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26 个结果
  • 简介:深化对社会主义劳动劳动价值理论的认识,是理论创新的需要,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是进一步改进和加强党的思想作风建设的需要,也是推动劳动保障事业全面发展的需要。要深化这一理论认识,应处理好坚持与发展、理论与实践、借鉴与创新的辩证关系。

  • 标签: 社会主义劳动 劳动价值理论 劳动保障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简介:本文从劳动与人的规定性之关系的角度,阐述了马克思的劳动观。劳动是人按自己的意志与意识去改变世界的有目的的自觉的活动,是人的目的不断对象化、对象世界不断人化的历史文化过程,是人在自由自觉地改变自然中既创造对象世界又创造人本身的社会过程,是人之所以存在的根据。由于劳动,人才是自由自觉的"创造性"的存在,是不断追求生命价值与生活意义的"意义性"的存在,是自在又自为的文化的存在,是社会历史的存在。当劳动的对象化表现为它的非现实化时,劳动就变成了异化劳动,异化劳动则直接导致了现实的人的异化和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共产主义是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在共产主义社会,人的创造性劳动,真正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人就是真正实现了自由的完全的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观 劳动 人的规定性
  • 简介:异化劳动进入马克思的视野,标识了马克思面向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律。从异化劳动中区分出劳动的对象化与异化,马克思澄清了私有财产与异化劳动相互作用的关系,并通过批判黑格尔辩证法而阐发"对象性的活动"原理,开创了哲学思考指向现实生活世界的存在论路向。

  • 标签: 异化劳动 私有财产 存在论 对象性的活动
  • 简介:马克思认为美的本质是自由,因而可以根据不同自由度来区分美的层次。以自由度的不同可以把劳动区分为两类:异化劳动和自由劳动,其中自由劳动又可分为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和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这样,"劳动生产美"就具有了三个层次,一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二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三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

  • 标签: 劳动 自由 马克思
  • 简介:本文分析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劳动文化和美学转型的可能性。作者描述了现代复杂的全球化经济演化进程及其对于人们社会生活和工作的影响。本文尤其关注现代全球化经济条件下劳动美学的作用,同时也涉及关于经济全球化消极方面的社会批判。

  • 标签: 劳工文化 劳动美学 经济全球化 劳动动力
  • 简介:邓小平劳动哲学思想强调了劳动者的优先地位,体现了他对劳动者的尊重与人文关怀,其内涵非常丰富,可以从四个维度来探讨:关于劳动与自由,邓小平非常关心劳动者的物质生活,强调要通过工会保障劳动者的利益,尊重劳动者的首创精神。关于劳动与分配正义,邓小平强调要始终坚持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社会主义最终要实现共同富裕。关于劳动与资本,邓小平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劳资对立,主张实行劳资协商,调节劳资矛盾,做到"两利"兼顾。关于劳动与管理,邓小平重视管理效率,主张采用科学的管理模式来管理企业,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对企业和工人的劳动进行民主管理。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哲学 劳动 劳动者
  • 简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任重而道远,面临的问题很多,但其中最为关键的问题是人才问题,是劳动者素质的全面发展问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在谈到经济体制改革时指出:“改革经济体制,最重要的、我最关心的,是人才。”,“概括地说就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八个字,事情成败的关键就是能不能发现人才,能不能用人才。”

  • 标签: 邓小平 劳动者素质 中国 生产力 劳动资料
  • 简介:探讨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是理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发展特质的一个重要内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历史发展反映了马克思本人在《资本论》理论逻辑体系中对劳动价值论的推进,列宁对生产价格理论所作的垄断价格理论的发展,以及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建没的早期实践中对价值规律和商品经济的探讨。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论 历史发展 《资本论》 逻辑体系 价值规津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劳动力作为要素之一开始参与价值分配,但由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在资本面前,劳动常常处于弱势地位,开展关于劳动产权的研究,结合西方劳动产权思想的最新实践,重新认识马克思的劳动产权思想,并用其指导中国实践,有利于对劳动者权益的保障,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 标签: 劳动产权 产权思想 马克思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当代
  • 简介:马克思思想深受德国古典哲学的影响,在《资本论》中,马克思的“劳动”理论批判地改造了康德的“二律背反”思想。康德只是揭露认识论领域的矛盾,而马克思则颠倒了对二律背反的运用:这种颠倒是从形而上学的、理论视阈到社会现实的、实践视域的颠倒。具体而言,康德通过“二律背反”思想的“批判性”揭露了认识论中理性一旦超越了经验的界限之后所产生的矛盾,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则通过“劳动”的“二律背反”批判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产阶级与工人之间深刻的矛盾。

