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期和绝经女性绝经症状与日常认知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分析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期间初次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绝经门诊的31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改良Kupperman绝经指数(Kupperman menopausal index,KMI)量表评估绝经症状及其严重程度;简短版日常认知功能(everyday cognition,ECog)量表评估日常认知功能。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绝经期和绝经女性绝经症状与日常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314例患者ECog分数为1.50±0.49。KMI分数为12.67±7.88,74.8%(235/314)患者有绝经症状,其中34.7%(109/314)有中重度绝经症状。相比无绝经症状患者(ECog得分:1.27±0.29),有绝经症状的患者ECog得分更高(轻度症状组ECog得分:1.48±0.47,P=0.005;中重度症状组ECog得分:1.69±0.55,P<0.001)。相关性分析表明,KMI的5个症状(潮热出汗、失眠、情绪波动、抑郁和疲乏)均与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相关(P<0.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潮热出汗[β=0.06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0.002~0.117,P=0.043]、抑郁(β=0.163,95% CI=0.073~0.253,P<0.001)和疲乏(β=0.138,95% CI=0.071~0.205,P<0.001)症状仍与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相关。结论潮热出汗、抑郁和疲乏症状是绝经期和绝经女性日常认知功能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围绝经期 绝经症状 日常认知功能 相关性
  • 简介:摘要目的系统评价耳穴贴压改善绝经女性失眠的效果。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数据库中耳穴贴压改善绝经期失眠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库至2018年10月25日。由2名研究者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文献的偏倚风险,利用RevMan 5.3分析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共纳入6篇中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耳穴贴压与艾司唑仑相比,对降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得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6,95%CI:-0.96~0.84,P=0.90);耳穴贴压在降低PSQI得分方面优于安神补心胶囊(WMD=-5.16,95%CI:-7.37~-2.95,P<0.000 01);耳穴贴压能有效改善绝经期失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1.19,95%CI:1.08~1.31,P=0.000 4);耳穴贴压联合口服加味黄连阿胶汤在降低阿森斯失眠量表(AIS)得分方面优于仅口服加味黄连阿胶汤(WMD=-2.60,95%CI:-4.42~-0.78,P=0.005);耳穴贴压联合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与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加减治疗相比,可有效降低改良Kupperman评分(WMD=-4.07,95%CI:-6.36~-1.78,P=0.000 5)。在睡眠状况自评量表得分方面,耳穴贴压与艾司唑仑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16,95%CI:-1.26~0.94,P=0.78)。结论耳穴贴压在提高总有效率,降低PSQI得分、AIS得分和改良Kupperman评分等方面具有优势。受纳入文献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尚需更多远期随访的大样本高质量研究加以验证。

  • 标签: 耳穴贴压 围绝经期 失眠 系统综述
  • 简介:摘要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阶段女性常见不适症状,其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对身体、心理均产生不良影响,患者承担的症状负担重,且增加老年阶段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社会医疗负担。随着运动康复研究的进展,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对绝经期综合征女性运动康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效果,以期为开展相应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围绝经期综合征 运动康复 综述
  • 简介:摘要绝经期综合征是绝经阶段女性常见不适症状,其发生率高、持续时间长,对身体、心理均产生不良影响,患者承担的症状负担重,且增加老年阶段不良事件发生风险,增加社会医疗负担。随着运动康复研究的进展,运动对人体健康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本文对绝经期综合征女性运动康复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包括运动形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及运动效果,以期为开展相应研究和实践提供依据。

