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UBM、A超、Orbscan、IOL Master 700及IOL Master 5.0这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结果的差异性、相关性及一致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3月郑州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门诊就诊患者63例(126眼)的资料,其中男30例(60眼)的资料,女33例(66眼)。年龄19~71岁,平均(30.13±10.73)岁。分别采用上述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UBM、A超、Orbscan、IOL Master 700及IOL Master 5.0测得前房深度平均值依次为(3.08±0.29)mm、(3.11±0.35)mm、(2.98±0.28)mm、(3.07±0.28)mm,及(3.46±0.36)mm。五组数据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6.422,P=0.000),其中IOL Master 5.0测量值与其它四组测量值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它的四组数据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60)。五组数据间有较好的一致性均呈线性相关(Pall=0.000)。结论五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一致性,其中前四种仪器测量前房深度时相互之间可以替代,而IOL Master 5.0的前房深度测量值较其它四种仪器的测量值偏高。
简介:当前医药科学发展的速度非常快,市面上新发明、新上市的药物层出不穷,同时我国老龄化情况正在加重,很多老年人都会患有多种疾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在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中的临床应用。方法自200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科共收治18例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患者,其中女15例、男3例,平均年龄50岁。摔倒10例,机动车交通事故4例,运动损伤1例,高处掉落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采用肘后侧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中使用多种内固定方式固定骨折端。术后药物抗炎、止痛、预防固化性肌炎,携带肘关节支具保护6周,循序康复锻炼。结果手术时间60~100 min,平均75 min。术后切口均I期愈合,均获骨性愈合,愈合平均时间6个月。本组患者上肢功能评分表(disability of arm shoulder and hand,DASH)评分20分。无骨不连和神经损伤病例,有2例创伤性关节炎(1例Broberg-Morrey1级,另1例Broberg-Morrey 2级,均行保守治疗),1例异位骨化(Brooker 1级,无症状)。结论肘后路结合多种固定治疗肱骨远端冠状面骨折的方法,具有骨折显露充分、固定牢固、安全有效、易处理合并损伤等优点,临床疗效好。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应用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复杂创面的临床疗效。方法2016年10月至2020年3月,应用以桡侧副动脉后支为血管蒂的肱骨远端外侧骨皮瓣、骨肌腱皮瓣、Flow-through皮瓣、双叶皮瓣等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复杂创面7例,7例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及掌、指骨骨缺损,同时伴有肌腱缺损1例,伴有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缺损2例,伴有相邻手指软组织缺损2例。结果术后皮瓣全部顺利成活。2例皮瓣臃肿二期给予皮瓣修整。出院后门诊定期随访,随访12~42(平均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术后6个月皮瓣感觉恢复至S3,按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会上肢部分功能评定试用标准评定,获优5例,良2例。结论应用多种类型的臂外侧游离皮瓣修复手部中、小面积的复杂创面,可一期同时重建缺损的掌指骨、肌腱、指掌侧固有动脉及神经,切取双叶皮瓣可同时修复2个相邻手指的创面,该皮瓣有望成为修复手部中、小面积复杂创面的主力皮瓣。
简介:目的:探讨产妇分娩期多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研究起始-截止时间分别为2022年3月-2023年2月,共纳入产科分娩期并发症患者48例作为观察对象,入组后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24例),分别给予针对性护理与常规护理,对比不同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效果差异。结果:观察组中产妇产后出血、胎膜早破、子宫破裂、胎儿窘迫等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对产妇分娩期并发症实行针对性护理,能够有效实现各多种并发症的有效防治,保证产妇的分娩安全,效果显著,推荐参考使用。
简介:目的:探究分析产妇分娩期多种并发症的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10月-2022年12月)妇产科48例分娩期出现多种并发症的产妇48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进行密切的护理以及详细的观察,同时向患者提供相应的按摩手法进行治疗,然后去观察和记录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48例产妇护理后出现了1例产后出血、1例子宫破裂,并发症出现概率为4.16%。结论:通过对分娩期的产妇进行详细观察和记录,然后给予相应的并发症护理干预,这样不仅可以有效地控制产妇的病情状况,还可以大幅度地降低胎儿的死亡率。
简介:摘要地方性氟中毒是一种常见的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目前氟中毒的病因虽已明确,但其分子机制尚不完全清楚,所以迄今为止,尚无有效治疗氟中毒的具体方法,多以预防为主。近年来,大量研究证实,钙、镁、磷等常量元素和硒、硼等微量元素在氟中毒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调控作用,在机体拮抗氟中毒过程中发挥着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高水平的砷、铅、铝、铬等微量元素是氟中毒的危险因素。鉴于多种常量与微量元素在人体营养和健康中的重要性,文中对多种元素与氟中毒尤其是氟骨症和氟斑牙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进一步了解氟致健康损害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完善氟中毒的预防策略提供理论参考。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MUC16基因在多种肿瘤中的表达,探索MUC16与肿瘤免疫的相关性以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癌症基因组图谱(TCGA)数据库中下载32种肿瘤RNA表达量数据,应用生物信息学分析算法确定MUC16表达量与肿瘤免疫关系(免疫检查点基因、肿瘤组织免疫评分、免疫细胞浸润),进一步分析MUC16表达与结肠癌预后的关系。数据分析部分除特殊说明外均采用在线数据库Sangerbox3.0工具。结果MUC16在12种肿瘤组织中表达量高于正常样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UC16在多种肿瘤中与肿瘤免疫检查点基因(P<0.05)、肿瘤免疫评分(P<0.05)、免疫细胞相关(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UC16 mRNA在结肠癌组织中表达升高(P<0.05),与预后明显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UC16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量升高且与肿瘤免疫明显相关。
简介:摘要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A)基因为RASSF家族成员,其以三磷酸鸟苷依赖性方式结合Ras继而诱导由Ras介导的凋亡。RASSF1A基因编码的蛋白类似于Ras效应蛋白,可与DNA修复蛋白XPA相互作用,还可抑制细胞周期蛋白D1的积累,从而诱导细胞周期停滞。RASSF1A基因缺失或表达异常与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病机理有关,表明其具有肿瘤抑制功能。已在至少37种肿瘤中发现了RASSF1A基因甲基化,RASSF1A基因可能是目前人类癌症中描述最频繁的甲基化基因。介绍了RASSF1A基因在不同恶性肿瘤中的异常甲基化,并综述了近年来其在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神经系统恶性肿瘤中的相关作用及机制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个体分子靶向治疗及预后评估提供重要的指导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