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4 个结果
  • 简介:在词源和哲学视角下,文章首先分析和引证"gemein"为什么会是"下流""无耻",阐述没有个性和下流无耻关系。文章力图借助词源方法揭示出,杰出就是意味着对起规范作用边界进行挑战和游戏;而真正天才总是可能冒着被时代误解风险。

  • 标签: gemein 下流 变态 天才
  • 简介:在《乌托邦精神》(1918/1923)、《希望原理》(1959)、《哲学论文集》(1969)著作中,德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恩斯特·布洛赫聚焦音乐乌托邦、音乐语言表达方式、音乐社会、音乐家乡主题,集中探讨了音乐节史学、音乐形式语义学和旋律语义学音乐哲学问题。通过比较分析伟大音乐作品语言表达方式,布洛赫全面阐述自身关于音乐史和音乐理论根本见解以及音乐艺术本质:"音乐年轻艺术"。音乐既是最年轻艺术,也是最高艺术,因为音乐把人类永恒"希望"自身作为其讴歌内容。音乐既置身于生活之中,又超然于生活之外,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超越性",音乐创作才最直接地表现作为乌托邦显现"自身相遇"。音乐乌托邦意识显现和尚未形成现实象征。音乐倾听未来"家乡"回响,谛听源自人直观和根源象征性声音。

  • 标签: 音乐哲学 音乐语言 青春 乌托邦 家乡
  • 简介:本文从胡塞尔和海德格尔对笛卡尔哲学开端分析出发,梳理出二者对笛卡尔前提批判观点,并试图证明二者批判实则将笛卡尔开端中“我思”理解为独立奠定表象世界秩序反思性实体。面对误解,笛卡尔文本足以为自己辩护。“我思故我在”个有限且不完满开端,文章通过论证这开端有限性,“我在”和由此构建表象世界真实性,试图说明笛卡尔对自我发现及这发现意义,并就笛卡尔所建构表象世界真实性对海德格尔批评做出回应。

  • 标签: 我思 我在 对象实在性 形式实在性表象世界
  • 简介:本文首先要探讨,布伦塔诺如何尝试根据存在之类比学说这线索,来对亚里士多德范畴学说展开系统。对存在者及其多重含义追问集中于范畴分析。海德格尔对布伦塔诺解释中决定性要点解读,极具批判性。他批判经历不同阶段:首先是对传统判断理论(作为真理位置)解构,然后对存在(ousia)时间性解释,最后存在真理含义明确提出。布伦塔诺不同,海德格尔尝试以种源初发生方式揭示范畴发生行为,这取代布伦塔伦提供种“范畴系谱”或者种“范畴演绎”尝试。自此,重要,将构成希腊之现成范畴背景原初经验加以突出:希腊存在论源始规定是从制作(poiesis)范畴中派生出来。同时,要批判性地探讨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存在论阐释可能性和界限。

  • 标签: 存在之统一性 类比的统一性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布伦塔诺
  • 简介:康德类比即实体性类比论证值得研究。主要目标论证实体在现象变化中持存。对此,康德给出了三个论证。第版论证从主观领会入手,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经验性表象基底,但由于其存在跳跃和缺漏,最终不令人满意。第二版论证转换角度,强调持存物时间本身基底,论证简洁明了,弥补了上述不足。为了说明实体为何不生不灭,康德还补充个论证,方面捍卫类比论证目标,另方面为第二类比做好了铺垫。总的来说,康德类比论证可以令人接受

  • 标签: 康德 第一类比 实体性 第一版论证 第二版论证
  • 简介:从1765年开始,康德直计划撰写《道德形而上学》。由于批判事业推进和其他事务发展,直到1797年康德才正式出版该书。正式《道德形而上学》不同于预期著作,这些变化体现康德哲学体系张力。《道德形而上学》康德所使用讲义在内容上有密切关系,不过后者在批判哲学角度上考察而纳入其体系。《道德形而上学》涉及纯粹哲学应用到人理性内容,给予消极定言命令以积极内容。康德没有辩护这种积极内容,这是他希望发展,但是没有发展另外个主题。

  • 标签: 道德形而上学 批判哲学 德行 法权 同时是义务的目的
  • 简介:本文译自1975年GeraldA.McCool编译出版《拉纳读本》第I章。本章分为三部分:第部分"存在之光",来自《圣言谛听者》第3章;第二部分"存在模拟",来自《圣言谛听者》第4章;第三部分"作为灵在的人",来自《圣言谛听者》第5章。从本文题目即可看出,拉纳深受海德格尔思想之影响。拉纳区分了两个层次:第层次为存在敞开,存在本性在我们称之为存在自我显现、存在自我光照原发性性中认识和被认识,存在意味着认知被认知本源性,存在隶属于存在自我显现基本本性。这是般存在学首要陈述。第二层次为人敞开,即人本性对所有存在者绝对敞开。这是形而上学人类首要陈述。

