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腕不稳是一类严重而复杂的腕关节疾患,一般由不同程度和类型的腕关节损伤或病理改变引起。舟月不稳是最常见的腕不稳类型,其他损伤类型包括月三角不稳、腕中关节不稳、桡腕不稳和月骨周围损伤等。腕不稳的诊断与治疗相对困难,是腕关节领域的研究热点。近年来,随着对腕不稳病理机制的理解深入,出现了许多更符合腕关节解剖和运动学的新手术方法。同时,随着腕关节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许多传统的切开手术正不断向腕关节镜辅助下的微创手术演进。笔者对腕不稳的诊断和治疗进展进行阐述,讨论腕不稳诊疗过程中的难点和争议问题,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标签: 腕损伤 关节不稳定性 关节镜检查
  • 简介:摘要肘关节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VPMRI)发病率低,受伤机制复杂,X线片往往显示无明显脱位等,常被诊断为单纯冠状突骨折,极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对VPMRI的治疗方案也有争议,保守治疗或不恰当的治疗均可能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因此,针对这一临床上少见且难以治疗的复杂肘关节损伤,本文从损伤机制、解剖结构、冠状突骨折O'Driscoll分型、影像学检查、治疗方式和术后康复等方面进行了文献的回顾和综述。

  • 标签: 肘关节 关节不稳定性 发病率 冠状突骨折 内翻后内侧旋转不稳定
  • 简介:飞机甚高频通讯系统出现故障会对飞机的安全运行造成严重影响。近年来,飞机甚高频通讯系统的运行情况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本文对甚高频通讯信号不稳故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排除故障的建议,希望对相关研究领域提供借鉴经验。

  • 标签: 飞机 甚高频通讯 故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直肠癌约占所有直肠癌患者的10%~15%,而晚期患者中MSI-H人群仅占5%。既往研究显示,早中期MSI-H直肠癌预后佳,但晚期患者预后差,对化疗不敏感。程序性死亡蛋白-1(PD-1)抗体的出现显著改变了该人群的预后和治疗格局,不仅在后线治疗获得良好疗效,而且在一线治疗中疗效也显著优于传统的化疗联合靶向。如何克服原发和继发性耐药是提高MSI-H转移性直肠癌疗效的关键问题,常用的方法包括更换化疗方案、联合其他免疫疗法、联合抗血管生成、以及局部治疗(手术、放疗、介入)等。值得注意的是,免疫治疗存在一定的终身毒性甚至致死性毒性反应,须严格把握新辅助免疫治疗的适应证。MSI-H优势人群接受新辅助免疫治疗后,可获得较高的病理完全缓解率和临床完全缓解(cCR)率。因此,对有强烈保肛意愿,新辅助免疫治疗后严格评价为cCR的MSI-H患者,等待观察策略为一部分中低位直肠癌提供了一个保全括约肌功能及改善长期生存质量的机会。直肠癌领域辅助免疫治疗的研究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其结果值得期待。

  • 标签: 结直肠癌 微卫星高度不稳定 免疫治疗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稳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原因,探讨其处理方案的选择。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9年3月期间广东省江门市中心医院四肢关节骨科收治的84例不稳型骨盆骨折患者资料。男56例,女28例;年龄为19~64岁,平均42.5岁;骨折按Tile分型:B1型22例,B2型16例,B3型10例;C1型22例,C2型6例,C3型8例。单纯前环固定21例,前、后环联合固定63例。术后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统计术后前环固定失效患者,并分析其失效原因及处理方案的选择。结果84例患者术后获6~36个月(平均13.5个月)随访。7例(8.3%)患者术后发生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前环固定失效时间为术后3~75 d,平均29.1 d。失效原因: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及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2例,单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1例,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及康复措施不当2例,术中复位不良1例,后环固定不稳1例。2例患者前环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失效,1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前环采用钢板内固定失效,4例翻修,1例保守治疗。5例翻修患者翻修术后获11~24个月(平均17.2个月)随访。末次随访时根据Majeed评分系统评定骨盆功能:优2例,良2例,可1例。2例保守治疗患者最终畸形愈合。结论手术时机选择不当、前环固定物选择错误、术中复位不良、前环固定稳定性欠佳、后环固定不稳及康复措施不当是不稳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的主要原因。对于不稳型骨盆骨折前环固定失效,关键是明确失效原因,采用钢板固定翻修可取得良好疗效。