  • 标签: 围绝经期综合征 运动康复 综述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绝经女性原发性输卵管癌(PFTC)患者的特征性超声表现和临床症状,为超声早期诊断PFTC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医院2012年5月至2022年1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4例PFTC患者,年龄46~85岁,其中绝经过渡期早期(46岁)1例(2.9%),绝经过渡期晚期(48岁、49岁、50岁)3例(8.8%),绝经后期30例(88.2%)。年龄(60.9±9.7)岁,中位年龄60岁。分析超声诊断、临床特点,并与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34例患者临床症状以阴道不规则出血较多见。根据附件包块特点及盆腹腔内其他脏器受累情况将34例PFTC术前超声声像图分为4组:(1)A组:6例超声表现为附件区腊肠样囊性包块,内壁不光滑,内壁可见乳头状中等回声凸起,可见不完全条形分隔,乳头状凸起及分隔上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输卵管积水1例,附件区囊肿2例,PFTC 3例。(2)B组:13例附件区可见囊实性包块,形态不规则,部分区域可呈腊肠样改变,囊性部分透声差,实性部分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PFTC 2例,卵巢癌11例合并宫腔积液2例,3例伴腹盆腔积液。(3)C组:11例附件区形态不规则实性肿物,呈低回声,可伴前后穹隆腹膜及大网膜增厚,肿块内可见丰富或较丰富血流信号。超声诊断卵巢癌10例,盆腔转移癌1例。(4)D组:4例未发现附件区包块,其中3例伴有腹水,考虑恶性肿瘤所致,来源待查。34例PFTC患者术后病理结果:高级别浆液性癌30例,低级别浆液性癌1例,浆液性输卵管上皮内癌2例,输卵管原位浆液性癌1例。其中3例双侧PFTC,左侧10例,右侧21例。4例为PFTC合并卵巢癌。根据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病理分期结果为Ⅰ期8例,Ⅱ期9例,Ⅲ期11例,Ⅳ期6例。A组术前超声诊断PFTC准确率50.0%;B组术前超声诊断PFTC准确率15.4%;C组与D组术前超声均未正确诊断PFTC,但均提示盆腔恶性肿瘤。结论双侧卵巢清晰显示、附件区腊肠样包块、伴丰富或较丰富低阻力指数血流信号的乳头状凸起及低速新生血管等特征性超声图像有助于超声检查对PFTC的早期诊断,对预测PFTC的病理分期帮助不大;有阴道出血、阴道分泌物或下腹疼痛的绝经女性均应警惕PFTC。

  • 标签: 输卵管肿瘤 超声检查 阴道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甘肃省汉族、回族、藏族女性绝经期综合征的发生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分层整群抽样法选取7290例40~55岁女性为研究对象进行横断面调查,以问卷方式调查人口学特征、婚育月经史,并采用改良Kupperman评分对绝经期综合征相关症状进行评估。资料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甘肃省女性自然绝经年龄为(47.43±3.99)岁,其中回族女性最早,为(47.08±4.29)岁;职业、受教育程度以及居住地,三个民族之间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P=0.001,P=0.005);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率回族为58.85%(246/418),藏族为44.16%(136/308),汉族为41.06%(2695/6564),三个民族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相关症状汉族轻度人员占比最多,回族、藏族中度人员占比最多,三个民族之间轻度和重度的发生率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从事重体力劳动是三个民族女性发生绝经期综合征共同的危险因素。结论促进和帮助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改善农村居住条件、改变落后生活劳作模式,加大教育及医疗卫生的投入、加强生殖健康知识的普及,针对各民族绝经期综合征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逐项改善,将有助于绝经期综合征预防和诊治工作的开展,对促进各民族女性健康工作起到积极作用。