  • 标签: 拉纳 存在 灵在 存在学 形而上学人类学 圣托马斯
  • 简介:本文主要试图分析和阐明前期维特根斯坦逻辑图像论主要内容,尤其着重剖析和阐明了图像本质和表现关系,指出图像是实在模型背后所隐含语义内涵,并且分别辨析图像摹绘关系、摹绘形式和逻辑形式图像论核心概念之间关系和差异,揭示图像如何具有意义逻辑依据。

  • 标签: 图像 模型 表现 摹绘形式 逻辑形式
  • 简介: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论点基于表象“我”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个有思想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样牵涉被动性。这样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没有归因能力(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不过,如果有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康德认为这个目的道德律,我们选择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自由。

  • 标签: 我思 统觉 目的 道德律
  • 简介:诉诸直观自身艺术所传达人在自然、历史和人类密码中所解读东西。在人于密码中解读超越存在并基于完美性而使纯然沉思得以持存之处,便出现作为介质领域艺术。只有在形而上思考中,人才会通过反省意识洞察到艺术对密码严肃解读,进而使人精神始终向其生存根源开放。正是在人能够触及生存根源之处,生存天赋才终于合二为而成其为天才。在艺术中,密码要么作为超验直观而达至其直观性,要么作为内在超越而在现实本身中变成可见,迄今为止,那些最伟大艺术家总是想方设法把上述两种可能性结合起来。在艺术这个大家庭中,由于音乐、建筑、雕塑、绘画、诗门类表现密码方式各不相同,艺术便呈现出多种多样面相来。

  • 标签: 艺术 密码 生存 超越存在
  • 简介:康德在般判断力下区分了规定判断力和反思判断力。然而,受黑格尔影响,伽达默尔认为,在现实认识和实践中,二者很难分开,伽达默尔不仅意识到了这点,而且将反思判断力实践智慧联系起来了,这既具有解释意义,也具有般哲学意义。它可视为伽达默尔对哲学个重要贡献。

  • 标签: 判断力 规定判断力 反思判断力 实践哲学 实践智慧 解释学
  • 简介:在《第三手稿》中,马克思对黑格尔批判有关共产主义论述之间具有某种致性。以私有财产为视角,这种致性表现在:首先在私有财产两种扬弃形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进行严格区分两种扬弃形式之间具有致性;其次,在私有财产积极本质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考察异化积极意义之间具有致性;最后,在私有财产扬弃方式他在批判黑格尔时所发现扬弃破绽之间具有致性。

  • 标签: 私有财产 辩证法 共产主义
  • 简介:先天综合判断第三者问题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非常重要问题。纯粹审美判断作为先天综合判断,其第三者问题同样康德先验哲学中个重要且合理问题。但是,学界对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关于纯粹审美判断演绎所做研究往往忽视纯粹审美判断第三者问题。研究表明,审美共通感联结纯粹审美判断主词和谓词第三者,赋予纯粹审美判断普遍必然性先天根据。因而,可以将纯粹审美判断演绎理解成针对审美共通感所做演绎。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审美共通感地位基础性,因此,它在纯粹审美判断演绎中发挥作用就不仅仅是功能性,更是发挥着主导性作用。

  • 标签: 审美共通感 纯粹审美判断 第三者 判断力批判 演绎
  • 简介:本文以海德格尔早期哲学为例探讨了海德格尔世界理论,这种世界理论不同于传统形而上学世界理论。传统形而上学在存在顺序上认为世界先于人认识和人语言,由于它在世界向人发生之前就预设了世界存在并把作为最为原始研究对象,所以,它在陷入独断论情况下先后经历从本体论向认识论再到语言退守命运。海德格尔则相反,他在发生顺序上认为在人生存活动中向人发生世界最为原始世界,人则在世界发生过程中成其为人。在此过程中,既有着生存论认识(视),也有着生存论语言(话语),它们都是人之生存以及人和世界在生存活动中发生不可缺少环节。在他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世界以及认识论和语言,都不过发生意义上世界以及视和话语派生物。因此,传统形而上学从古代本体论开始就走入了误区,他世界理论不过种纠错性理论。我们认为,世界只能人生活于其中世界,对人来说,发生意义上世界才是最原始世界,所以海德格尔世界理论意味着哲学思维进步。