  • 标签: 骨盆 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失败 前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术前CT三维重建模拟复位斜坡枢椎角(clivus-axial angle, CAA)并评估钉道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52例上颈椎畸形不稳患者资料,男28例,女24例;年龄18~64岁,平均46.7岁。术前将颈椎CT扫描数据(DICOM格式)导入Mimics15.0软件行三维重建,以通过术前颈椎过伸侧位X线片获得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CAA目标区间的上限,以CAA正常值140°作为下限,评估是否存在置入Magerl螺钉钉道的解剖条件,以钉道存在时的CAA值作为术中复位角度。比较CAA的术前、术后CT测量值及模拟目标值间的差异。按Gertzbein-Robbins分级评价置钉准确性,同时比较术前、术后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 NDI)及Nurick评分差异。结果52例患者中35例经术前模拟评估存在可用钉道。以术中导航辅助下判断钉道为金标准,其中37例行Magerl螺钉固定(Magerl技术组),15例行钉棒系统固定(钉棒技术组)。Magerl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1°±6.6°)与术后测量值(149.0°±6.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194,P=0.240);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4.0°±8.9°)显著增加(t=-13.499,P<0.001)。钉棒技术组的模拟目标CAA值(150.4°±5.6°)与术后测量值(150.2°±6.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19,P=0.754);术后测量值较术前(121.9°±8.3°)显著增加(t=-12.431,P<0.001)。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7±0.9)年(范围0.5~4年)。52例患者共置入106枚螺钉,其中Magerl技术组74枚,钉棒技术组32枚,根据Gertzbein-Robbins分级,A级88枚,B级15枚,临床可接受率为97.1%(103/106)。全部患者无一例发生椎动脉损伤、后组颅神经麻痹等并发症。术后NDI(9.7±6.4)和Nurick分级[(1.1±1.4)级]均较术前[27.4±8.7和(2.6±1.3)级]显著降低。结论术前模拟判断可用钉道、提供术中复位的目标CAA值,并在计算机导航辅助下纠正CAA行单一后路融合手术治疗可复位型上颈椎畸形不稳的方法安全可行。

  • 标签: 颈寰椎 枢椎 外科手术,计算机辅助 模拟数字转换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濉溪县中医医院心血管病科2020年1-7月收治的不稳型心绞痛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抗血小板、扩冠、调脂、稳定粥样斑块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两组疗程30 d。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情况、心电图变化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67%(26/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3.33%(16/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7.937,P=0.005)。治疗后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分别为(1.53±0.62)次/周、(1.93±0.78)min,均少于、短于对照组的(1.97±0.71)次/周、(2.60±1.0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359、-3.162,P=0.025、0.004)。观察组心电图总有效率为70.00%(22/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3.34%(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5.554,P=0.018)。两组恶心、头晕、心悸等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可地尔治疗不稳型心绞痛,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心电图,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 标签: 心绞痛,不稳定型 尼可地尔 心电描记术 疗效比较研究 药物副反应报告系统
  • 简介:摘要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面部异常综合征,简称ICF综合征,是目前已知的唯一涉及DNA甲基化缺陷的人类遗传病,约50%的病例由DNMT3B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所致。全球已有百余病例,目前国内仅有数例报道,且不排除误诊及漏诊的可能,尚无中文文献系统性阐述该病,现综述ICF综合征可能涉及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遗传特征、治疗手段与预后,以提高国内医师对该病的认识。

  • 标签: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免疫缺陷-着丝粒不稳定-面部异常综合征 DNA甲基化 DNMT3B基因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表观遗传修饰在细胞的正常生长发育及肿瘤发生的过程中均发挥重要功能,且在肿瘤发生早期就会有显著改变。基因组不稳性是肿瘤细胞的重要特征之一,对表观遗传修饰与基因组不稳性关系的研究有利于未来进一步了解肿瘤发生的机制,为临床上癌症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合理的依据。本文综述了部分表观遗传修饰的功能和机制,以及这些表观遗传修饰的改变与肿瘤细胞基因组不稳性的关系。

