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在文化理论领域中,雷蒙德·威廉斯所提出的'感觉结构'概念有着显著而持久的影响性。它已经从其本源意义升华成为一种理论性的概念。重新评估这一概念的目的是根据它在当代批评领域用语中的最彻底的重新部署来重新审视威廉斯著作中这个术语的原初阐释。当代批评领域作为一个松散的思想组织,已经被贴上了'情感转向'的标签。这种所谓的转向标志着文化理论领域的重心明显转移,它远离了先前的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共同努力朝思考抽象的、难以量化的、具现经验的情感领域发展。我的观点是这种转向可以回归到威廉斯,尤其是威廉斯的语言学思考,也许可以证明在今天重新思考文学研究领域与情感的关系是特别富有成效的。
简介:一、实践方法论——毛泽东哲学方法论的性质一般地讲,'世界观就是方法论',是指观点、原理的发生,是按照某种客观程序和客观原则进行的,这个客观原则就是客观界所具有的规律。找到了这个规律,就找到了这个规律由以产生的程序和原则,也就找到了这种理论观点如何从客观界进入主观界,并成为主观思维规律的方法。所以,观点的确立过程也就是确立这种观点的方法论的产生过程。这种方法同基本观点交融在一起,难分彼此,如果说它具有相对独立形态的话,它应该是辩证法和认识论的基本内容,通常所讨论的逻辑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正是在这种意义上说的,
简介: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功能的研究既关系到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理论的深入研究,更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提高和教育目标的实现。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结构及功能二者的关系,表现形态和内容等的研究与探讨,可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学这一基础性的理论问题的研究更加深入。
简介:在把握马克思经典文本的基础上深入其思想的内在逻辑,揭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叙事结构及实现方式,是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重要思想路径。作为一种科学的社会历史理论,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宏大精深的叙事结构涵涉历史唯物主义、多向度的解放形式和共产主义运动三大部分,全面阐述了认识人类社会的根本方法、实现人类解放的根本路径和社会形态演变的根本目的,彰显了人类解放理论的彻底的革命性及其与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关系。从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叙事结构的哲学高度,反思和检审西方马克思主义、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人类解放理论实现方式的学术探究与实践探索,有助于拓展马克思人类解放理论的学术空间和创造性地探寻实现人类解放的具体方式。
简介:不论是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发展农业、繁荣农村、富裕农民,始终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政策的根本出发点。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尤其重视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把农村发展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从我国农村的实际和农民根本利益出发,在农村实行了一整套改革:以统分结合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取代高度集中的人民公社体制;打破“以粮为纲”的农村经济单一发展模式,实行多种经营;打破单一集体所有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支持和鼓励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合法经营先富起来,先富带后富;实行村民自治,发展农村基层民主等,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业现代化道路。
简介:在朗西埃思想的整体形成中,阿尔都塞的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20世纪60年代初期,青年学生朗西埃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新教父'阿尔都塞之间的相遇,奠定了朗西埃日后与阿尔都塞乃至整个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路的一种充满张力的争辩性关系。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所作的结构主义式的理论创新,具有开启一个时代的革命性意义。而朗西埃谨遵师教,对《资本论》做出症候式解读并以此而形成其学术处女作《'批判'的概念与'政治经济学的批判':从〈1844年手稿〉到〈资本论〉》,尽管在其日后'背离'马克思主义的学术道路中屡遭否弃,但其思想的基本立场乃至学术方法等其实都可以在这篇论作中找到某种理论'原型',因此,可称之为朗西埃学术思想的一个'反向'的起点,或者是'结构性'的开端。
简介:学术界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分析大多秉持"内生主义"的视角,认为公民身份是由于欧洲独特的政治实践、精神文化或者军事制度的结果。韦伯以双重论证的方式探讨现代公民身份的起源,认为公民身份起源于中世纪晚期西欧的城市共和国。城市自治权的获得、市民阶级的形成和市民武装的建立是现代公民身份兴起的结构性条件。东方社会在历史上尽管存在大型而繁华的城市,但它们大多建立在帝王武装的基础之上,笼罩在巫术、氏族、种族等神秘力量的支配之下,无法孕育出以独立、平等、参与等为特征的市民集团。韦伯有关公民身份起源的论述表明了公民身份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形态,同时反映出东方主义的弦外之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