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振动伴随着飞机的全部飞行过程,如果飞机垂尾同时承受机动载荷和覆盖其主要模态频率的振动载荷,就会迅速产生动态疲劳破坏,进而失效。因此有必要在地面模拟真实的载荷加载环境,对结构的抗动态疲劳能力进行考核。飞机垂尾抖振试验控制方案有翼尖加速度控制和加载点控制两种方案可供选择,通过垂尾模拟件,对两种方案进行研究,并进行对比测试,确定采用加载点控制方案来进行试验。

  • 标签: 垂尾 振动 动态疲劳 垂尾模拟件 控制方法
  • 简介:采用胶-螺混合连接的目的一般是出于破损安全的考虑,得到比只有机械连接或胶接更好的连接安全性和完整性,但由于两者的连接刚度相差悬殊,通常只有胶接结构发生失效后机械连接结构才开始承。针对该问题,开展了铝合金连接板、钛合金螺栓的胶-螺混合连接结构的传分析研究。利用粘聚区模型模拟胶层的失效过程,并考虑了金属结构的塑性变形。同时,通过胶接、机械连接及胶-螺混合连接三种形式分别进行了方法验证,试验结果和模拟结果吻合较好,证明了所采用的胶-螺混合连接分析方法的有效性。另外,分别建立了单钉和双钉胶-螺混合连接结构模型,分析发现相对于胶接结构,单钉混合连接结构的承载能力并不会有明显提高。同时发现两钉胶-螺混合连接中两螺栓外侧的胶层由于较大的面外力会很快发生破坏,而两螺栓内侧的胶层由于螺栓的法向作用使得其只受纯剪切,从而提高了该区域胶层的承载能力。鉴于此对混合连接构型进行了优化,很好地提高了连接强度。

  • 标签: 胶-螺混合连接 内聚力模型 数值模拟 传力分析 构型优化
  • 简介:目前,美国正在用大力神和航天飞机两个系统加速进行地球转移轨道4540kg至9080kg的有效载荷方案研究。实践证明,这两个系统需要较高的发射费用。美国政府也已决定,不对新的系统诸如国家运载系统等做进一步研究,当然主要还是研制费用太高的缘故。本文主要介绍了低费用运载火箭方案——把4540kg到9080kg的有效载荷送入地球转移轨道;从现有的硬件入手,尽可能地缩小运载火箭的研制费用。这类运载火箭不仅包括了固体火箭的下面级,而且还包括了无论是固体还是液体火箭的上面级。在对其性能研究的同时,对发射场的运作情况也进行了探究;以便于把发射场制约在原大力神和航天飞机的发射基地之上。这一研究表明:可以研制和生产这些低费用运载火箭,并且在现有的基地发射。因此也可节省用来建造新发射场的那笔费用。所以,这一方案大有希望缩减运载火箭的发射费用。

  • 标签: 大中型运载火箭
  • 简介:提出了液氧/空气/甲烷DRBCC(dualrocket-basedcombinedcycle)推进系统。在该系统中,引射火箭和纯火箭采用液氧/甲烷补燃循环系统。在引射火箭模态,液氧/甲烷富燃预燃过程工作,其富燃燃气作为引射源吸入和加热空气,并与空气补燃。在超燃冲压模态,液氧/甲烷富燃预燃过程产生的燃气可以增强超燃过程或作为超燃模态的燃料,降低超燃模态的技术难度。在纯火箭模态,液氧/甲烷闭式补燃循环系统处于全过程工作状态。因此,在DRBCC推进系统中,引射火箭、超燃模态和纯火箭模态高度融合和兼顾,并采用单一燃料,使液氧/空气/甲烷DRBCC推进系统具有良好的可实现性。

  • 标签: 火箭基组合动力 引射火箭 超燃冲压发动机 液氧/甲烷火箭发动机
  • 简介:依据某型滚控发动机实际结构,设计了3种燃气引流方案,方案1采用喷管与引射直筒留有间隙的布局形式,方案2采用喷管嵌入引射筒、引射筒后部接弯管的布局形式,方案3采用喷管直接排入引射筒的布局形式.采用商业软件对3种方案的引流效果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方案1结构简单、易于实施,能够满足燃气顺利排放条件;方案2能够满足燃气引流,但会产生较大轴向;方案3也可满足燃气引流,但引射筒与喷管间隙较难控制;综合分析得到方案1适合该滚控发动机燃气引流.

  • 标签: 滚控发动机 燃气引流 数值仿真
  • 简介:液体火箭发动机随着推力增大,振动量级会变得更加剧烈,工作环境也会更为恶劣。因此,需要对承结构的结构变形、摇摆间隙、与总体对接面变形情况以及各组件间接口可靠性进行详尽研究。以某型号发动机的主承构件为研究对象,首先通过CFD方法得到工作状态下发动机内部的压力及温度载荷,然后将得到的温度和压力载荷做为应力分析的边界条件,对发动机主承构件进行有限元分析。通过对计算得到的应力场进行分析,寻找到发动机危险截面,对这些截面上的应力采用应力线性化手段进行应力分类,最终通过应力强度评定原则对各类应力进行强度评定,以校核强度是否满足要求。校核结果表明该主承构件的强度满足安全要求。

  • 标签: 应力分类 危险截面 联合仿真 强度评定 应力分析
  • 简介:以高温高压燃气加热高压纯空气为研究背景,用平均温差法对气-气热管换热器设计计算,进行结构方案设计,采用有效度-传热单元数法对换热器传热进行校核计算。设计换热器为圆柱形筒壁结构,出口为渐缩型喷管结构,采用半轴比为2/1的椭圆形热管。

