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分析中国的青少年团伙与青少年的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论证了自陈法④(Self-ReportMethodology)在中国社会的可行性。当前,欧美已经形成了参加青少年团伙、暴力特质②(ViolenceSpecialization)和违规行为之间的关系理论,这些理论是否适用于中国,是值得我们检验的课题。通过构建理论框架和运用多层次反应模型来分析参加青少年团伙和违规行为(特别是暴力特质)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在过去一年中,超过一半的受访者承认有过违规行为,11%的受访者自称参加了青少年团伙。青少年是否参加青少年团伙,直接影响到他们是否实施违规行为和是否具有暴力特质。基于多变量分析发现,自控力差、问题家庭、对父母和学校的依恋、家长监护和同伴的违规行为弱化了青少年团伙对青少年的违规和暴力行为的影响。但是,青少年团伙成员的违规行为和暴力特质的对数发生比(LogOdds)更高。
简介:既有研究对现实社会因素是否对网络行为有制约作用存在争议,我们从中国传统的适龄婚恋文化角度出发解读大学生微博"秀恩爱"这一社交网络行为,以回应这一论辩。以中国大学生网络社会心态调查数据(2015)为基础,探索受教育程度、性别和微博粉丝数与"秀恩爱"行为的关系。发现,研究生比本科生和专科生更容易发生"秀恩爱"行为;微博粉丝数更多的大学生更容易发生"秀恩爱"行为,说明"秀恩爱"行为可能是现实适龄婚恋文化压力下大学生的一种应对手段。性别的影响不显著,可能是由于"秀恩爱"行为的互动特性导致。另外,没有恋爱对象的大学生应对这种文化压力的手段则通过表达"秀恩爱,分得快"态度实现。
简介:<正>社会上存在的不良侵害往往将矛头指向社会上的“弱者”,这就决定了青少年很容易成为现实生活中的受害者.加强防范意识,采取积极的措施,避免成为侵害的目标,是青少年进行自我保护的最佳选择.但应当看到,不良分子对青少年的侵害,一般是在相对隐蔽的时间和相对独立的空间环境中实施的,由于其出其不意的攻击方式,加之体能上的显著差异,受侵害的青少年面对现实的侵害大多会表现出惊慌失措的心理状态,不知怎么来处理突发性的事件,这就客观上造成了青少年在心理上处于劣势,受害的可能性势必会大大增强.在特定的场所,特别是在青少年处于敌强我弱的不利情况下,究竟应当如何利用有利时机和客观环境条件,来摆脱不良分子的纠缠、欺压、威胁乃至于直接使用暴力,以有效地保护自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