  • 标签: 《资本论》 劳动 二律背反 康德 马克思
  • 简介:三十年来的改革开放成就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但与此同时初次分配不公、收入差距逐渐拉大甚至悬殊等诸多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不断涌现,成为改革深入发展的瓶颈。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这不仅为缓解收入差距过大指明了方向,而且对于建立健全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 标签: 初次分配 劳动报酬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收入分配格局 改革开放
  • 简介:1886年美国芝加哥工人举行的争取八小时工作制的斗争尽管没有直接取得胜利,但在斗争过程中,工人领袖们表现出坚贞不屈、团结斗争的品质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仍然成为世代各国工人的楷模。本文基于对美国官方和民间存在的两种具有不同本质内涵的'劳动节'的解读,试图重温19世纪工人阶级的团结斗争精神。

  • 标签: “五一”国际劳动节 史实考察 美国工人运动
  • 简介:马克思在经济问题的研究中建构了科学的劳动实践观。从科学的劳动实践观出发,紧扣劳动力成为商品的特殊经济本质特征,马克思对以价值和剩余价值为聚焦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剥削的形式与本质、资本主义私有制雇佣劳动条件下的劳动异化和劳动解放出路等问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刻的剖析与批判。因此,劳动实践观既是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逻辑线索,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的根本理论基础。

  • 标签: 马克思经济学 劳动实践 理论基础
  • 简介:马克思的劳动观是马克思理论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之一,它的发展经过了异化劳动论、劳动价值论和劳动创造人和社会三个大的阶段。它的发展.不仅给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从历史和经济的角度使用、论证和发展了唯物史观的相关理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观 唯物史观
  • 简介:本文在批判性分析'最低的层次是异化劳动所生产的美、其次是不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最高层次的是以自由本身为目的的自由劳动所生产的美'这一所谓'劳动生产美'的'三个层次论'的基础上,提出'劳动生产美'的'三个环节论':第一环节是,马克思从实践本体论的高度确认劳动是理解美的基础,提出'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二环节是,马克思严肃指出异化劳动不仅不能生产美,而且还会导致对美的否定,从而守护了'劳动生产美'这个命题;第三环节是,马克思深情期盼共产主义将恢复劳动的自由并使'劳动生产美'变成现实。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 生产 异化 共产主义
  • 简介:<正>美好像是一个很简单的观念,但是我们发现:美可以有许多方面,这个人抓住的是这一方面,那个人抓住的是那一方面;纵然都是从一个观点去看,究竟哪一方面是本质的,也还有很多争论。(黑格尔《美学》第1卷,21页)黑格尔把"美"定义为"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个形而上的定义并未直接显现人类审美活动与人类劳动的关系。然而黑格尔美学的具体论说至少触及了两者间的生成关系,人类劳动是黑格尔美学观的聚焦点之一,我们把这个聚焦点称为劳动

  • 标签: 美学观 《美学》 感性显现 朱光潜 人类劳动 西方美学史
  • 简介:<正>G·卢卡奇是在20世纪思想史上产生过重要影响的哲学家之一,其晚年的收笔之作《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亦已成为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曾遭到早年卢卡奇批评的恩格斯及其《自然辩证法》论述了劳动在从动物(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提出了有关"劳动"的思想,而"劳动"范畴也是卢卡奇思想理论体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范畴。本文试图从二者的思想关系出发.解读卢卡奇的"劳动"范畴。

  • 标签: 卢卡奇 目的论 本体论意义 社会存在本体论 劳动 因果性
  • 简介:“生产要素价值论”是不正确的。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主要不在于解决分配中存在的问题,也不是一种仅仅考察“原始的实物交换”的理论。它既不是“狭义劳动价值论”,也不是承认任何劳动都创造价值。我国长期以来轻视知识和排斥知识分子的根源,不是劳动价值论。生产要素价值论不可能取代劳动价值论。

  • 标签: 马克思 劳动价值理论 生产要素价值论 资本主义 剩余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