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导管内乳头状瘤(IP)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6月至2020年6月间在西北妇女儿童医院行手术治疗并经病理学诊断的1 679例IP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乳头溢液是IP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IP患者分为单发组和多发组进行比较,乳头溢液在单发组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血性溢液、单孔、单侧乳头溢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术后病理结果对比,纤维乳管内视镜(FDS)诊断符合率为88.66%。对FDS下病变位置进行了比较,发现单发组在总乳管及Ⅰ~Ⅱ级导管更多见,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单发组未见癌变,多发性组4例癌变。多发组同侧复发率、对侧发生率均高于单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性溢液、单孔溢液、单乳溢液以及病变主要位于总乳管及Ⅰ~Ⅱ级乳管均为IP的常见临床特征;FDS在诊断伴有乳头溢液的IP中具有优势。因为IP有复发和癌变的可能,术后应积极随访。
简介:摘要复发性喉乳头状瘤病(recurrent laryngeal papillomatosis,RLP)是儿童喉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病变易复发、生长迅速,患儿往往需要在短期内接受多次手术。手术治疗的重点是尽可能切除乳头状瘤的根部,以降低复发率。长期以来根除RLP一直是治疗过程的一大难题,近年来多种辅助治疗方式逐渐应用于RLP的治疗,与手术治疗相结合,可以延长患者手术治疗间隔,减少麻醉次数,显著改善RLP患者的预后。本文对RLP在儿童患者中发病的病因、流行病学和治疗方法做一综述,探讨常见的手术治疗方式和辅助治疗方式,突出阐述全身或局部注射α-干扰素、病变内注射西多福韦和近年来推出的四价HPV疫苗接种及静脉注射贝伐珠单抗等辅助治疗方法的最新研究进展。
简介:摘要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sinonasal inverted papilloma,SNIP)是鼻腔和鼻窦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自1966年以来不断有新的SNIP分期出现,但均未能很好地与手术难度和预后相结合。就SNIP的鼻内镜外科治疗而言,彻底切除肿瘤根基部进而降低复发率是最为重要的诊疗目标。本文总结并对比了既往7个不同的SNIP分期,并着重提出以肿瘤根基部位置为导向的新的SNIP临床分期。
简介:摘要老年女性患者,右耳听力下降伴耳鸣16年,反复流脓12年,9年前行右耳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后病理回报为右中耳乳头状瘤伴灶性不典型增生。后术腔未一直干耳,术腔内肉芽样肿物再发并逐渐增多,乳头状瘤复发。患者于全麻下行二次开放式乳突根治术,术后3个月干耳,随访未见复发。中耳原发性乳头状瘤复发、恶变率较高,根治性病变切除手术及术后长期复查随访是必要的,术后放疗可作为复发、恶变患者的辅助治疗选择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呼吸道乳头状瘤(LRP)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纳入200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经病理学确诊的19例LRP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2例,女7例,按照年龄分为成人组7例,年龄(41.3±17.5)岁;儿童组12例,年龄(5.5±3.5)岁,其中10例起病年龄<5岁;分析其主要症状体征、临床、影像和病理学特点以及预后情况。结果本组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13/19)、呼吸困难(15/19)、声嘶(10/19),主要肺部体征为喉鸣音或哮鸣音(7/19)。9例行胸部CT检查,观察到结节肿块影(9/9)、囊性薄壁空洞(4/9)、阻塞性肺炎(2/9)、肺不张(2/9)和毛刺征(1/9)。儿童组LRP患者均存在上呼吸道受累(12/12),成人组上呼吸道受累3例。18例(18/19)经支气管镜确诊,表现为桑葚样、乳头状肿物,1例(1/19)经胸腔镜确诊;4例为孤立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5例为多发性呼吸道乳头状瘤。19例(19/19)病理组织学类型均为鳞状细胞乳头状瘤,病灶组织样本均进行HPV相关检测,2例HPV6/11型阴性,17例(17/19)阳性,其中单纯HPV6型(+)7例,单纯HPV11型(+)4例,HPV6/11型双重(+)6例;19例病灶组织HPV16/18型均为阴性。17例经支气管镜下介入治疗,其中15例复发,2例无复发;1例经胸腔镜行肺叶切除术,术后4个月死亡,1例放弃治疗。结论LRP临床少见,孤立LRP更少见,呈慢性病程,年幼起病常有上呼吸道受累,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呼吸困难、声嘶;胸部CT表现为结节肿块影、囊性薄壁空洞或气道阻塞征象,部分可强化;支气管镜下表现为乳头状肿物,确诊依靠病理学,以鳞状细胞乳头状瘤多见,其发病可能与低危型HPV感染相关;支气管镜下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易复发,治疗需兼顾上呼吸道病变,临床应重视针对HPV的病因治疗及预防。
简介:摘要内翻性乳头状瘤是鼻腔鼻窦常见良性肿瘤,其根基部常位于筛窦和上颌窦。内镜手术切除是治疗的主要方式,术后复发率是评价疗效的重要指标。患者的临床分期和随访时间影响术后复发率,彻底切除手术根基部的重要性已成共识。术前根据肿瘤的根基部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符合鼻腔鼻窦内翻性乳头状瘤精准治疗的基本理念。
简介:摘要肺乳头状腺瘤是一种罕见的肺部良性肿瘤,在组织形态上应与硬化性肺细胞瘤、细支气管腺瘤、肺泡性腺瘤、乳头状腺癌等疾病相鉴别,该文报道1例年轻男性肺乳头状腺瘤病例,复习文献并总结其临床病理学特征、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分子表型及鉴别诊断,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避免误诊。