  • 标签: 民族 绝经 自然绝经年龄 围绝经期综合征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互联网+健康教练技术(E-Coaching)自我管理模式对绝经女性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随机对照试验,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0月在杭州市五云山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参与健康管理的230例绝经女性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15例)。试验组由健康教练采用E-Coaching自我管理模式进行管理,对照组由健康管理师进行常规健康管理,干预时间均为6个月。最终因研究对象不能遵守方案要求或自愿退出失访29例,共201例纳入分析(试验组107例,对照组94例)。采用t检验、χ2检验比较两组在改良Kupperman症状评分、绝经期知识信念、规律运动和健康饮食行为阶段方面的差异,分析E-Coaching自我管理模式对绝经女性健康行为改变的影响。结果干预后试验组改良Kupperman症状总分及失眠、紧张焦虑、疲乏维度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7.36±2.91)比(10.01±2.78)分、(0.49±1.13)比(1.27±1.20)分、(0.80±0.99)比(1.68±1.39)分、(0.67±0.55)比(0.93±0.64)分](t=6.553、4.785、5.219、3.013,均P<0.05);绝经期知识信念问卷总分及知识、信念维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5.15±1.55)比(21.05±1.64)分、(9.61±0.56)比(9.03±0.68)分、(15.54±1.53)比(12.02±1.28)分](t=-18.238、-6.570、-17.801,均P<0.05)。干预后试验组处于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前意向期和意向期阶段比例均显著低于干预前(χ2=116.616、139.964,均P<0.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规律运动前意向期7.5%比38.3%,意向期26.2%比34.0%,χ2=38.330;健康饮食前意向期3.7%比23.4%,意向期18.7%比29.8%,χ2=25.399;均P<0.001);处于规律运动、健康饮食准备期和行动期阶段比例均显著高于干预前(χ2=116.616、139.964,均P<0.001),且显著高于对照组(规律运动准备期18.7%比8.5%,行动期47.7%比19.1%,χ2=38.330;健康饮食准备期20.6%比14.9%,行动期57.0%比31.9%,χ2=25.399;均P<0.001)。结论E-Coaching自我管理模式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女性绝经期症状,提升绝经期相关知识认知水平,增强自我管理信念,促进健康行为改变。

  • 标签: 互联网+健康教练技术 围绝经期 健康行为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激素治疗对40~65岁女性绝经综合征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0年4月至2019年11月期间就诊于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妇产科更年期门诊40~65岁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绝经期评分表(menopause rating scale,MRS)评价患者的绝经综合征及其严重程度的影响。评估时间分别为绝经激素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12个月。结果在接受绝经激素治疗前以及治疗后3、6、12个月,患者MRS总分分别为9.25、5.25、4.67和4.25。与基线水平比较,绝经激素治疗后患者MRS总分显著下降(均P<0.001)。此外,治疗后,50~54岁组MRS分值下降幅度显著高于40~44岁组(P=0.043),而研究对象的其他特征,如婚姻、收入、体质量指数等,与MRS分值下降无关(均P>0.05)。结论绝经激素治疗能够显著改善40~65岁女性绝经综合征,其中对于50~54岁组效果优于40~44岁组。

  • 标签: 绝经激素治疗 绝经 年龄分布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绝经期症状困扰与应对体验,为制订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绝经期症状干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研究基础。方法本研究为质性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0年12月—2021年4月在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外科和门诊随诊的12例合并绝经期症状的绝经前乳腺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入访谈,采用Colaizzi 7步分析法进行资料整理和分析。结果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绝经期症状管理体验提炼出2个类属和6个主题,类属1为症状管理的困境,包含负性情绪增加、症状认知的缺乏、消极应对方式、信息支持不足;类属2为症状管理应对策略,包含积极自我调整、社会支持。结论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绝经期症状困扰较重,医护人员应关注绝经前乳腺癌患者绝经期症状管理的阻碍因素,激发患者积极自我调整、健康生活方式,加强绝经期症状的评估和长期随访,提供专业的健康指导和便捷的医疗服务。

  • 标签: 乳腺肿瘤 围绝经期症状 应对体验 质性研究
  • 简介:摘要绝经期抑郁的病因不明确,目前认为卵巢功能减退和激素波动是其主要原因。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绝经期抑郁的发病率明显上升,严重危害女性的身心健康。加强对绝经女性的抑郁筛查,提高抑郁症状的识别率至关重要。2018年北美更年期协会(NAMS)和全国抑郁症中心网络妇女和情绪障碍工作组(NNDC)制定了绝经期抑郁的评估和治疗指南,明确了绝经期抑郁症的诊断标准。抗抑郁药是绝经期抑郁症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研究证实雌激素有抗抑郁作用,但激素治疗的应用还存有争议。本文结合该指南及最新文献,对绝经期抑郁的筛查、诊断和治疗展开综述。

