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及合并胃息肉对结直肠病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北京京煤集团总医院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胃镜及肠镜检查发现的2 034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及118例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同期检查未发现结直肠息肉的178例患者作为对照,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病理类型患者中Hp感染及合并胃息肉的情况。结果结直肠癌组患者年龄及男性患者比例均高于对照组及结直肠息肉组(均P<0.05)。对照组、结直肠息肉组及结直肠癌组Hp感染率分别为20.8%(37/178)、23.0%(467/2 034)、27.1%(32/11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 034例结直肠息肉中,炎症性息肉612例,增生性息肉371例,腺瘤性息肉1 051例,3组结直肠息肉组Hp感染率分别为24.5%(150/612)、22.4%(83/371)、22.3%(234/1 051),3组患者胃息肉发生率分别为34.6%(212/612)、38.3%(142/371)、39.3%(413/1 0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结直肠息肉组年龄与对照组及结直肠癌组两两比较,除炎症性息肉与增生性息肉组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3种结直肠息肉合并胃息肉患者中女性所占比例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不同类型结直肠息肉组及结直肠癌组中Hp阳性患者年龄均低于阴性患者,但仅腺瘤性息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3种结直肠息肉合并胃息肉患者年龄均大于未合并胃息肉患者,结直肠癌合并胃息肉患者年龄小于未合并胃息肉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Hp感染、合并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及结直肠癌均无相关性(均P>0.05)。结论Hp感染可能对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早期发生起促进作用;尚不能证实胃息肉与结直肠息肉发生风险相关;女性结直肠息肉患者发生胃息肉的风险更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皖西卫生职业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内镜中心行肠镜检查及摘除结直肠息肉的患者780例,其中男492例(63.1%)、女288例(36.9%),年龄9~93(56.86±12.65)岁。根据息肉的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腺瘤组540例和非腺瘤组2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腹部临床表现)、内镜特征以及病理表现(结直肠息肉的数目、大小、位置、息肉蒂情况、分叶情况及息肉上皮内瘤变情况),将有统计学差异的指标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腺瘤组患者的平均发病年龄、便血和腹痛的发生率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腺瘤组中存在息肉直径≥1 cm、息肉数目≥3枚、息肉带蒂、息肉分叶、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及上皮癌变等的患者占比均高于非腺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70岁[比值比(OR)=1.772, 95%置信区间(CI)=1.333~2.770, P<0.05]、便血(OR=1.290, 95% CI 1.015~1.637, P<0.05)、腹痛(OR=1.732, 95% CI 1.207~2.483, P<0.05)、息肉数目≥3枚(OR=0.390, 95% CI 0.202~0.753, P<0.05)、息肉直径≥1cm(OR=0.604, 95 CI 0.383~0.952, P<0.05)、息肉有蒂(带蒂和亚蒂)(OR=2.779, 95% CI 1.511~5.112, P<0.05)和息肉存在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OR=0.599, 95% CI 0.373~0.960, P<0.05)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腺瘤性息肉易发生上皮内瘤变及癌变,高龄(≥70岁)、便血、腹痛,结直肠息肉数目≥3枚、直径≥1cm以及息肉有蒂的患者患结直肠腺瘤可能性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内镜下采用冷圈套息肉切除术(cold snare polypectomy, CSP)与热圈套息肉切除术(hot snare polypectomy, HSP)治疗10~15 mm结直肠息肉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采集2019年12月—2020年12月间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至少1枚10~15 mm息肉、并行结肠镜下切除患者资料154例,息肉173枚,形态表现为巴黎分型Ⅰsp、Ⅰs或Ⅱa。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息肉随机分成CSP组(息肉85枚)和HSP组(息肉88枚)。