳定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特征的确定研究(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及VTE预防实施情况。方法对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再分析,以百分比和95% CI描述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分布、所接受的预防措施以及院内VTE事件分布。结果1 535例内科肿瘤患者,根据Padua评分,826例(53.8%)为VTE低危患者,709例(46.2%)为VTE高危患者;4例(0.5%,95% CI为0.1%~1.2%)VTE低危患者及5例(0.7%,95% CI为0.2%~1.6%)高危患者发生了VTE事件,总体发生率为0.6%(9/1 535,95% CI为0.3%~1.1%)。VTE高危患者中,666例(93.9%,666/709)未采取任何VTE预防措施,仅11例(1.6%,11/709)接受了恰当的VTE预防措施。全组1 535例患者中,接受VTE预防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VTE事件。结论内科肿瘤住院患者中VTE高危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未进行VTE预防。中国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管理严重不足,临床中VTE的预防意识及实施能力亟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体部立体定向放疗(SBRT)联合改良FOLFOXIRI(mFOLFOXIRI,伊立替康、奥沙利铂、亚叶酸钙和氟尿嘧啶)和西妥昔单抗方案在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治疗中的疗效,并评价治疗相关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山东省戴庄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86例,均为KRAS、BRAF和NRAS基因野生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4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方案治疗,14 d为1个周期,共12个周期;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肝转移瘤SBRT。对照组2例患者因骨髓抑制(4级)不能耐受退出研究,研究组因1例骨髓抑制、1例胃肠反应和1例肝功能异常(均为4级)患者不能耐受退出研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中位总生存期(OS)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12个周期后,研究组患者客观有效率(ORR)、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55.00%(22/40)、80.00%(32/40),均高于对照组的31.71%(13/41)、58.54%(24/4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48,P=0.034;χ2=4.37,P=0.037)。研究组患者经治疗后可手术切除14例(35.00%),高于对照组的6例(14.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52,P=0.034)。研究组患者中位PFS、中位OS分别为9.2个月、19.5个月,均长于对照组的6.5个月、15.2个月,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8.83,P=0.015;χ2=7.52,P=0.027)。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白细胞减少[55.00%(22/40) vs. 46.34%(19/41),χ2=0.61,P=0.436]、贫血[45.00%(18/40) vs. 39.02%(16/41),χ2=0.30,P=0.585]、血小板减少[37.50%(15/40) vs. 31.71%(13/41),χ2=0.30,P=0.584]、恶心呕吐[55.00%(22/40) vs. 48.78%(20/41),χ2=0.31,P=0.575]、便秘腹泻[20.00%(8/40) vs. 17.07%(7/41),χ2=0.12,P=0.734]、肝功能损伤[35.00%(14/40) vs. 29.27%(12/41),χ2=0.31,P=0.581]、外周感觉神经病变[30.00%(12/40) vs.26.83%(11/41),χ2=0.10,P=0.752]、急性胆碱能神经综合征[12.50%(5/40) vs. 14.63%(6/41),χ2=0.08,P=0.779]和乏力[52.50%(21/40) vs. 43.90%(18/41),χ2=0.60,P=0.439]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BRT联合mFOLFOXIRI和西妥昔单抗治疗方案在结直肠癌术后肝转移瘤患者疗效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可有效延长生存期,不良反应可耐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伽玛刀再次治疗首次治疗无效或复发的药物难治性三叉神经痛(TN)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0年6月至2019年9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神经外科伽玛刀中心采用伽玛刀治疗823例原发性药物难治性TN患者,其中16例(1.9%)因治疗无效或复发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回顾性分析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巴罗神经学研究所(BNI)疼痛评级标准评估疼痛缓解程度(Ⅰ~Ⅲb级为有效,Ⅳ~Ⅴ级为无效);随访与放射治疗相关的脑神经功能损伤情况,采用BNI面部麻木评分标准评估面部麻木程度。结果首次治疗后10例患者有效,6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30(1~180)d。首次治疗至复发的中位时间为28.4(6~60)个月。再次治疗后,13例有效,3例无效;中位显效时间为7(1~180)d。