  • 标签: 围绝经期 抑郁 雌激素
  • 简介:摘要绝经女性由于雌孕激素水平下降,发生外阴和阴道萎缩、乳酸杆菌比例降低、阴道内菌群失调、阴道免疫屏障受损等病理、生理改变,从而导致一系列的症状、体征和疾病,对绝经女性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产生显著的不良影响。现从阴道菌群种类、数量、比例等方面阐述绝经后阴道微生态菌群的变化特征及相关机制,明确全身及局部雌激素治疗对绝经女性阴道微生态及泌尿生殖道症状改善的作用机制,以便深入了解绝经女性的阴道微生态变化与泌尿生殖道症状的关系,从而提高绝经女性的生活质量。

  • 标签: 绝经期 阴道 个体生态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女性卵巢甲状腺肿(PMSO)的超声影像学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PMSO患者的临床、经阴道超声(TVS)资料,并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7例PMSO患者年龄52~77(60.1±8.0)岁,中位年龄59岁,自然绝经年龄(49.9±1.8)岁,超声影像学资料附件区肿物均为单侧(左侧1例,右侧6例)。病灶形态不规则,或呈类圆形、椭圆形,边缘清晰或不清晰,大小2.8~9.5 cm。2例超声诊断为畸胎瘤,呈混合回声,内有无回声区,透声差,彩色多普勒超声混合回声内部及周边可见或不见血流信号。5例超声误诊,其中2例超声误诊为老年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3例超声误诊为卵巢囊腺癌。均行手术治疗,术后恢复良好,至随访结束7例患者均未见卵巢甲状腺肿复发。结论PMSO是罕见的单胚层畸胎瘤,易误诊,需与绝经后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成熟畸胎瘤、卵巢囊腺癌等鉴别。肿块>5 cm超声表现可能有一定特征性,包括甲状腺肿突起、囊壁钙化等。囊实性包块中实性部分伴有血流,可提示卵巢甲状腺肿诊断。

  • 标签: 绝经后期 卵巢甲状腺肿 超声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绝经女性超声骨密度的关系。方法2011年5月至2011年10月整群随机抽取贵阳市云岩区40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0 140人,并对其随访3年,以随访人群7 493人为研究对象,最终共纳入1 504人。根据出生日期分组,分别比较各经历组与非经历组之间超声骨密度和骨质疏松患病风险的差异。结果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组的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较非经历组明显减少(P<0.05)。非经历组、胎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50%、46.8%、58.4%、62.8%(P<0.01)。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与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胎儿期经历与SOS、T值、QUI均无统计学意义。与非经历组相比,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在婴幼儿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OR分别为(OR=1.41,95%CI 1.02~1.96)、(OR=1.68,95%CI 1.21~2.34),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期经历组无统计学意义。调整混杂因素后,与非经历组相比,婴幼儿期和学龄前期经历饥荒组中高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分别为1.64和1.90(OR=1.64,95%CI 1.16~2.32,P<0.05和OR=1.90,95%CI 1.35~2.70,P<0.05)。结论在绝经女性中,生命早期经历饥荒与超声骨密度(SOS、T值、QUI)呈显著负相关,与骨质疏松患病风险增加有关。

