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在后现代社会,消费主义统治了一切,消费是唯一给予人们价值感的东西,由此导致了一切社会病态。消费社会完全忽视人类生存状况,有缺陷的消费遭到社会的排斥和蔑视,贫困成为罪恶。后现代的消费主义并没有给消费带来安全和满足,而是越来越大的困惑与焦虑。鲍曼的社会学分析让我们认识到,当代消费社会的不确定性和道德缺失带来的"综合症",他呼吁流动的现代性的人们承担为他人和社会的道德责任,这正是他作为欧洲传统人道主义继承的标志。

  • 标签: 消费社会 有缺陷的消费者 消费自由 社会阶层 道德责任
  • 简介:鲍曼以消费为核心,阐述了生产型社会向消费型社会的转变,通过对消费社会中“新穷人”消费状况以及新社会关系的分析,批判了资本主义福利国家和民主政治的虚伪性。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下,鲍曼的社会批判理论显示了研究方法、解决社会矛盾等方面的局限性。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曼 新穷人 底层阶级
  • 简介:精神消费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其实,精神消费价值早就广泛存在于一切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之中了。如何正确处理好正负两个向度的精神资源的转化,如何建构精神转化为消费资源的渠道,如何衡量和实现精神消费的价值是精神消费问题所面临的三大挑战。精神消费的生成与实现,主要取决于人类科技存在的水平与状态。科学不仅帮助人类逐步认识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构成,而且逐步实现了抽象精神的视像符号化存在,把越来越多的各类精神文化转化为了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资源,更好地延展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 标签: 精神消费 现实性 技术 转化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性"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消费社会是以商品相对过剩为特征的社会,延续和发展消费社会需要大量消费它生产出来的商品。于是“资本”利用消费文化,将生产经营所制造的需要转化为消费自身的需要,并最终使消费确信这是自己的需要,引导并刺激大众消费。另一方面,消费文化通过改变消费性质,转变消费观念,控制大众的消费行为,从而维系消费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发挥着意识形态功能。

  • 标签: 消费文化 消费社会 意识形态
  • 简介:异化消费的盛行隐含着时代的意识和社会的因素,其生成逻辑以劳动异化为分析起点,需求异化为中介,最终导致异化消费,以至于当下社会日渐依赖用商品及消费来表达一切,造成人们生活意义的空场以及生存的焦虑。其消解路径就在于从消除异化劳动开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基本经济制度下,用"更多并不意味着更好"和"人的满足最终在于生产活动而不在于消费活动"这两条路径对异化消费进行消解,不失为可探讨之策。

  • 标签: 异化消费 生成逻辑 消解路径
  • 简介:鲍德里亚在使用消费概念来构建对消费社会的批判时,仅仅将批判停留在文化的表层,他忽略了产生这种消费文化的物质基础。因而在鲍德里亚那里,生产理论和消费活动是割裂的。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理论的形而上学性质,反而企图使用符号这个功能性表称整合人与物的世界,并将物和人作为符号系统的产物来看待。这可谓是一种黑格尔客观精神的唯心论变种,因为它忽略了消费社会现实的经济状况,从而忽略了人的生产实践活动。而这一点却恰恰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思想,体现出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鲍德里亚的做法背离了马克思生产实践活动基础上的唯物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符号消费理论的批判力度。

  • 标签: 消费社会 鲍德里亚 异化 符号消费 形而上学
  • 简介:马克思曾经指出:“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如果没有这样的人物,它就要把他们创造出来”,邓小平“就是从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近代以来伟大斗争中产生的伟人”。从1927年11月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算起,邓小平的领导生涯持续半个多世纪,跨越革命、建设、改革三个时期.

  • 标签: 领导者素质 邓小平论 1927年 社会时代 近代以来 中华民族
  • 简介:马克思主义本质上是为以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作为主体的弱者争取自身权益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弱者权益是由政治权益、经济权益、文化权益、社会权益和生态权益等构成的有机整体。生态权益作为人权的重要内容,是直接影响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和根本性的重要权益。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资本主义制度是导致近代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的主要根源,也是激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引起弱者生态权益缺失的总根源。马克思恩格斯强调,维护弱者生态权益是一个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是一个涉及制度变革、技术创新以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改变等诸多方面的重大课题。

  • 标签: 马克思恩格斯 生态文明 弱者权益 生态权益
  • 简介:消费异化理论是西方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命题。西方马克思主义认为,消费异化不是当代社会一种表层的现象,而是在现代性的驱使下生成的一个深层的社会问题,它导致的不是单一的人与消费品的二元悖结,而是人与他人、人与自身、人与自然的多方面的深度矛盾。消费异化理论是对当代资本主义消费领域一系列问题的学理反思与把握,它既有积极的理论意义,也有令人生疑的断言。

