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把廉洁教育的思想和理念融入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一方面可以激发大学生创新创业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高大学生廉洁能力和素养,使他们能够自觉养成道德自律意识和反腐倡廉意识,提升职业道德素质,为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的实践活动提供有效的思想保障。本文分析了“双创”背景下大学生廉洁教育的现状以及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廉洁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融入廉洁教育的路径。
简介:摘要校园文化是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构建和完善我国终身教育体系的新形势下,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提升学校文化品位,已成为学校“内涵式发展”的首要任务。现阶段,我国远程开放教育还存在着文化建设水平与构建终身教育的目标不相适应等问题,远程开放教育的人文关怀与文化的缺失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这势必影响远程教育教学质量。作为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重要载体,电大办学要注重走“内涵式”发展道路,校园文化建设的好与坏将直接影响着电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如何进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分析与探讨,发挥现代远程特色与优势,努力打造“三型”,即“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电大校园文化。
简介:]立足纪检监察工作基本职能,针对油田近年来查办案件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漏洞,从辩证法、心理学和系统论的角度,对进一步提高企业廉洁教育实际效果进行思考和探索,对搞好国有企业党风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油田企业廉洁教育思考中图分类号C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91x(2010)01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加强廉洁从政教育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改进教育方式,提高教育实效。多年来,油田各级党委、纪委结合党员干部队伍实际,始终坚持不懈地开展廉洁从业教育,从群体到个体,从物质形态到文化领域,从党员干部到家庭成员,教育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加大,干部队伍整体保持了进取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应看到,极少数党员干部跟不上形势变化,党性修养不强,思想蜕化变质,自律不严、以权谋私等消极现象在一定范围仍然存在,违纪违法案件在局部领域仍时有发生。固然有监督、制度、改革、惩治的原因,但教育不扎实,效果不理想是首要原因。一、运用辩证法的观点,正确认识和把握廉洁教育的综合效应当前,廉洁教育工作面临许多新的任务和挑战,受到形势变化、环境条件等诸多方面的深刻影响。只有客观、全面地看待和分析其主要矛盾、存在问题及制约因素,才能更好地提高廉洁教育的综合效果。(一)面临主要矛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干部队伍呈现出思维观念复杂化、价值取向多元化、利益需求差异化的特征。油田几十年会战形成的优良传统在少数党员干部中有所淡化,艰苦奋斗等传统教育的效应有所弱化。现阶段,廉洁教育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传统的教育模式同党员干部日益变化的思想心理需求之间不相适应的矛盾。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单位教育思路不能及时适应形势变化,继承有限、创新不足;教育载体以传统形式为主,影响力、吸引力弱化;对教育目标和教育方向的前瞻性研究滞后,缺少现代教育理念;教育内容空洞,难以解答党员干部面临的思想困惑;忽视了对教育对象心理特点的研究,没有满足党员干部个性化、差异化的内在需求;工作视野不够开阔,运用现代管理理论和科学方法指导教育实践较少等等。这就需要进一步创新工作思路,及时赋予廉洁教育新的时代内涵。(二)外因与内因。从企业角度看,社会是外部大环境,油田企业是内部小气候。在开展廉洁教育过程中,正确把握大环境对小气候的影响,重点治理好油田内部的小气候。从干部角度看,外因是社会大环境和油田内部小气候,内因则是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外因、内因都对廉洁教育效果产生影响,但内因不发生根本变化,外因是起不到相应作用的。所以,在加大组织教育力度的同时,应突出自我教育因素,重点树立家风也是作风的理念。家庭成员之间不仅是一个天然的利益共同体,而且还是相互教育、相互监督的最佳共同体。