  • 标签: 生命早期 饥荒 营养不良 超声骨密度 骨质疏松患病风险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盆底肌锻炼(PFMT)对中老年女性绝经相关症状(MS)的作用。方法选择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因出现MS于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更年期门诊,或盆底中心就诊的165例中老年女性为研究对象。按照生殖衰老分期系统(STRAW+10)分期结果,将其分为绝经前期组(n=45,为STRAW+10的-3b~-2阶段),绝经早期组(n=62,为STRAW+10的-1~+1b阶段),绝经晚期组(n=58,为STRAW+10的+1c~+2阶段)。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对各组受试者进行PFMT干预12周,并采用绝经指数(KI)量表、绝经期等级评定量表(MRS)、绝经期泌尿生殖系统综合征(GSM)症状评分量表及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UI SF)(以下简称为4个量表),对PFMT干预效果进行综合评估。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对受试者PFMT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比较。本研究经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审批文号:(2019)伦审(149)],并与所有受试者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绝经前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对受试者的4个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躯体感觉及泌尿生殖道评分、ICIQ-UI SF中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绝经早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受试者的KI量表、GSM症状评分量表及ICIQ-UI SF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心理感觉评分,GSM症状评分量表中的阴道干燥及阴道刺痛评分,ICIQ-UI SF中的尿失禁频率及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RS中的泌尿生殖道症状评分[3分(0~3分)],则高于干预前[3分(0~3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10、P=0.007)。③绝经晚期组采取PFMT干预后,对受试者的4个量表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RS中的躯体感觉、心理感觉及泌尿生殖道评分,GSM症状评分量表中的阴道干燥及性交困难评分,ICIQ-UI SF中的漏尿量及对日常生活影响评分,均低于干预前,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从绝经前期到绝经晚期,采取PFMT均可改善中老年女性MS。

  • 标签: 围绝经期 绝经前期 绝经后期 骨盆底 尿失禁 绝经期症状 盆底肌锻炼 女(雌)性
  • 简介:摘要研究女性绝经后肥胖与乳腺癌发生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乳腺癌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综述基于Pubmed、中国知网等文献检索平台,综合多篇国内外相关研究分析发现,肥胖是绝经女性罹患乳腺癌并导致不良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女性绝经后肥胖者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直接增强乳腺癌细胞的肿瘤学行为;脂肪组织通过释放炎症介质构成有利于肿瘤生长的免疫环境,间接促进肿瘤发展;肥胖还诱导脂肪干细胞分化成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进而增强乳腺癌细胞增殖及侵袭潜能。肥胖增加绝经女性患乳腺癌的风险,并诱导乳腺癌转移,促进疾病进展,增加患者癌性死亡风险。该研究明确了女性绝经后人群中肥胖与乳腺癌发生进展及预后的相关性,为乳腺癌的防治提供新思路,具有重要的临床研究价值。

  • 标签: 肥胖 绝经后 乳腺癌 雌激素 炎症介质 脂肪干细胞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
  • 作者: 张青 郭君红 周俪姗 董慧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0-08-15
  • 出处:《中华肝脏病杂志》 2020年第07期
  • 机构: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430016;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 31000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儿童医院(武汉市妇幼保健院) 430016,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 430030
  • 简介:摘要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是常见的慢性肝病,有进展为非酒精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的风险。女性绝经后,在年龄增加、内分泌和代谢改变多重因素作用下,增加了包括NAFLD在内的代谢性疾病的发生风险。现对近年来关于女性绝经后NAFLD的研究展开综述,以阐述女性绝经后NAFLD的流行病学特征,NAFLD与女性绝经的相关性,并分析其可能的发病机制和可行的防治方法。

  • 标签: 绝经后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雌激素 胰岛素抵抗
  • 简介:摘要癫痫是最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慢性疾病之一,其中约40%的女性癫痫患者处于育龄期。与男性患者相比,育龄期女性癫痫患者面临更多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压力,还需承受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双重负担。关于妊娠时机、抗癫痫药物的致畸风险、选药方案和母乳喂养等一系列问题也时常困扰育龄期女性患者。为此,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脑电图与癫痫学组组织相关专家,讨论并撰写《中国妊娠期女性癫痫患者管理指南》,旨在为妊娠期女性癫痫患者提供全面合理的治疗规范。

