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当前中国社会中的实践同一性凸显为一种特殊的"显规则"与"潜规则"的争论,这一争论与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相关。从道德哲学的视角看,争论主要集中为中国社会应该是"礼俗型"社会,还是"法理型"社会或是"礼俗-法理型"或"法理-礼俗型"社会,论者分别从传统与现代关系的不同视角上阐述各自的价值立场,理由各异,莫衷一是。不同于道德哲学或法哲学的价值先行,用一种社会学的"危机-反应"模式,以应用伦理的方式思考这一问题,同时,借用涂尔干在思考自杀问题上的思路和方法,可以将当前中国社会实践同一性问题归纳为"利己主义"、"利他主义"和"反常"三种类型,其所对应的伦理问题分别是德福相配的问题、正义与善的问题和幸福观的问题。由此可以具体地研究和解决问题,价值选择的依据是实践的需要,而不是各种价值间的先验比较。应用伦理的方式或许是思考实践同一性问题的第三条道路。
简介:那些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属于同一性延缓类型的知青在过渡到成年期后开始忙于自身的完善和对人生目标的追求,他们对于子女的情感连接不会太过紧密,而使家庭处于相对高分化的状态,子女的情感和理智能够得到较独立的发展。但是也有可能因为对于事业过于投入而忽视家庭,和子女的关系疏离,对其亲情心理产生不良影响。如忽视紊睛的重要性等。由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知青在青年发展时期所遭遇的自我同一性问题如果过渡到成年期后仍未得到较好的解决,就有可能在其组建家庭后仍然影响着子女的心理成长。知青子女现大多已经成年,如果在其成长过程中未对心理健康问题引起足够重视的话,那么知青子女将会是出现心理问题的高危人群,这需要心理工作者们提高警惕。
简介:同一律是人们正确思维的必要条件。同一律规则要求人们在思维过程中必须保持一致性.不能忽此忽彼,前后相悖.似是而非。违背了这一规则,就会造成思想混乱。出现逻辑错误。法庭辩论中,违反同一律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偷换概念是指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有意或无意地改变了使用的两个词语相同而内涵不同的概念,把非同一的概念当作同一概念使用。这是一种偷天换日,混淆黑白,易使人上当受骗的诡辩手法。某法院曾审理了一起奸淫幼女案,法庭调查后,在第一轮辩论中,辩护人做了如下从轻辩护:按照我国刑法规定:犯罪分子有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免予刑事处分。被告人在部队服役时曾两次荣立三等功,因此对被告人应从轻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