  • 标签: 世界 本体论 认识论 语言学 存在 发生
  • 简介:康德批判哲学蕴含了种先验人类意向,其要义追求自然自由在主体中。但是,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由于他对现象和物自体区分,从而导致自然和自由割裂。尽管在前两大批判中,康德已经试图对二者关系进行调和,但康德认为,直到《判断力批判》,他才真正解决这问题。然而,康德对这问题思考却倒向道德神学怀抱。因而,他批判哲学并未真正解决自然自由之间矛盾,也未真正结出成熟先验人类果实。

  • 标签: 批判哲学 先验人类学 自然 自由 “第三者”
  • 简介:在康德之后现代哲学中,“时代”(时间)意识不断得到发展和强化,其中最典型代表就是黑格尔“历史哲学”和海德格尔《存在时间》。黑格尔历史哲学把“时代”理解为“理性”得以聚集和“成型”根本原则,并由此将哲学理解为“被把握在思想中时代”。而海德格尔《存在时间》不仅把整个“存在”都“时间,也将“时间”功能“实践。而刘小枫先生不久前发表《如何认识百年共和历史含义》文中对“启蒙”观念批判和对“德政”颂扬之所以在学术界引起了巨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意识到现代哲学首先应该具备“时代意识”,没有对“当代中国”“中国传统”和“(后)现代西方”所处“时代”差异做出深刻反思,从而产生了认识百年共和对我们(当代中国人)“历史含义”上局限性。

  • 标签: 历史哲学 时代意识 现代性 后现代
  • 简介:有关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直以来主要集中在他前期后期思想上。但他哲学在前后转型时,中间曾经历个思想剧烈变化过程。1929年,维特根斯坦返回剑桥,并提出前期哲学思想不同思想——现象思想。维特根斯坦将我们感觉的当下经验视作"现象",用来描述这种现象就是他提出"现象语言"。现象语言作为描述现象工具以及现象显示场域,在对现象描述中尤为重要,所以阐释现象语言过程就是展开维特根斯坦对现象思考过程。维特根斯坦将我们对个实体描述划分为两种描述方法,将它当作物理对象用物理学语言描述;另根据我们感觉直接经验得来现象和现象背后逻辑形式要用现象语言才能描述。维特根斯坦对于现象语言描述现象选取典型例子就是他多次提到"颜色不相容"现象。颜色不相容就是说"同个地方不能同时存在两种颜色"。颜色不相容可能性不是事实可能性而是逻辑上可能性,因为颜色不相容由于颜色系统自身逻辑形式决定,表达命题,也受到命题内在句法规定。所以现象语言种先验性研究。但是现象作为"似是而非的当下"在时间中现象语言矛盾,并且现象语言由于自身描述个体感觉经验,它与私人语言样,旦存在就会造成语言表述交流功能丧失,所以它们不可能存在于共同体中。由于外在内在原因,现象语言在1929年底被维特根斯坦放弃,同时维特根斯坦将目光聚集在日常语言上,渐渐展开了他后期哲学。

  • 标签: 维特根斯坦 现象学 现象学语言 日常语言
  • 简介:本文通过对《精神现象》中相关内容分析解读,具体展现出信仰本质结构、启蒙对信仰批判、启蒙肯定命题以及启蒙如何走向绝对自由、如何由于自己局限性而走向自己否定。绝对自由最大局限在于没有自己限度,没有建立起自己自律,而只是停留在自由任意性之中,从而最终走向绝对恐怖。只有克服这些局限性,才可能建立起个能够保障所有人最大自由社会。可以借鉴信仰里面某些积极因素,即信仰层面那种富有张力矛盾对立结构,通过设立个超越于现实世界之上理想目标来扬弃启蒙精神有限性,从而导致精神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 标签: 信仰 启蒙 绝对自由 《精神现象学》
  • 简介:"什么哲学"提问方式本身,就已经在用传统方式回答哲学是什么。但是,海德格尔扭转了这个提问方式,即哲学不是任何意义上已经被准备好了前提现成东西。他把"什么"或者"提问方式,变成了关于对这种提问方式如何出场问题研究,将存在的话题转化为时间的话题,用时间问题引导空间问题,从此改变了哲学研究方向。

  • 标签: 哲学 存在 时间
  • 简介:现象作为认识论,在对象问题上不同于近代认识论中对象。近代认识论中对象都是不言而喻自然对象或自然客体。胡塞尔现象认识论中对象是构造意识对象,意识体验中被给予东西,内在现象,或者说是内在意识和纯粹意识。现象认识论中对象初阶构造主要包括两部分,部分最为基本意识构造,另部分时间意识构造。意识自身构造共分为四个层级,分别是体验、意向性、执态或行为、注意或统觉。时间意识构造主要包括滞留、原印象和前摄三部分。

  • 标签: 现象学认识论 对象 初阶构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