再次治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0.5(16~92)个月,有效的13例患者中,2例在治疗后第3、5个月症状完全复发。末次随访治疗有效者11例(11/16),BNI疼痛缓解评级Ⅰ级者7例,Ⅱ级者2例,Ⅲa、Ⅲb级者各1例;5例无效或复发者,BNI评级均为Ⅴ级。首次治疗有效的10例患者中,再次治疗后9例有效;首次治疗无效的6例中,再次治疗后仅2例有效(P=0.035)。2次治疗共12例患者发生了放射相关损伤,其中同侧面部麻木11例,味觉受损2例。治疗后至出现面部麻木的中位时间为2.5(1~18)个月,其中轻度7例,中度4例。再次治疗的中位中心剂量、边缘剂量分别为73.0 Gy、36.5 Gy,与首次治疗的85.0 Gy、42.5 Gy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采用伽玛刀治疗后复发或无效的TN患者,再次行伽玛刀治疗大部分患者仍然有效,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均相对较轻;其中首次治疗有效者再治疗后疗效可能更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中国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危险因素特征的确定研究(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静脉血栓栓塞症(VTE)风险及VTE预防实施情况。方法对DissolVE 2研究中内科肿瘤患者的数据进行再分析,以百分比和95% CI描述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分布、所接受的预防措施以及院内VTE事件分布。结果1 535例内科肿瘤患者,根据Padua评分,826例(53.8%)为VTE低危患者,709例(46.2%)为VTE高危患者;4例(0.5%,95% CI为0.1%~1.2%)VTE低危患者及5例(0.7%,95% CI为0.2%~1.6%)高危患者发生了VTE事件,总体发生率为0.6%(9/1 535,95% CI为0.3%~1.1%)。VTE高危患者中,666例(93.9%,666/709)未采取任何VTE预防措施,仅11例(1.6%,11/709)接受了恰当的VTE预防措施。全组1 535例患者中,接受VTE预防的患者中,无一例患者发生VTE事件。结论内科肿瘤住院患者中VTE高危患者较多,但大部分患者未进行VTE预防。中国内科肿瘤住院患者的VTE风险管理严重不足,临床中VTE的预防意识及实施能力亟待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间断抗凝方案在经皮左心耳封堵术(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临床应用特点及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连续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鼓楼临床医学院心内科收治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房颤)行经皮LAAC的患者共62例,根据术前是否停用原口服抗凝药将患者分为不间断抗凝组(26例)和间断抗凝组(36例)。分析和比较两组患者术中抗凝特点,包括基础活化凝血时间(ACT),肝素化后最大ACT值,平均ACT值;围术期出血事件和栓塞事件以及出血导致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发生率,其中出血事件包括严重出血事件(脑出血、心脏压塞)和其他出血包括消化道和泌尿道出血、穿刺部位血肿、口腔和鼻出血等;栓塞事件包括脑卒中、颅外循环栓塞。结果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患者基础ACT值为[146.50 (131.00,171.25)s对134.00(121.00,169.50)s,P=0.380];术中最大的ACT值为[300.00(277.00,366.25)s对309.00(286.50,329.75)s,P=0.926];ACT值为[251.63±39.07)s对(241.74±34.37)s,P=0.295];围术期不间断抗凝组与间断抗凝组出血事件总数分别为5例和6例(19.2%对16.7%,P=0.794),血红蛋白下降>20 g/L的人数分别为8例和7例(30.8%对19.4%,P=0.3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栓塞事件发生。结论不间断抗凝治疗在房颤患者LAAC围术期抗凝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均不劣于间断抗凝治疗,可以作为LAAC围术期新的抗凝治疗策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在创伤患者下肢静脉血栓栓塞症(VTE)诊断中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收集1992年12月至2017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骨折手术患者资料,共15 856例。按照患者有无血栓将其分组,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和特征提取。选择随机森林(RF)、贝叶斯(Bayes)、决策树(DTC)及梯度提升树(GBDT)4种常用算法构建VTE风险预测模型,根据院内患血栓与否进行随机分层抽样,将原始数据按8∶2的比例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通过比较上述方法中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下面积(AUC)、真阳性率(TPR)和精确度,评估不同模型在VTE临床诊断中的效能。根据研究特征在模型中的贡献程度进行重要特征排序,筛选VTE的重要预测特征。结果RF、Bayes、DTC和GBDT模型AUC分别为0.89,0.86,0.68,0.71,TPR分别为0.29,0.44,0.38,0.66,精确度分别为0.97,0.94,0.95,0.76;其中RF模型AUC最大,精确度最高。对各VTE人工智能预测模型的重要特征分析表明,血栓病史可以作为不良结局的首要预测因素。RF模型重要临床特征排序为:血栓病史、依诺肝素钠注射液剂量、最后一次葡萄糖测定结果、术后首次葡萄糖测定结果等。结论RF模型在创伤患者VTE风险预测中的精确度最高,能够为VTE预防策略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疼痛患者心理灵活性与疼痛刺激、适应水平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9月就诊于北京、上海5所三级甲等医院骨关节科刚入院的491例患者,采用自制一般资料调查表、疼痛患者心理灵活性量表(PIPS)、疼痛功能障碍量表(PDI)、恐动症评估简表中文版(TSK-11)、WHO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IF)中文版进行调查,并提出结构方程模型假设。