  • 标签: 西方马克思主义 消费 异化
  • 简介:毛泽东认为:“领导的责任,归结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这里的“出主意”就是制定决策;“用干部”便是组织力量实施决策,广义上的决策包含制定决策和实施决策两方面的内容。从领导的职能来看,实现正确的领导,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重要手段。因此,在领导过程中,始终贯穿着一系列的决策活动,决策成为领导的首要任务,一切领导不论其职位高低、权力大小都概莫能外。

  • 标签: 决策活动 领导者 职能 组织力量 领导过程 毛泽东
  • 简介:梁柱(1935-),男,福建省福州市人。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1953年6月参加工作,1960年8月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系,后分配到北京大学工作至今。历任北京大学中国革命史教研室副主任、马克思主义教研室副主任、政治学系党委书记、校党委副书记、副校长、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务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 标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梁柱 思想者 学术委员会 作者 栏目
  • 简介:<正>存在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存在是否真实,如何证实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感受存在.人类的哲学、宗教、艺术,无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无不是由这些问题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古典时代,西方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或"理式"之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传统中国则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中找到存在的归宿,或者在祖先崇拜、传宗接代的强大集体意识中为个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间延续中找到位置。然而,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人类社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之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成为人之存在的依据,人在理性思考和对自身理性

  • 标签: 文化特征 古典时代 古典形态 我思故我在 祖先崇拜 人类社会
  • 简介:存在问题是人类与生俱来的问题。存在是否真实,如何证实存在的真实性,如何感受存在.人类的哲学、宗教、艺术,无不被这些问题所困扰,也无不是由这些问题激发出智慧的光芒。古典时代,西方世界从高高在上的神灵或"理式"之中找到存在的依据.传统中国则在"天人合一"的信仰中找到存在的归宿,或者在祖先崇拜、传宗接代的强大集体意识中为个人在历史与未来的时间延续中找到位置。然而,古典时代已经离我们远去。当人类社会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变之际,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从此,理性成为人之存在的依据,人在理性思考和对自身理性

  • 标签: 中存在 全球化时代 存在全球化
  • 简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30多年的持续高速增长极大地提升了中国人的生活水平,使得国外奢侈品逐渐走进中国消费的视野,成为大众消费梦寐以求的消费目标。消费视阈下的奢侈品消费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消费活动,不仅表明消费个人对商品物的使用权,同时也表明消费对他人劳动的支配权,同时更重要的是表明社会对消费取向的诱导,促使奢侈品消费陷入集体无意识状态,使得奢侈品消费的权利诉求走向自身的反面,具有辩证的性质,最终确立资本逻辑对所有消费的总体操控权。

  • 标签: 奢侈品消费 资本逻辑 总体操控权
  • 简介:<正>法兰克福学派将青年马克思的批判哲学和现代人本主义哲学结合起来,立足于人道主义的价值立场,通过反思西方社会现代化的后果,对当代西方社会展开哲学批判、社会批判和文化批判,形成了他们的社会批判理论,在当代西方社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文拟对他们的消费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作简略的评介。

  • 标签: 法兰克福学派 文化批判理论 消费主义文化 当代西方社会 消费行为 消费异化
  • 简介:李龙(1937-),男,湖北祁阳人,武汉大学文科资深教授,享受院士待遇,博士生导师。曾任教育部法学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副主任委员、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国际法律哲学与社会哲学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2009,被聘为中国法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2012年,获得“全国杰出资深法学家”称号。

  • 标签: 李龙 思想者 中国法学会 学术委员会 作者 栏目
  • 简介:作为青春科幻类'反乌托邦'流派的新典范,《分歧》系列在'反乌托邦'文学谱系中的亮点,在于其基于性格原型进行的社会分类与生命政治实验所带来的社会反思。在遥远未来的芝加哥城,人按照五种美好品质分为五类,其中不属于任何一类而又兼具多种品质的被视为危险的分歧。但随着故事的推进,分歧的身份是多重和变化的。从人类学视野看,'分歧'从社会分类禁忌的'异类'、社会秩序的威胁和任人宰割的'赤裸生命'逆转为生命政治实验的终极目的——人类的拯救,在带来故事情节的柳暗花明之时,亦重复着人类文明故事的亘古原型:蕴藏着生命无限潜能'异类'的,既是社会秩序失范的'危险'力量,也是开创新秩序的中流砥柱。

  • 标签: 《分歧者》 社会分类 禁忌 社会秩序 生命政治
  • 简介:乔姆斯基一贯强调必须能证实、必须准确,而不能一味进行疯狂的拉康式推论。乔姆斯基这是犯了经验主义的错误。乔姆斯基的另一个观点是,在当今时代,可公开对当权进行犬儒式嘲讽,所以无须进行意识形态批判,而只要向大家摆明事实即可。对此类论调必须强烈反对。

  • 标签: 乔姆斯基 经验主义错误 意识形态批判 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