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为配合中央总体外交,服务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际化建设,北京市分层次界定公共外交的目标受众,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活动:以外国政要、社会精英为核心,促其知华、友华;以驻京外籍人员为依托,培养其“驻在国情结”;以国外媒体、非政府组织为主体,塑造城市形象;以国外公众为基础,帮助其理解真实的中国;以国外青少年为重点,积极培养对华友好接班人.今后,北京市的公共外交工作应进一步协调好政府、社会组织和公众个人三个层面的主体关系.
简介:国际关系学者具有学术研究与公共外交的双重使命,两者之间存在互为丰富和促进的关系.无论是国际关系研究,还是公共外交活动,心灵沟通是两者的最高层次和境界.同时,对如何在公共外交活动中实现心灵沟通,袁明教授结合自身经历和思考,给我们讲述了若干颇具深意的故事.
简介: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海外权益越来越多,中国推动公共外交和参与全球治理的步伐明显加快.党的十八大报告既提到“全球治理”又提到“公共外交”.全球治理与公共外交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的过程中,公共外交能起到怎样的作用?为解答这些问题,本刊编辑部专访了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
简介:女性在夫人外交、文化外交和人权外交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中国拥有丰富的女性公共外交资源,可以充分发挥这些资源的无限潜力.组织落实、机构支持、人员培训、草根经营和方法更新等措施将有助于女性更好地参与公共外交.
简介:在1923年中国商标法的交涉过程中,外国商人组织主张列强参与、“共同管理”中国商标行政,企图干涉中国内政,并通过各种方式影响本国政府的外交立场和交涉过程.而中国商人组织也以外交后援的方式积极参与和抗争,但他们所发出的声音及所起的作用都无法与外国商会相比.通过这一事件,我国工商界应意识到:在处理各种对外经济问题时,需要充分发挥民间经济组织维护会员利益、沟通政府和会员的特殊功能,积极维护和争取自身的合法权益.
简介:崛起的中国有三大特征:规模大、变化深刻、身份不确定.这导致中国对外部世界的需求在许多方面有所不同,如国家利益的界定及维护权益的方式和力度,对世界秩序的追求等.崛起的中国一方面更需要公共外交,另一方面开展公共外交更为困难.虚心学习,讲一个别人听得懂的真实的中国故事,是中国需要的公共外交.
简介:文化外交的本质是什么?文化外交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中欧文化交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2013年9月19日至20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察哈尔学会——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第二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讨论.论坛顺利达成关于中欧文化关系的《海牙共识》.
简介:20世纪50年代,中国与缅甸开始互派留学生,并且一直持续至今.这个留学生群体在中缅教育交流、人才培养、友好往来和民间外交等方面发挥了独特重要的作用.
简介:鲜活丰满的国家形象有赖于一个个真实、具体且各具特色的地方形象,在国家的公共外交整体中,地区承担着极其重要的责任.地区通过国际友好城市、地方特色国际性文化节、交易会和国际论坛等渠道开展公共外交,对突发公共事件的处理和应对影响着国家的整体形象.在地区对外传播中,应该因地制宜、特色鲜明,充分依靠本地的社会发展基础和历史文化资源,挖掘地区特色.
简介:我国公共外交正面临着跨文化沟通的挑战,这是因为不同国家有其各自的对外宣传方式,文化背景不同,交流双方的沟通方式也不同,因此对外宣传与沟通方式也会因文化而异.文化差异造成了国际媒体与公众误读与误解中国的现象,然而公共外交中的文化差异隐性障碍还未引起高度关注.从事公共外交的各类人员应重视跨文化问题的研究,公共外交的首要任务在于提高参与者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简介: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简介:长期以来,中智两国保持良好的外交关系,但双方关系也存在一些问题和障碍.商业领域互信的建立,除众所周知的产品质量、诚信、价格之外,双方关系好坏主要取决于四个方面:积极互动、互相理解的程度、身份认同、不成文规则的使用.本文从这四个方面具体阐述了中智两国在商业领域建立互信的途径.
简介:跨文化传播中的认知模式、理解模式和行为模式三个理论模式可以为公共外交的开展注入另一种思考.本文将两个学科交叉性地融合在一起,通过比较分析的方法来丰富公共外交理论的内涵和适用范围.在此基础上,结合具体的案例以及国际、国内公共外交的现实,就构建公共外交的理念、渠道、思维、方法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理论框架和建议.
简介: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载体,新闻报道必然是以信息和语言为主导的公共外交活动的一个重要手段.新闻报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际舆论的动态和趋势,进而在相当的层面上影响了公共外交实施的政治生态.客观和全面地传播一个国家比较真实的国家形象,无疑会影响其他国家公众对该国的态度.新闻信息的传播能够跨越不同形态的文明,传递人类的共有价值,是文明之间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简介:近年来,国家间日益频繁的经贸活动逐渐成为影响国家形象的重要变量.随着中国与阿拉伯国家经贸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阿拉伯国家已成为中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和“走出去”的重要舞台.但是,诸如产品质量问题、部分企业未诚信守法经营问题、部分员工不能融入当地生活问题,已成为影响中国在阿拉伯国家形象的重要因素,为此应加强对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管理.
简介:2010年上海世博会是中国的一次“经济奥运会”.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呈现出以下特点:全球关注度常态化,视角多元化并重点突出经济和文化,重大突发事件和著名人士推高国际关注度,辐射范围以周边国家和地区为主,境外记者对上海世博会的“平常心”期待.全球媒体对上海世博会的报道,不仅会推高对上海的关注程度,也有助于上海城市形象和中国国家形象的塑造.
简介:从美国的经验来看,媒体外交是属于观念政治的一部分,也是价值观外交的一种表现形式;政府采用新闻管理的手段,促使媒体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外交事务.通过对比媒体外交和价值观外交,分析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引导、中介和参与三重角色,可以看到媒体事件营销在提升国家巧实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洞察人类命运前途和时代发展趋势,敏锐把握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化,提出了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几年来,国际社会对这一倡议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及深的变化,国际舆论中虽杂音不断,但积极变化越来越多,'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已成为外界观察中国对外政策的重要窗口。国际舆论特点分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以来,境外媒体的报道量呈上升趋势,关
简介: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几乎与世界所有的主要国家和地区组织,都建立了伙伴关系。这种框架为中国营造一种良好的国际环境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一词,最早见于1995年12月4日,江泽民主席访问乌克兰与库奇马总统共同签署的联合
简介: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日益受到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有三种身份:作为工具、对象或主体.三种身份的非政府组织正从外交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影响主权国家的外交议程,构建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使主权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北京市公共外交的实践及建议
心灵沟通是公共外交的最高境界——专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袁明教授
借助公共外交参与全球治理——专访全国政协常委、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贾庆国教授
公共外交中的女性魅力
1923年中国商标法交涉中的中外商人组织
崛起中的中国与公共外交
中欧关系中的文化与理解
中缅互派留学生及其启示
国家整体形象中的地区特色
公共外交中的跨文化沟通能力
中印关系中的问题与超越
中智经济领域建立互信的途径
跨文化传播理论模式中的公共外交
新闻报道在公共外交中的作用
中阿经贸中影响中国国家形象的因素
全球媒体中的上海世博会及城市形象
媒体在公共外交中的三重角色
国际舆论中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外交中的“伙伴关系”框架
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身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