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综合内科医师对有心血管获益的新型降糖药物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协同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的认知程度和处方情况,以及阻碍上述药物使用的首要因素。方法本研究为问卷调查,选择2022年1月1日至6月30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及其医联体内、心血管内科进修学员所在单位的心血管内科、内分泌科、综合内科医师为调查对象,不限制参与医师的年龄、从医年限及职称,对其进行问卷调查,最终纳入342名医师,其中心血管内科139名(40.6%)、内分泌科99名(28.9%)、综合内科104名(30.4%);来自北京市270名(66.7%),京外72名(33.3%)。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对GLP-1RA和SGLT2i的认知程度及处方情况,影响使用的首要因素,同时通过模拟2个临床情景,调查医师对治疗方案的选择,比较不同科室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342名医师的年龄为40(35,46)岁,从医年限13(7,20)年,其中男性139名(40.6%)。77.5%(265名)医师了解SGLT2i适应证等信息并处方过该药物,高于GLP-1RA的70.5%(241名)(P<0.001);21.1%(72名)医师每月处方SGLT2i>20次,高于GLP-1RA的8.2%(28名)(P<0.001)。不同科室医师对GLP-1RA的认知程度和处方频率不同,内分泌科医师较高(均P<0.001),不同科室医师对SGLT2i的处方频率不同,内分泌科医师较高(P<0.001)。38.1%(53名)心血管内科医师、22.2%(22名)内分泌科医师和30.8%(32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应该去专科评估是否换用GLP-1RA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42);27.4%(38名)心血管内科医师、14.1%(14名)内分泌科医师和30.8%(32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应该去专科评估是否换用SGLT2i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18);21.6%(30名)心血管内科医师、45.5%(45名)内分泌科医师、31.7%(33名)综合内科医师认为患者因不良反应不能坚持用SGLT2i是影响药物应用的首要因素(P<0.001)。对于血糖控制未达标且合并心血管并发症的患者,65.4%(75名)心血管内科医师、69.7%(69名)内分泌科医师、43.3%(45名)综合内科医师选择加用GLP-1RA和SGLT2i(P<0.001);对于血糖控制达标、合并心血管并发症及糖尿病靶器官损害的患者,35.3%(49名)心血管内科医师、52.5%(52名)内分泌科医师、25.0%(26名)综合内科医师选择加用GLP-1RA和SGLT2i(P<0.001)。结论医师对SGLT2i的认知程度及处方频率均高于GLP-1RA;内分泌科医师对GLP-1RA和SGLT2i的认知程度和处方频率较高。药物不良反应等是影响医师使用有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物首要因素。多数医师认为,糖尿病患者合并冠心病时,需要转诊至不同专科调整相应治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流动力学结合形态学及临床特征对背侧和非背侧颈内动脉瘤(ICAAs)破裂风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徐州医科大学金陵临床学院(东部战区总医院)放射诊断科111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或外科手术确诊为动脉瘤并且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患者资料,其中男41例,女70例,年龄32~83 (56±11)岁。根据头颅CT平扫或DSA或外科手术的出血表现分为破裂组(n=54)例和未破裂组(n=5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信息及动脉瘤的形态学参数;对2组患者CTA影像进行计算机流体力学分析,获得壁切应力、壁切应力梯度等血流动力学参数。比较破裂/未破裂两组间的参数差异。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分别对背侧和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相关的血流动力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与未破裂组相比,破裂组患者年龄较小[(54.2±11.4)岁比(58.3±9.9)岁,P=0.033],女性居多(74.1%比52.6%,P<0.05),有高血压病史患者比例较高(46.3%比22.8%,P=0.009),且破裂动脉瘤多分布于颈内动脉弓背侧处(57.4%比36.8%,P<0.05),血流模式复杂、集中,血流冲击区域小且不稳定(68.5%比33.3%、55.6%比10.5%、72.2%比26.3%及79.6%比36.8%,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女性、高血压病史、动脉弓背侧、血流模式(集中的、不稳定的)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3.551 (1.080~11.679)、3.900 (1.172~12.976)、4.966 (1.504~16.401)、51.893 (7.913~340.296)及50.015 (8.423~296.985),均P<0.05]。非背侧动脉瘤破裂组的血流模式更集中、不稳定及冲击区域小(均P<0.05),而背侧处动脉瘤破裂组血流更复杂、集中、不稳定和血流冲击区域更小(均P<0.05)。结论性别、高血压病史、背侧部位、血流集中程度和血流稳定程度是颈内动脉瘤破裂的独立危险因素,位于背侧的颈内动脉瘤破裂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2015—2017年中国在实施全民食盐加碘政策20年后不同碘摄入地区甲状腺疾病的患病率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横断面调查。