  • 标签: 甲基化 组蛋白修饰 肿瘤 基因突变 染色体重排
  • 简介:摘要微卫星不稳性(MSI)是由DNA错配修复(MMR)蛋白功能缺陷导致,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预后及疗效预测密切相关。微卫星高度不稳(MSI-H)与错配修复蛋白缺乏(dMMR)可能是胃癌患者预后良好的预测因素,也可能是可切除胃癌化疗疗效的负性预测因素;同时MSI-H/dMMR是晚期胃癌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有效治疗的预测标志物,但对于晚期胃癌姑息化疗的预测作用尚未明确。文章就MSI/MMR状态与胃癌预后及疗效预测方面的相关性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 标签: 胃肿瘤 微卫星不稳定性 错配修复蛋白 预后 疗效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锁定钢板治疗不稳肱骨近端骨折术后导致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08年1月— 2014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收治的146例不稳肱骨近端骨折锁定钢板固定患者临床资料。39例术后发生肱骨头内翻(内翻组),107例术后未发生肱骨头内翻(非肱骨头内翻组)。记录患者性别、年龄、骨密度、致伤原因、骨折Neer分型、骨折类型(内翻或外翻)、手术时机、手术技术(是否内侧柱支撑、是否松质骨植骨,是否缝线加强)、肱骨头螺钉数量和术中复位质量,进行肱骨头内翻的单因素分析。进一步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肱骨头内翻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最后对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主观评估进行可靠性分析。结果肱骨头内翻组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比例均高于非肱骨头内翻组(P<0.05)。而性别、年龄、骨折分型、同种异体松质骨移植和肱骨头内螺钉数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和术中内翻复位不良与肱骨头内翻显著相关(P<0.05)。在这些风险变量中,缺乏内侧柱支撑与肱骨头内翻的相关性最强(OR=9.62),与术中内翻复位不良的相关性也较强(OR=8.39)。Neer分型和内侧皮质复位情况的评估表明,观察者间与观察者内的可靠性良好。结论锁定钢板治疗不稳肱骨近端骨折术后肱骨头内翻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骨质疏松、内翻型骨折、缺乏内侧支撑、无缝线加强及术中内翻复位不良。

  • 标签: 肱骨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风险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治疗单侧不稳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0月治疗50例单侧不稳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置钉及固定方式分为髂骨钉棒固定组(简称髂骨钉棒组)和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置入组(简称骶髂螺钉组),其中髂骨钉棒组20例,男13例,女7例,年龄(41.10±14.07)岁(范围,22~76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5例,Ⅱ型15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12例,C1型6例;3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Ⅱ级。骶髂螺钉组30例,男18例,女12例;年龄(44.70±13.35)岁(范围,16~78岁);骶骨骨折Denis分型,Ⅰ型6例,Ⅱ型24例;均合并骨盆前环损伤,骨盆Tile分型,B1型2例,B2型20例,C1型8例;4例合并骶神经损伤,Gibbons分级,3例Ⅱ级,1例Ⅲ级。两组患者年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透视次数、Majeed评分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骨折复位质量比较采用卡方检验;骶神经损伤恢复Gibbons分级比较采用秩和检验。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8个月(范围,12~40个月)。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41.40±7.30)min;术中出血(105.00±61.94)ml;术中透视(19.10±7.33)次;根据Mears和Velyvis影像学评价标准,9例解剖复位,10例复位满意,1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4.25±8.29)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术后2例恢复为Ⅰ级。骶髂螺钉组手术时间(18.27±5.89)min;术中出血(33.00±17.54)ml;术中透视(14.93±4.49)次;术后15例解剖复位,13例复位满意,2例复位不满意;Majeed评分(86.43±7.43)分;术前3例GibbonsⅡ级骶神经损伤,其中2例术后恢复为Ⅰ级,术前1例Ⅲ级损伤,术后恢复为Ⅱ级。与骶髂螺钉组比较,髂骨钉棒组手术时间长(t=-12.36,P<0.001)、出血量多(t=-6.04,P<0.001)、透视次数多(t=-2.50,P=0.016),以上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与骶髂螺钉组在骨折复位质量(χ2=0.23,P=0.89)、Majeed评分(t=0.97,P=0.34)、Gibbons分级(Z=-0.224,P=0.8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髂骨钉棒组1例发生单侧伤口表浅感染,1例诉钉尾部不适;骶髂螺钉组1例发生S1神经损伤。结论对于单侧不稳性DenisⅠ、Ⅱ区骶骨骨折且不适合使用骶髂螺钉固定者,采用后路髂骨钉棒固定操作简单,术后疗效满意,与使用机器人辅助骶髂螺钉固定相似。

