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CAD模型假定三种道德情绪(轻蔑、愤怒和厌恶)都是由对于特定道德领域(社会性道德、自主性道德和圣洁性道德)的违背而引发的。本研究认为这种道德情绪联结可以为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提供新的解读。为此,本研究通过两个研究验证了CAD模型在中国文化背景中的适应性,以此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研究1采用自编的174题道德事件量表,通过西方面孔表情图片测量情绪反应。结果显示,量表的有效性和CAD模型都只得到部分验证,这可能与用表情图片测量情绪产生的混淆有关。研究2采用修订的156题道德事件量表,通过亚洲面孔表情图片和文字测量情绪反应。结果表明,修订的量表适用于道德情绪联结的测量,在中国文化背景中,CAD模型同样成立,同时,用文字测量情绪的方式要优于用表情图片测量。
简介:使用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和刘贤臣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294名初中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自编的中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经检验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2)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在中等程度以上,体验到的正性情感较多,对家庭、自我、学习、同伴交往、教师及生活条件各方面比较满意。男女生在总体幸福感、家庭满意感、自我满意感、同伴交往满意感和生活条件满意感上存在显著的差异,女生得分均高于男生。(3)初中生总体幸福感与生活事件总分呈显著负相关,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与老师关系紧张、遭父母打骂这四项生活事件显著负相关。不喜欢上学和与老师关系紧张对初中生总体幸福感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
简介:西方有关群体事件行为动机的一种经典解释基于资源动员理论,认为在社会变迁背景下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主要是由于行为参与者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近年来,也有学者提出我国群体事件数量在上升,可能是公众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提高所致。本研究根据谷歌图书中包括的中文简体字版的正式出版书籍,通过GoogleNgramViewer分析工具考察'公正'与'经济'两类关键词的词频变化趋势,探讨1993~2008年我国社会变迁过程中相关价值观的发展规律,从宏观层面对上述两个对立的理论假设进行检验。研究结果验证了前述两个假设:(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人们越来越关注公平正义,而对于经济利益的关注度则在降低;(2)近年来群体事件数量的增多,更可能是由于人们对于公平正义的关注度日益提高,而不是由于经济利益所驱动。
简介:本研究目的是考察4岁儿童的自传式回忆的表述特征.研究对象为76名4岁儿童(男25,女51),让他们在实验室中面对陌生实验员和另三名儿童讲述自己过生日的经历.对录像材料的编码分为四个维度:对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事件内容的丰富性、表述的主动性以及讲述时的身体姿态.结果表明:(1)儿童在对过去事件做自传式回忆时,在事件回忆的逻辑顺序性方面,能够独立地按照事件发生顺序回忆的儿童占36.8%.(2)在进行自传式回忆时,儿童每人平均说出1.7个事件,25个字.(3)4岁儿童在陌生情境中对过去事件进行自传式回忆的能力表现接近于正态分布.(4)4岁儿童自传式表达的主动性与顺序性及含字量之间,事件个数与含字量及顺序性之间,顺序性与体态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简介:不确定性决策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心理机制再探从决策理由切入,在现实情境中考察了违背确定事件原则(sure-thingprinciple)的心理机制,检验了基于理由(reason-based)的假设。研究结果表明,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冲突程度显著高于遵循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冲突程度;违背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显著低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而遵循确定事件原则的被试在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则介于其在两种确定条件下知觉到的理由清晰程度之间。研究结果支持了基于理由的假设。
简介:无意识信息对人们的行为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它不仅能触发相对低级的认知功能而且也能触发冲突控制等相对高级的认知功能。尽管已有研究从行为和认知神经研究两个方面强有力地证实了无意识冲突的存在,但对无意识冲突是源自中枢加工产生的语义冲突还是晚期动作选择中产生的反应冲突存在激烈的争议。本研究采用分离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的实验逻辑在Stroop掩蔽启动任务中探讨了无意识冲突的机制。结果发现,无意识Stroop效应中既包含语义冲突又包含反应冲突。这说明无意识冲突可能由语义冲突和反应冲突共同构成。实验结果也进一步支持了无意识刺激可以加工到语义水平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