采用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随机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并按年龄和性别进行分层。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和甲状腺超声检查;同时,检测受试对象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甲状腺素、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和尿碘浓度等。根据以上结果判断患者是否患有某种甲状腺疾病;根据尿碘浓度定义不同的碘营养地区,分析不同碘摄入地区碘营养状态对甲状腺疾病的影响。结果共纳入78 470名成年人,其中碘适量地区39 893名,碘超足量地区28 779名,碘过量地区9 798名。3个地区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的患病率分别为0.45%(95%CI:0.39%~0.52%),0.50%(95%CI:0.35%~0.70%)和0.27%(95%CI:0.2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92,P=0.003);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患病率分别为11.36%(95%CI:10.73%~12.02%),13.57%(95%CI:11.70%~15.69%)和16.18%(95%CI:12.41%~20.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08,P=0.009);3个地区间Graves病、TPOAb、甲状腺肿和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地区间临床甲亢和临床甲减的患病率及TgAb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发现,碘超足量是亚临床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24,95%CI:1.06~1.44),是甲状腺结节发生的保护因素(OR=0.73,95%CI:0.57~0.94)。碘过量是亚临床甲减发生的危险因素(OR=1.47,95%CI:1.08~2.01),是亚临床甲亢(OR=0.56,95%CI:0.41~0.77)、TPOAb阳性(OR=0.93,95%CI:0.87~0.99)、甲状腺肿(OR=0.33,95%CI:0.17~0.66)和甲状腺结节(OR=0.77,95%CI:0.61~0.97)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不同碘摄入地区的亚临床甲亢、亚临床甲减、TPOAb阳性、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肿的患病率有差异。不同碘摄入水平对甲状腺疾病的发病有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同驱动基因突变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4月至2021年5月河南省肿瘤医院接受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驱动基因(EGFR、KRAS、ALK等)阳性、晚期NSCLC患者的资料,分析不同驱动基因突变状态的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模式、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及预后影响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20例患者,男70例,女50例,年龄[M(Q1,Q3)]为57(50,65)岁。其中KRAS突变患者52例、EGFR突变患者42例、ERBB2突变患者16例、MET突变或扩增患者5例、ROS-1融合患者5例、BRAF突变患者2例、ALK及RET突变患者各1例。120例患者的PFS[M(95%CI)]为6.4(5.1~7.8)个月,OS为31.2(22.0~40.3)个月。KRAS突变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的生存获益最大,PFS为9.7(4.8~14.6)个月,OS为31.2(19.4~50.6)个月,且免疫治疗多为一线(34.6%,18/52)、二线(38.5%,20/52)治疗。EGFR突变患者PFS、OS分别为3.9(1.8~6.1)个月、18.0(12.1~23.8)个月,一般在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s)耐药后接受免疫治疗,二、三、四线及以上治疗线数患者比例分别为38.1%(16/42)、11.9%(5/42)、47.6%(20/42)。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配体1(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3.710,95%CI:1.372~10.031,P=0.010;表达水平1%~49%:HR=2.738,95%CI:0.841~8.912,P=0.094)、年龄(每增加1岁,HR=0.957,95%CI:0.933~0.982,P=0.001)、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以KRAS突变为参照,EGFR突变:HR=2.676,95%CI:1.317~5.436,P=0.006;ERBB2突变:HR=3.411,95%CI:1.493~7.792,P=0.004;其他突变:HR=0.727,95%CI:0.322~1.643,P=0.444)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以表达水平≥50%为参照,阴性:HR=2.305,95%CI:0.748~7.103,P=0.146;表达水平1%~49%:HR=1.286,95%CI:0.337~4.913,P=0.713)、免疫治疗线数(以≥三线为参照,一线:HR=0.322,95%CI:0.114~0.914,P=0.033;二线:HR=0.375,95%CI:0.178~0.789,P=0.010)为OS的影响因素。结论KRAS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前线接受免疫治疗,生存获益最多,EGFR突变肺癌患者多在后线接受免疫治疗,患者能获得较好的生存获益。PD-L1表达水平、年龄、不同驱动基因突变为PFS的影响因素,PD-L1表达水平、免疫治疗线数为OS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