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牢中民族共同意识”,第一次写入党代会工作报告,写入新修订的《党章》。这一论断是党中央治理民族事务的新思想新战略新思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民族工作领域的具体体现,赋予民族工作新的时代内涵和重大历史使命。

  • 标签: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民族工作 十九大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多次强调要“牢中民旅共同意识”。党的十九大把“牢中民族共同意识”写入党章,成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新征程上的共同意志和根本遵循。

  • 标签: 共同体意识 中华民族 中国梦 伟大复兴 共同意志 总书记
  • 简介: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华民族又是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各民族唯有将自身的命运与整个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结在一起,才会有前途与希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为塑造中华民族共同意识提供了新的契机,可以唤起共同的历史文化记忆、树立共同的经济发展意识、巩固共同的政治认同情感。充分发挥“中国梦”在塑造中华民族共同意识中的积极作用,有助于促进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整体性提升。

  • 标签: “中国梦” 中华民族 共同体意识
  • 简介:习近平关于“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思想是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在新时代的新发展,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民警面对新时代社会新的发展变化,应强化捍卫“中华民族共同”的能力,而公安院校作为新时代警务人才培养的主阵地,更应提前谋划加强对警务人才“中华民族共同意识”的培养铸造。

  • 标签: 习近平民族工作思想 警务人才培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简介:百余年来,对于"中华民族"作为民族共同的讨论和研究,一直是中国学术界争鸣的一个焦点和热点,存在着认同还是不认同的博弈。中华民族究竟是不是一个民族共同是认同的基本出发点。这其中,认同具有连续性和差异性的特性。连续性所形成的华夏、汉族和中华民族个认同记忆,作为大趋势的方向性运动,这个认同的大趋势是不可逆转的。而要克服与整合差异性所造成的对中华民族认同记忆的差别,必须制定一体凝聚多元的大战略:一要确认中华民族的"国族"地位;二要中华民族入宪;要设立中华民族团结大会。中华民族的认同非一日之功可奏效,可能还要经历很长时间,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积极推进一体凝聚多元,可以充分发挥中华民族认同的力量。

  • 标签: 中华民族 认同 连续性 差异性 大战略
  • 简介:在城镇化进程中,我国传统的乡村共同作为农村社会的主要结构正经历着一场潜在的变迁,因为城乡之间人口的大量流动,传统共同正逐渐演变为两地社会.剖析两地社会,对下一阶段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今后的对策建议包括完善农村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做好小城镇建设、加强对传统村落的保护、建立农村社会关怀机制、积极学习发达国家城镇化经验等.

  • 标签: 城镇化 乡村共同体 城乡关系
  • 简介: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今天的“合”,就是超越国家的狭隘、利益差异,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建人粪命运共同,是五千年中华文明、崛起的中国对事关人类最基本问题的响亮回答。各国具有差异性,世界具有多样性,但共同的历史记忆、共同的处境、共同的追求,将各国紧密相连,形成共同身份与认同,塑造共同未来。命运共同思想的深远意义是告别意识形态和价值观的对立,追求人类共同价值观。命运共同的核心要旨就是,世界命运应该由各国共同掌握,国际规则应该由各国共同书写,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实现了国际政治从地缘政治、地缘经济到地缘文明的跨越。这是人类命运共同的文明逻辑。

  • 标签: 欧亚大陆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 简介: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意识”。人类命运共同意识的提出具有鲜明的实践旨趣和特定的国际背景,是中国共产党在全球化时代对国际法的新发展。在国际法语境下,人类命运共同意识与国际法的价值观相符合,体现为人本意识、合作意识和共进意识个层次.以维护或推进全人类的共同利益为其最高宗旨。

  • 标签: 国际法 语境 十八大报告 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 简介:文化自信,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心理根基,成为当代中国走向世界舞台中心、引领人类命运共同构建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前提是对文化的自我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这个层面的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构成了文化认知的基本对象。“人类命运共同”通过扬弃陈旧的全球化秩序,推动了世界历史进程的新发展,为更深层次的跨文化交往提供了契机。在这种文化交往中,中国作为西方世界的“他者”出场,通过对“现代性”内涵的丰富与拓展,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心理,明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并以此建构了坚实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的心理建构包含在交往中理解差异、在交往中理解自我和在交往中树立正确的评价体系,在此基础上,我们对于自身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认同,这也正是文化自信的根基。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文化自信 文化心理 全球化 现代性
  • 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关键在于化解文明冲突,实现文明互鉴互融。而中华文明的人文特质、重责任的“家伦理”和尚“和合”的相与之道,可以为不同文明实现理性沟通、互鉴互融,提供重要的价值支撑。