结果慢性疼痛患者的PIPS总得分为(51.06±14.35)分,PDI得分为(31.41±18.31)分,TSK-11总得分为(30.42±6.43)分;WHOQOL-BREF生理领域得分为(12.55±2.19)分,心理领域得分为(13.04±2.42)分,社会关系领域得分为(14.29±2.97)分,环境领域得分为(12.98±2.79)分,总的生存质量得分为(3.17±0.98)分,总的健康状况得分为(2.73±0.99)分。疼痛刺激可以产生运动恐惧(β=3.382,t=21.754,P<0.05),运动恐惧会对刻板心理产生影响(β=3.382,t=21.754,P<0.05),刻板心理会对生存质量产生直接的负向影响(β=-0.092,t=-6.516,P<0.05)。结论慢性疼痛患者的疼痛刺激通过运动恐惧影响患者的心理灵活性,从而进一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合并骨创伤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是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高危人群,治疗COVID-19过程中必须重视VTE的防治。2019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通过诱导炎性介质释放、增加纤维蛋白原水平、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等多种途径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创伤及手术直接或间接导致静脉血管壁损伤引起外源性凝血途径激活,微循环受到不同程度破坏,启动VTE形成的外源性途径。骨创伤患者治疗过程中,患肢制动、被迫卧床等处置使静脉血流缓慢,容易形成VTE;老年人常并存多种慢性疾病,是VTE的独立危险因素。此外,COVID-19患者持续高热、严重肺病、呼吸功能衰竭、脓毒血症及有创技术应用等,会进一步加重此类患者的VTE风险和救治难度。为配合临床一线有效开展COVID-19合并骨创伤患者的VTE防治,笔者对VTE防治提出护理建议,以期为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干槽症是指拔牙后出现的骨创感染,又称局限性牙槽骨炎、维蛋白溶解性牙槽炎,是牙拔出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主要表现为拔牙术后2-3天出现剧烈疼痛并向耳颞部、下颌下区或头顶部放射。干槽症的发生收多种因素影响、年龄、性别、口服避孕药、月经周期、解剖因素、拔牙创伤程度、吸烟、口腔卫生状况,病理因素、手术翻瓣设计及手术方法、麻醉药物不恰当冲洗牙槽窝等,是其发病主要相关因素。干槽症的治疗,局部以碘伏纱条填塞法最以常见。牙槽窝清创侯置入派力奥及近年采用的低能量激光照射牙槽窝,对治疗干槽症均有一定疗效。鉴于目前干槽症的治疗尚存许多局限性,其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拔牙后操作前充分考虑可能引起干槽症的各种危险因素减少手术创伤,合理使用抗生素。局部应用牙槽窝置入材料等措施。对于预防干槽症具有积极作用
简介:摘要口腔预防保健是研究口腔常见疾病,在人群中的流行状态和规律,以便采取社会性预防措施,预防口腔常见病的发生,是提高群体口腔健康水平根本途径。口腔疾病重在预防。预防的重要任务是开展群众搞好口腔健康教育活动,大量传播口腔健康知识,来提高人们的自我健康意识和能力,使人们树立正确的口腔健康观念,并在生活中自觉施加受益终身。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影响;方法单纯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各60例,应用阿托伐他汀,疗程12周,另选择健康对照组3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观察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白介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对照组和治疗组患者的Hs-CRP、IL-6均显著升高(P<0.05),而后两组间的Hs-CRP、IL-6亦有显著差异(P>0.05)。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较,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组患者治疗后的Hs-CRP、IL-6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降低的更明显。结论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较正常健康组和单纯冠心病组明显增高,提示糖尿病可能通过炎症反应促进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阿托伐他汀可能通过降低炎性因子,从而在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中起到抗炎,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推广应用随着社会经济的进步,人氏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方式及习惯的改变,冠心病和糖尿病的发病率旱逐年升高的趋势。糖尿病作为冠心病的独立风险因素,相对于单纯冠心病,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预后更差1。研究表明炎症反应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因素,阿托伐他汀对于炎性因子有很好的扣制作用。因此本研究旨在通过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C反应蛋白和白介素-6的影响,探讨冠心病和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的水平,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冠心病及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炎性因子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