  • 标签: 癫痫 妇女 围妊娠期 指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国内绝经期妇女宫内节育(intrauterine device,IUD)滞留现状、可能造成的健康问题以及取出困难情况。方法在CNKI、万方、CBM、PubMed等中外数据库中检索了迄今为止我国与绝经期及绝经后IUD取出相关的公开发表文献,获得了符合本综述纳入排除标准的15篇相关研究,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和结果整理。结果纳入研究普遍提到IUD滞留问题。IUD取出难度及妇女的心理问题均随妇女绝经时间的增加而增大。绝经期IUD滞留与腰部疼痛、小腹坠痛和绝经后出血有关。绝经后适时取出IUD有助于改善妇女腰背疼痛、心理问题的发生,能够有效避免后期IUD取出困难问题。结论绝经期妇女存在IUD滞留问题,IUD滞留可能造成取出困难,同时可能造成妇女产生一系列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绝经后适时取出IUD作为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持续服务问题亟待解决。

  • 标签: 宫内节育器 围绝经期 绝经后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绝经分期、年龄等相关因素对北京市社区女性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影响。方法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选取“北京协和医院中年女性卵巢衰老队列”中完成2次及以上抑郁焦虑症状评价、已绝经、未使用激素治疗、35~64岁之间的受试者纳入本研究的资料分析。主要结局变量为受试者的抑郁焦虑症状,通过医院抑郁焦虑量表进行评价。统计学分析方法采用广义估计方程。结果经由2006至2014年的随访,最终纳入430例受试者、2 533次随访资料。在生殖衰老分期的各分期阶段抑郁症状发生率均高于焦虑症状;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与生育期晚期[分别为14.5%(19/131)和3.1%(4/131)]相比,在绝经过渡期及绝经后期均升高,+1c期最高[分别为20.6%(155/751)和8.8%(66/751)],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本研究未发现绝经分期与抑郁焦虑症状有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抑郁症状发生率在≥60~<65岁年龄段最高[20.8%(74/355)],焦虑症状发生率在≥50~<55岁年龄段达到最高[8.2%(62/754)],但年龄与抑郁焦虑症状也无关(P均>0.05)。多因素分析显示,体质指数高、低教育水平、健康状态差是抑郁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健康情况差、失眠、早醒是焦虑症状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1)。结论抑郁和焦虑症状在绝经过渡期和绝经后期比生育期晚期更常见,其中抑郁症状比焦虑症状更普遍。有必要对绝经女性筛查和评估抑郁焦虑问题。

  • 标签: 绝经期 抑郁 焦虑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绝经女性骨质疏松风险的相关性,探讨睡眠影响骨质疏松的可能机制,进一步指导骨质疏松的防治工作。方法本研究共筛选出5 449名绝经女性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检查、血样检验、定量超声检测法测量骨密度,对潜在混杂因素进行调整后,用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睡眠时长、入睡时间与骨质疏松风险的关系。结果在绝经女性人群中,不同骨质疏松风险人群的睡眠时长和入睡时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调整年龄、BMI、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吸烟、饮酒、运动后,睡眠时长≥9 h组与7~8 h组相比,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9,95%CI 1.17~1.65,P<0.05);进一步联合睡眠时长及入睡时间分析不同睡眠习惯对骨质疏松风险的影响,与睡眠时长为7~8 h且入睡时间在22:00~23:00的人群相比,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为22:00~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升高(OR=1.38,95%CI 1.01~1.87,P<0.05),睡眠时长≥9 h且入睡时间≥23:00人群骨质疏松风险更高(OR=1.43,95%CI 1.01~2.01,P<0.05)。结论绝经女性人群中,睡眠时长过长(≥9 h)且入睡时间较晚(≥22:00)是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危险因素,且入睡时间越晚导致骨质疏松风险升高的可能性越大。

  • 标签: 睡眠时长 入睡时间 骨密度 骨质疏松风险 绝经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