  • 标签: 中华文明 命运共同体 人文特质 家伦理 尚和合
  • 简介:日本前首相鸠山提出了"东亚共同"的区域合作新构想,这既是为解决国内外危机而提出的应对方案,也是其"友爱政治"理念的反映。本文从"概念分析"的视角界定了"东亚共同"的基本含义;从"内容分析"的视角阐述了鸠山构想的主要内容,并论述了它对以往自民党政权相关政策的继承和超越;从"影响因素"的视角分析了鸠山构想面临着美国因素、中日和解的前景、东盟政策的变动以及鸠山政权本身的命运等诸多内外因素的影响。在区域合作面临转折的重大时期,鸠山构想值得欢迎,但发展前景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 标签: 东亚共同体 区域合作 友爱思想 中日和解 美国因素
  • 简介:从政治哲学视角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思想可以溯源到马克思共同思想,它既蕴含着马克思共同思想的理论逻辑、价值追求,又立足当代世界潮流,着眼于人类文明的存续和进步,提出了接续马克思"真正的共同"理想的美好蓝图和现实方案。人类命运共同思想的提出,不仅体现了马克思共同思想的时代精神,激活了马克思共同理论的当代生命力,而且推动了马克思共同思想的创造性发展和当代重构,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世界的对话与结合开辟了新的广阔前景。

  • 标签: 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人类命运共同体 创新 重构
  • 简介:文化自信其实是中华民族这一群体人格对于自身文化认知的心理反映,象征着我们这个民族的自我意识的成熟。文化自信的心理基础是很清晰的,就是对我们自身文化的认知与认同。然而,无论是认知,还是认同,这些文化意识的形成都离不开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对话,而且也只有在这种跨文化的交往中,我们的文化自信才能真正走向成熟。

  • 标签: 文化自信 中华民族 心理反映 伟大复兴 文化认知 群体人格
  • 简介:该文选取了现代社会中一个小范围且典型的事例——城市社区,试图探讨在现代城市社区中共同及其精神存在的必要性,并通过分析临港新城主城区的各个社区所具有的多方面特质,寻找培育共同及其精神的可行路径。

  • 标签: 共同体 共同体精神 城市社区 临港新城
  • 简介:人类命运共同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性概念和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中国价值。“一带一路”的经贸合作倡议践行了这一理念。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类命运共同概念,所包涵的全球治理价值及逻辑包括:中国哲学与政治文化中“推己及人”“己欲达则达人”的传统;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推进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现代化,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作为中国道路与智慧,提升了中国的软实力;中国新时代的共同精神与软实力体现为自信、包容、开放、平等、团结、以人民为中心、以发展促团结,其对内为民族精神共同,对外表现为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价值;从民族精神共同到人类命运共同,中国主张尊重他国文化与政治制度、平等正义、互惠互利、协同发展,实现相关国家共赢的国际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准则和全球治理价值。依托“一带一路”,中国特色的全球治理价值将对全球治理产生重大的推动意义。

  • 标签: 民族精神共同体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 全球治理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复杂诡谲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外交工作,强调"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也是外交工作的生命"。具体而言,"共同"理念贯穿了习近平的国际关系和对外战略思想,并由此形成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外交政策。"共同"已经成为中国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外交理论的显著标识,开创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 标签: 习近平 共同体 中国外交理念
  • 简介:马克思的“真正共同”思想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于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建立的关于未来社会形态的蓝图。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下,习近平同志基于对整个人类生存和发展所面临的共同迫切问题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的观点,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是对马克思“真正共同”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真正共同体 继承 发展
  • 简介:在国际关系理论视角下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新理念的审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地理解,它是一个包括核心理念或愿景、理论话语或战略、主要制度化展现或策略举措等不同层面的十分复杂的系统性整体。就此而言,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人类命运共同”新理念显然还赵在一个初创性的阶段。“一带一路”战略是我国政府自改革开放以来首次明确提出的具有重大国际或区域影响的(经济)外交策略。这就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自觉意识到其与20世纪90年代初所采取的“韬光养晦”战略的明显不同,而且必须主动考虑到该战略的实施推进几乎必然会带来的经济本身之外的国际关系与社会政治影响。更重要、但也更具挑战性的是,要想使“一带一路”战略成为构建“人粪命运共同”这一核心理念及其话语或战略的标志性实践,我们就必须充分考虑它们彼此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或一致性。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关系理论 国际战略 外交策略 “一带一路”
  • 简介:1939年2月,顾颉刚发表名文《中华民族是一个》。此文既非应景的时务策,也非完全成熟的理论体系,而是一篇承前启后的理论提纲。事实上,关于中华民族的理论思考,贯穿顾颉刚的整个学术生涯。20世纪20年代,顾颉刚中华民族理论的基本逻辑是旧“一”向新“一”的进步。30年代,其理论逻辑转向“多”与“一”的协调。40年代后,顾颉刚试图将上述两个逻辑调和起来,以进步观念阐明中华民族斗争融合的历史过程,并赋予此历史过程以一种共同生活结构,在打破陈腐的华夷之辩同时,防止政治体量的减损。尽管顾颉刚最终没能建构出体系完备的中华民族理论,但他对中华民族理论的历史逻辑和政治属性皆有深入研究。

  • 标签: 顾颉刚 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