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马克思哲学与后现代哲学思想有许多相同之处。在理论逻辑上,马克思开辟的哲学现实化道路,契合了后现代哲学回归“生活世界”、与现实生活“零距离化”的走向,成为“不可超越的意义视界”;在实践逻辑上,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主题的现实资本主义批判是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核心维度,在批判现代性的负面效应时肯定其历史价值成为马克思与后现代理论家的基本共识,而揭示人的异化的历史性和以“历史性”消解超历史的“非神圣形象的异化”的批判深度则使马克思走进后现代哲学道路;在辩证逻辑上,马克思追求“否定性与不确定性”的方法论自觉,与游戏规则法、解构法等强调知识的断层性、差异性、不可通约性与不可预见性的后现代主义方法的思维模式,也存在一定的相似之处。
简介:后现代性是后现代主义思潮的核心概念,简单将其理解为对现代性发展模式的否定,而割裂与现代性、传统性的内在联系,必然会导致形而上学的错误判定。后现代性具有观照、审视与反省现代性危机的镜鉴功能。但后现代性也遭遇自相矛盾的思维困境:在批判内容上,对孕育自身的、具有结构性特征的现代性母体过于反向的质疑,有“矫枉过正”之嫌;在反思内容上,倡导对现代性的全盘式否定的同时却无法建构出自圆其说的理论体系,有“怀古伤今”之名;在诠释方法上,极度狭隘地排斥竞争性观点,有“孤立无援”之感;在时空观念上,拒绝将历史和时间当成连续不断的统一体,有“大而不当”之实。后现代性应摒弃其只批判而不提出具体解决问题方案的消极态度,探寻并发掘作为进步思维方式的价值实现路径。
简介:一般而言,非理性主义是后现代哲学的特征。其表现既对传统哲学理性中心主义的解构,也对19世纪中叶以来的非理性本体论建构的反对,打破了寻求绝对真理、本质和基础的传统形而上学,表明了人的认识、价值和主体不存在抽象的原则,并由此产生了生活和审美的新模式。休闲在当代兴起也是反对现代性——劳动、资本、消费等所导致的危机,休闲的直接方式是将人的存在纳入到自身的丰富、开放、创造和自由的本真生活中。休闲的生活和行为方式,正如后现代哲学的非理性并非完全抛弃理性本身一样,并没有舍弃现代性而是自由和创造的融入。因而,休闲与后现代哲学的非理性观念遥相呼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