简介:摘要肺乳头状腺瘤是肺部罕见的良性肿瘤,该文报道1例。患者女,56岁。镜下观察肿瘤细胞由具有血管轴心的真性乳头构成,细胞大小一致,核圆形或卵圆形,染色质细腻,可见核仁,细胞异型性不明显,未见核分裂象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表达细胞角蛋白(CK)7、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Napsin A,不表达CK20、CK5/6、p63、p40和p53,Ki-67阳性指数很低。肺乳头状腺瘤的诊断依赖病理组织学,其形态学特点极易误诊,需与肺乳头状腺癌及转移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等肿瘤鉴别,临床予局部手术切除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与直径≥2 cm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之间临床病理特点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5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直径≤9 cm PTC患者(n=1 404)的临床、病理及随访资料,根据肿瘤直径将患者分为PTMC组和直径≥2 cm PTC组,直径≥2 cm PTC再以4 cm为界分为2个亚组,比较各组临床病理特点,并分析影响肿瘤伴颈部淋巴结转移、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1)共纳入符合条件的患者1 404例,其中PTMC组1 001例(71.3%),直径≥2 cm PTC组403例(28.7%),中位随访时间为43.00(8.00~94.00)个月,2组在性别、年龄、血清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双叶、多灶性、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腺体外浸润、体重指数、术后死亡、术后复发及131I治疗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TMC组、2 cm≤直径≤4 cm PTC组、4 cm<直径≤9 cm PTC组在年龄、血清TSH水平、双叶、多灶性、伴颈部淋巴结转移、腺体外浸润、术后复发及131I治疗率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单因素分析显示,影响PTM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减小、肿瘤直径增大、双叶、多灶性和腺体外浸润;影响2 cm≤直径≤4 cm 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包括年龄减小和腺体外浸润;影响PTMC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腺体外浸润和伴颈部淋巴结转移;影响2 cm≤直径≤4 cm PTC术后复发的因素包括年龄增加和肿瘤直径增大。(3)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是PTM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45岁是2 cm≤直径≤4 cm PTC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直径增大是2 cm≤直径≤4 cm PTC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MC和直径≥2 cm PTC临床病理特点差异明显,年龄<45岁、肿瘤直径增大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简介:摘要鼻腔鼻窦伴腺样囊性特征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相关癌是一种罕见的恶性肿瘤,临床和影像上诊断困难,主要依靠术后病理明确诊断。患者为女性,85岁,因鼻腔反复出血加重1 d入院,鼻内窥镜显示“左侧下鼻甲前段呈血管瘤样外观,右侧未见异常”;CT检查考虑良性病变可能性大。光镜下,组织形态与腺样囊性癌相似,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p16强阳性,HPV16/18 mRNA荧光原位杂交检测结果为阳性,MYB/NFIB融合基因阴性。
简介:摘要随着现代化医疗水平及健康意识的提升,分支胰管型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瘤(BD-IPMN)的检出率显著增加,但由于该肿瘤具有低恶变潜能,因此成为了胰腺外科医师关注的热点之一。国内外已颁布了多个不同版本的BD-IPMN诊疗指南,从较为激进的手术治疗到趋于定期随访的非手术治疗,但在外科切除和随访之间的争议仍不断。笔者根据最新指南和临床研究进展,从该疾病的手术治疗和随访等方面总结不同指南之间的差异,旨在进一步规范诊疗方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Warthin瘤样甲状腺乳头状癌(WLPTC)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收集北京市顺义区医院WLPTC病例5例,对其临床资料、病理形态、免疫标记和分子遗传学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复习文献。结果5例WLPTC组织大体观察,肿瘤切面呈灰白色或灰褐色,实性,质地硬,边界尚清。镜下见肿瘤组织形态似涎腺的Warthin瘤,呈乳头状结构,间质可见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但无明显滤泡形成;表面被覆复层上皮,肿瘤细胞呈多角形,胞质嗜酸性细颗粒状;肿瘤细胞核呈毛玻璃样,并可见核沟及核内包涵体。5例均伴发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1例有颈部淋巴结转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肿瘤间质内增生的淋巴组织以CD3阳性的T细胞为主,亦可见少量CD20阳性B细胞及CD138阳性的浆细胞。4例患者浆细胞表达IgG4。Ki-67阳性指数为1%~10%。即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5例患者中,有3例存在BRAF V600E突变,但无一例RAS突变。术后随访1~10年,5例患者均无进展,其中4例无复发和转移,1例曾有淋巴结转移的病例,未见新的转移灶。结论WLPTC是一种特殊类型的甲状腺乳头状癌,预后良好。正确认识和诊断对临床医师的治疗、预测患者预后具有提示意义。
简介:摘要腹膜高分化乳头状间皮瘤(well-differentiated papillary mesothelial tumor,WDPMT)是一种罕见的间皮来源良性肿瘤,好发于育龄女性。本文报道1例术中偶然发现的腹膜WDPMT,肿瘤镜下形成乳头状、管状结构,被覆单层立方上皮,形态温和,未见核分裂象,未见间质浸润。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阳性表达波形蛋白、广谱细胞角蛋白、上皮细胞膜抗原、Calretenin、D2-40、WT-1、HBME1和BAP1。测序发现CDC42基因错义突变,未检见TRAF7基因突变。荧光原位杂交未见CDKN2A和NF2缺失。结合病例分析和新近文献进展,总结腹膜WDPMT的临床病理特征和分子病理学进展,对本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临床处置进行讨论,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并防止过度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