  • 标签: 骶骨 骨折 骨折固定术 外科手术 微创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磁敏感序列—增强T2*加权血管成像(enhanced T2 star weighted angiography,ESWAN)序列多定量参数预测子宫内膜癌(endometrial carcinoma,EC)微卫星不稳(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MSI)状态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EC的患者资料,其中MSI 13例,微卫星稳定(micro satellite stability,MSS)22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1.5 T MRI检查,扫描序列包含ESWAN,经后处理生成幅度图、相位图、R2*图和T2*图。由两名观察者分别测量两组病例肿瘤实质区的幅度值、相位值、R2*值和T2*值,采用组内相关系数检验两名观察者对各参数值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两组病例各参数值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估有差异的参数预测EC MSI的效能。结果两名观察者测量各组数据的一致性较好(ICC> 0.75)。MSI组的R2*值[(15.303±2.274) Hz]大于MSS组[(13.051±1.595) Hz],MSI组的T2*值[(71.883±8.323) ms]小于MSS组[(84.246±12.553) m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的幅度值、相位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2*值和T2*值预测EC MSI的AUC、敏感度、特异度分别0.797、84.6%、63.6%和0.787、84.6%、68.2%。结论ESWAN序列的R2*值、T2*值能够预测EC MSI,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 标签: 子宫内膜肿瘤 磁共振成像 微卫星不稳定 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4月收治且获得随访的7例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骨折脱位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22~73岁,平均42.4岁;交通伤3例,坠落伤3例,摔伤1例。骨盆骨折按Tile分型:C1型5例,C2型1例,C3型1例;骨折至手术时间3~10周,平均5.4周。7例患者中,4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三角固定,3例后环骨折采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4例前环损伤未做处理,2例前环损伤行闭合空心钉内固定,1例前环损伤行INFIX+空心钉固定。记录每例患者腰椎骨盆固定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X线透视次数,术后摄骨盆X线片及行CT检查观察复位情况及固定钉位置,应用Matta的X线评价标准评定骨折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Majeed评分评价骨盆骨折后功能恢复程度。结果7例患者手术时间96~205 min,平均143 min;术中出血量300~1 650 ml,平均579 ml;切口长度9~15 cm,平均12.9 cm;X线透视次数15~52次,平均27次。术后X线片及CT检查示后环位移复位良好,所有螺钉位置均准确,固定牢固。术后Matta的X线评定:优4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7例患者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6个月,平均12个月。7例患者骨折愈合良好,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4.2周。末次随访时,影像学检查均示骶髂关节复位良好,前、后环复位未丢失。Majeed评分,术后(54.90±6.64)分(范围48~58分),术后3个月(71.40±7.32)分(范围67~75分),术后6个月(84.90±8.14)分(范围68~9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0.614,P=0.004);术后6个月Majeed评价,优5例、良1例、可1例,优良率为85.7%(6/7)。结论应用组合式腰椎骨盆固定装置治疗陈旧性骨盆垂直不稳骨折脱位,复位质量佳,固定强度大,术后疗效优良。

  • 标签: 骨盆 骨折脱位 骨折固定术 内固定器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不稳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方法抽取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2017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不稳肱骨近端骨折患者143例,均行内固定术治疗。依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早期肱骨头内翻分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影响因素,调查因素包括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合并基础疾病、文化程度、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及术中肱骨颈干角。结果143例不稳肱骨近端骨折患者中,术后早期出现肱骨头内翻19例,未发生肱骨头内翻124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内翻组与无内翻组性别、年龄、Neer分型、体质指数、致伤原因和文化程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内翻组与无内翻组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影响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的危险因素。结论不稳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后早期肱骨头内翻发生率较高,内固定物选择、置入螺钉、内侧骨皮质缺损和术中肱骨颈干角为其危险因素。

  • 标签: 内固定术 不稳定肱骨近端骨折 早期肱骨头内翻 影响因素
  • 作者: 张海钦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3-05-04
  • 出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5期
  • 机构:和田地区人民医院心内二科 新疆和田 848000
  • 简介:目的:探究延续性护理对老年冠心病不稳型心绞痛的护理效果。方法:以冠心病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共48例,24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视为参照组,24例实施延续性护理,视为研究组,对比护理效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研究组均优于参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于护理后六分钟步行试验、LVEF,研究组更优(P<0.05)。结论:冠心病心绞痛患者应用延续性护理,具有显著护理效果,可改善心功能。

  • 标签: 延续性护理;冠心病心绞痛;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