  • 标签: 高温高压 热管换热器 结构设计 设计计算 校核计算
  • 简介:以确定压气机转子结构方案为例介绍了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研究成果,阐述了设计过程,给出了参数化交互式典型零件图的绘制方法。指出这一辅助设计系统不仅可提高工作质量,缩短设计周期,而且可以实现结构优化,值得推广用。

  • 标签: 航空燃气涡轮发动机 压气机转子 计算机辅助设计 结构设计
  • 简介:针对超音速飞行器冲压发动机高马赫数、长航时的特点,结合工程计算方法和设计思想,建立了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过程一维计算模型,详细研究了各主要因素对气膜冷却效果的影响,并给出了某型冲压发动机高温燃烧室缝槽气膜冷却结构参考设计方案。结果表明,通过改善结构布局,合理分配缝隙冷气流量,可以有效地提高气膜冷却效果、降低壁温,适应高温燃气参数分布对隔热屏的热防护要求。

  • 标签: 冲压发动机 燃烧室 气膜冷却 壁温计算
  • 简介:介绍了在微型计算机上以AutoCAD图形软件为支持软件,研究开发的适用于涡扇、涡喷、涡轴发动机的部件和总体结构方案图的设计系统。阐述了该系统的结构、功能和特点,指出该系统采用了参数化绘图方式,具有良好的用户界面,可通过下拉式菜单、屏幕菜单和图标菜单交互式进行部件和总体方案图的对比设计和绘图,经使用表明,该系统绘图质量高,既省时、省力,又便于多方案优化选择,有较大的工程应用价值。

  • 标签: 航空发动机 结构方案设计 计算机辅助设计 EngineCAD系统
  • 简介:以高空模拟试车台空气加温炉为研究对象,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加温炉燃烧特性、出口空气温度等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现有空气加温炉由于采用自然进气方式,热能利用率仅为0.2左右。在此基础上,结合高空模拟试车台改造要求,对该加温炉改造方案进行了重点研究。改用三台燃烧器方案后,可有效提高加温管出口空气温度的均匀性,温差基本控制在8K内;合理选择燃烧器安装位置及炉壁辐射参数,加温炉的热能利用率可达0.4以上。

  • 标签: 高空模拟试车台 空气加温炉 燃烧器 燃烧特性 辐射换热
  • 简介:摘要:本文针对高超声速巡航导弹空气舵/热联合试验,研究空气舵工作状态下气动载荷和温度载荷的试验模拟方法,达到考核空气舵综合响应特性的臼的。介绍了窄气舵气动载荷和温度载荷的试验等效模拟方法、施加方式以及应该考虑的影响因素;说明了试验的温度控制点、位移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的布置情况和位置选取的方法,对整个试验所取得的效果进行了阐述,并从测量数据的有效性、合理性等多个方面对试验结果进行评估分析。

  • 标签: 空气舵 气动载荷 联合加载 力/热联合试验技术
  • 简介:针对补燃发动机涡轮泵的工作特点,本文就平衡活塞的结构、平衡能力和反应灵敏度进行了研究.确定了平衡活塞能力的计算方法与涡轮泵装配时的调整方法.经过涡轮泵组件单项试验的验证和发动机不同试车工况的整机热试车考验,涡轮泵轴向平衡系统的调整和计算与试验吻合,完全满足发动机要求.

  • 标签: 涡轮泵 轴向力平衡系统 平衡能力 试验验证
  • 简介:气候环境实验室通过以载冷剂为冷媒的翅片管式换热器对空气进行温度处理,可实现室内温度达-55℃~+74℃。在低温环境下,还进行降雪、冻雨、冻雾等试验,这将引起换热器结霜。换热器结霜将导致换热性能降低、系统阻力增大等问题,不及时除霜将严重影响实验进行。本文从降低结霜影响和融霜两个方面提出了适用于以载冷剂为冷媒的换热器的除霜方案,并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结霜换热器能够对来流空气预先除湿,降低结霜影响,通过循环加热换热器内的冷媒可在短时间内将换热器加热、融霜。根据实验结果设计了换热器除霜系统,并已成功应用于大型气候环境实验室。

  • 标签: 气候环境实验室 载冷剂 结霜换热器 变片距 除霜
  • 简介:介绍了高超声速推进装置的三种工作模态,总结了高超声速推进装置的优缺点,给出了研究重点.

  • 标签: 组合发动机 工作模态
  • 简介:以端部受集中载荷的悬臂梁为对象,分析了“大变形”导致的作动筒载荷误差及其引起的静力试验结果(截面应力)的误差大小;提出了修正“大变形影响”的两类修正方法。针对典型的悬臂盒段梁进行了试验验证。

  • 标签: 大变形 悬壁梁 载荷修正法 力线修正法
  • 简介:介绍了国外新型活塞泵增压轨/姿控发动机系统发展现状,提出了一种新型活塞泵增压轨/姿控发动机系统方案,介绍了新型活塞泵增压轨/姿控发动机系统特点并分析了新型发动机系统关键技术,开展了新型活塞泵增压轨/姿控发动机系统研究,掌握了主要组件设计技术,获得了活塞泵增压系统仿真特性。

  • 标签: 活塞泵 增压系统 轨/姿控发动机
  • 简介:从满足未来战斗机需求出发,将TRIZ创新理论及其解题工具引入到高推重比发动机方案创新设计中。针对高推重比发动机发展中的两个重要问题进行技术矛盾分析,由矛盾矩阵得到相应的矛盾解决原理(No.1分割原理和No.15动态特性原理),创造性地构建出可变涵道核心机驱动风扇的涡扇发动机概念方案,满足了未来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宽包线、长航时的技术特征要求。

  • 标签: 高推重比发动机 变循环发动机 核心机驱动风扇 TRIZ理论 创新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