家庭成员在廉洁教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组织领导干部和家庭成员到监狱、看守所共同接受警示教育,在干部提拔任用谈话时请配偶列席旁听等方式,逐步加大面向党员干部生活圈的延伸教育力度,以领导干部父母、配偶、子女等家庭成员为关联教育对象,依托亲情和感情纽带,构筑一道家庭“防火墙”,促进领导干部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净化,在领导干部周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情深、家和的良好从业氛围。(三)重点抓与抓重点。廉洁教育的效果,较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抓住了重点群体,盯紧了重点行业,看住了重点领域,跟上了形势任务变化。不同时期,廉洁教育的重点也不尽相同。从近几年油田发生的违纪违法案件看,廉洁教育的重点群体是各级党政正职。他们的工作决策和个人行为不规范所造成的不良后果,具有明显的放大效应和负面导向。廉洁教育的重点行业是物资供应、工程建设、财务管理和油地关系等。廉洁教育的重点领域是外部市场。施工队伍长期远离本土,容易在对外经济交往中产生违纪违法行为。在目前正在构建的廉洁从业风险管理体系中,导入ABC分类管理法,设立重点群体、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廉洁从业风险指数,将个人从业行为纳入量化指标,区别风险等级,实行分级防控、分类监管,以更好地利用有限的教育资源。(四)整体与个体。在教育思路的选择上,既应有面向全体党员干部的普遍性教育方案,也要有面向某些群体的差异化教育策略。针对不同年龄、不同职级人员在政治、经济、社会、情感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特征和心理需求,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力争做到因人施教、因事施教、因时施教、因势施教,通过提高针对性来增强教育的实效性。如对主管钱财的领导干部,可以运用与该行业相关的经济案件开展案例式教育;对独立性强的特殊岗位领导干部,采用有别于一般模式的个性化方法进行教育和激励。(五)形式与内涵。在教育形式上,逐步探索开放式教育,让领导干部到贫困地区挂职,到革命圣地接受“红色”洗礼;实行封闭式教育,利用新任领导干部、重点岗位人员就职的有利时机,集中进行廉洁从业专项教育;尝试研讨式教育,让领导干部结合案例自己“听、讲、议、评”,加深切身体验。在教育内容上,选择油田内部典型案例,有声势地开展警示教育,强化党员干部懂规矩、守规矩意识;重视法商培养,针对不同行业编印廉洁从业应知应会手册,必要时进行抽查测试,让每一名党员干部都能够熟知本岗位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此外,应对互联网、手机短信等现代传媒给予足够重视,及时占领廉洁从业教育阵地的新制高点。二、从心理学角度出发,探寻提高廉洁教育效果的有效途径思想决定行动。有思想需求就可能产生心理动机,有心理动机就可能寻找腐败机会,有了机会就可能加以利用。违纪行为主要是内在动因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的结果,许多歪风邪气乃至腐败案件的发生,往往与心理健康状态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所以从思想上、心理上抑制腐败动机,有助于打消违纪念头,形成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监督的有效机制,有利于党员干部正确评价个人从业风险,从心理上强化正确的领导观和价值观。(一)不良心理表现。从国有企业来看,以下四种不良心理较为典型。一是贪婪享受心理。有些人具有强烈的物质享受欲望,在社会各种诱惑面前,滥用手中权力,大肆收受好处。二是投机侥幸心理。此类心理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在趋利心态主导下,自制力较差的人员自恃手段高明、行为隐秘,与他人关系好,不会轻易暴露,同时本人或周围的一些人的腐败行为未能得到及时查纠,又会进一步产生负面强化作用。三是失衡补偿心理。有的领导干部看到周围一些人富裕后,产生严重的失衡心态,认为自己荣誉不少,但实惠不多;有的因为职务晋升受挫,产生失落感,大肆敛财作为补偿。四是消极从众心理。受不良环境影响,特别是当群体性腐败风气严重时,同流合污或主动效仿的可能性比较大;有的形成一个利益圈子,认为“大家一块干,大不了集体挨板子”,不少“窝案”、“串案”,就是从众心理在作怪。(二)不良心理成因分析。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外在诱因。一般影响腐败心理形成的客观因素主要有腐朽思想、消极文化、分配差距、社会环境等等。从社会环境角度划分有微观社会环境,即以领导干部交际圈为范围,与个人保持着密切联系的家庭环境和工作环境所形成的共同的思想追求及爱好习惯等等;宏观社会环境,指一定时期的党风、民风和社会风气。有的地方和单位,由于风气不正、监督乏力,使得少数腐败分子得不到及时查处;而一些清正廉洁的干部却往往吃不开,被认为没本事。于是,一些人便从中得出了“腐败吃香”、“廉洁吃亏”的错误结论,进而容易更加纵容腐败、羡慕腐败。二是内在心理。不良心理的形成常常与一些领导干部个人的性格缺陷有直接关系。这些人往往对腐败现象存在心理预期和强烈欲望,对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的自我调适能力欠缺。主要表现为职务问题上的跑官要官、买官卖官,权力问题上的你争我斗、拉帮结派,待人问题上的看人说话、见风使舵,名誉问题上的弄虚作假、自欺欺人,品质问题上的素养不高、表里不一,挫折问题上的失魂落魄、悲观丧气,利益问题上的四处伸手、聚敛钱财,道德问题上的作风败坏、人身攻击等行为。职务权力与个人欲望的膨胀速度成正比,与监督约束力量往往成反比。职务越高,权力越大,约束相对越少,欲望就越容易膨胀。特别是具有性格缺陷的人更容易形成腐败心理,走上违纪违法的道路。(三)强化廉洁心理培育。目前,国有企业在党员干部廉洁心理培育方面主要存在“三重三轻”的工作倾向即重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教育和党纪条规教育,轻心理培育;重外在诱因分析和对策思考,轻思想需求、内在动机等心理因素研究;重制度管理、行为管理等他律性措施,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等自律性内容。强化廉洁心理培育,可以从人格塑造、心理保健、心理评价、心理预警和环境营造等五个环节做起。一是塑造良好的人格风范。引导领导干部开展经常性自查反思,正确认识和了解自我,培养清醒、沉稳、理智的心理品质,养成自信、善良、正直的积极性格。二是加强领导干部心理保健。通过外界干预,强化领导干部自我心理调适,矫正不良心理动机,增强自我调控和认知能力,提高心理耐挫力,构建内心和谐状态。三是引入干部心理评价系统。在干部选拔任用过程中,开展心理测试,重点考察干部的管理能力倾向、管理人格倾向和心理健康水平,根据拟任岗位角色作出适应性评价。四是加大不良心理预警力度。对领导干部异常行为信息进行收集和辨别,纠正不良心理向实际行为的转化,通过谈话谈心、警示提醒,保持正确的从业心态,努力做到慎初、慎微、慎独、慎终。五是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利用正面典型弘扬清风正气,正面舆论压倒歪风邪气,在不同层面干部群体中选树优秀典型,形成良好的同辈群体文化导向,防范消极心理和不良作风在干部队伍中的蔓延、渗透。丰富党风廉政教育基地功能,建立廉洁心理研究机构,设立心理教育场所,加强思想教化和心理感化。同时,加大违纪案件惩处力度,保持强大的心理震慑作用。三、借鉴系统论的方法,研究提高廉洁教育效果的保障机制廉洁教育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系统论的角度看,提高廉洁教育实效的根本办法,是建立职能优势互补、部门协调互动的大教育格局,统筹发挥教育、制度、监督、保护、惩处等各方面的作用,环环相扣,凝成合力,形成体系。(一)完善政策机制。机制是保障教育长效的基础。在反腐倡廉建设中,应惩防并举、堵疏结合。以“小金库”治理为例。长期以来,“小金库”问题多次清理,但屡禁不止,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只堵不疏,忽视了对“小金库”客观性存在的研究。从内部查处的“小金库”案例看,许多支出用于职工福利、招待费、通讯费和生产急需用料等。这些费用大多没有明确的列支渠道和标准,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又是客观存在的。这就需要在政策允许的框架内,用制度统一进行明确规范,通过疏导的办法从局部消除此类被动性设立的“小金库”。同时,对那些利用“小金库”进行违纪违法活动的,严格按照2009年8月份中纪委出台的最新解释,先免职、后处理,加大对私设“小金库”行为的处罚力度。(二)创新管理制度。制度是行为规范、工作程序和奖惩依据。制度不健全,可能会形成管理漏洞,诱发违规违纪行为,削弱教育效果。健全制度的有效办法就是保持制度活力。坚持有破有立,对不适应形势任务的制度及时清理修订,对已经形成的好做法、好经验及时用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发挥长效机制作用。2009年7月中央颁布了巡视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问责暂行规定、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等制度,对于国有企业而言是加强制度建设的契机,应当考虑出台适合自身特点的相应细则,如《胜利油田党员干部廉洁从业实施细则》等。(三)确保监督到位。教育具有监督的作用,而监督也是一种教育的过程。常常有人质疑,为什么有的问题到了很严重的程度才被发现,为什么有的人边腐边升。究其主要原因,就是因为缺乏有效的监督预警和主动发现机制,缺乏对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的敏感认知。应进一步拓宽现有的群众监督渠道,建立监督反馈、奖励和保密机制,提高群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明确干部监督和巡视部门在开展作风监督方面的具体职责和权力,建立日常性作风巡查、督导、纠处机制。特别是在事关工作全局、涉及利益调整的改革举措出台时,同步考虑配套的监督制约措施,从根源上防范和减少新的信访问题发生。同时,结合廉洁心理培育工作,加强领导干部自我监督措施方面的探讨。(四)正确保护挽救。教育与保护相辅相成。现实生活中,有的党员干部拒绝监督、无视提醒,一旦出了问题却寄希望于“组织保护”,这种观念在干部队伍中有一定的市场。我们对干事创业受到诬陷的干部应当给予全力保护,对一时失足有必要挽救的干部给予适度保护,两者都是在政策和原则指导下的保护。不要监督的保护和没有保护的监督,同样是不完整的。在廉洁教育过程中,应当重点澄清此类错误观念,防止侥幸心理存在。(五)严肃惩处追究。惩处有力、追究到位,才能够保证教育有效。惩处不是为了处理人,更重要的是教育本人和其他党员干部引以为戒,切实维护好企业利益。从许多案例中能够看到,每一名干部的掉队,都会引发许多不良后果。掉队的干部级别越高,后果越严重,影响越恶劣,带来的损失越大,所以对其处罚应该越严厉。通过严肃处理,提高违纪成本和代价,严格维护纪律条规和制度规定的刚性,使党员干部始终保持对法纪的敬畏感,从而增强廉洁教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宋耀泽(1952、10—)男,山东省沾化县人,胜利石油管理局党委巡视组组长(原局纪委常委、监察处副处长,从事纪检监察工作25年),高级政工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