比较两组手术方式在息肉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完全切除率、并发症发生率、切除时间、金属夹使用数量等方面的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肠镜指征、回肠末端插管成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息肉在大小、位置、形态、组织学分类上具有可比性。CSP组在息肉完全切除率、术中出血率、术后延迟出血、穿孔等方面与HSP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CSP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HSP组[(63.5±23.6)s比(184.3±62.4)s,P<0.05],使用金属夹亦明显少于HSP组[(0.8±0.5)枚比(1.4±0.7)枚,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SP与HSP在切除10~15 mm结直肠无蒂息肉上有相似的完全切除率和并发症发生率,但CSP手术时间更短,金属夹使用数量更少。
简介:摘要分析儿童结直肠息肉的临床及内镜特征,探讨儿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和年龄及性别分布特征、内镜下治疗效果及随访监测,为儿童结直肠息肉的疾病管理提供参考。回顾性分析2019年1至12月在西安市儿童医院诊治的结直肠息肉患儿的临床及内镜特征。将患儿按年龄(y)分为5组:0<y<1岁、1≤y<4岁、4≤y<7岁、7≤y<12岁、12≤y≤18岁。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Pearson卡方检验(χ2)比较组间差异。结果显示,2019年共完成结肠镜检查724人,共诊断结直肠息肉160人,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为22.10%。结直肠息肉患儿中,男性105人,占65.62%,女性55人,占34.38%。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22.68%,女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21.08%,男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与女性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5,P=0.617)。结直肠息肉患儿在1≤y<4岁年龄段最多见,为72人,占41.14%(72/175),各年龄组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929,P<0.05)。结直肠息肉患儿主要就诊症状为便血,占87.5%(140/160)。结直肠息肉以单发息肉为主,共140人,占87.50%,2~4枚息肉15人,占9.38%,5枚及以上息肉5人,占3.12%。共切除的210枚息肉,其发生部位以直肠最多见,共123枚,占58.57%(123/210)。其直径以1~2 cm最多,共111枚,占52.86%(111/210))。其山田分型以Ⅲ型为主,共114枚,占54.29%(114/210)。直径≥0.5 cm的息肉中有165枚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切除,占78.57%(165/210)。术后并发症共23人,包括:便血、腹痛、发热、呕吐、腹泻、头晕,无消化道穿孔病例。病理类型以幼年性息肉为主,共141人,占88.13%(141/160)。对幼年性息肉患儿进行3~30个月的随访,其中2例考虑有复发的可能。综上,1≤y<4岁儿童结直肠息肉检出率较高,以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规范化的内镜下治疗及随访监测对结直肠息肉患儿至关重要。
简介:目的:探讨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诊断自动分类模型的构建。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3年1月在苏州市3个内镜中心的不同图像增强内镜(IEE)技术下的结肠镜图像957张(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537张,常熟市中医院359张,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61张),依据病理结果分为正常组、增生性息肉组和腺瘤性息肉组。利用DenseNet-121、EfficientNet、resnet101和resnet50 4种卷积神经网络(CNN)框架,构建深度学习模型,并评估其与经验不同的内镜医师的准确率、召回率、精确度、F1值和读片时间。结果:EfficientNet在4个模型中最为优越,准确率0.961,召回率0.968,精确度0.959,F1值0.962,在读图用时方面,所有模型完成图像自动诊断任务的平均时间为(4.08±0.63)s,远快于内镜医师所需的平均时间[(291.10±17.68)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22,P<0.01)。将Ef..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日间病房肠息肉切除患者的肠道准备现状及其与门诊、住院患者的差异。方法纳入2018年7月~2019年4月于上海长海医院日间病房、住院病房和门诊接受肠息肉切除患者4 278例,计算其肠道准备质量,分析肠道准备质量与患者性别、盲肠进镜情况、来源、时间档及工作档的关系。结果4 278例患者中14.7%的患者肠道准备不合格,男性显著差于女性(χ2=11.091,P<0.05);门诊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显著优于日间病房和住院病房(χ2=16.610,P<0.05);上午、下午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显著优于晚间患者(χ2=14.508,P<0.05)。日间病房患者在晚间及加班时间接受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门诊和住院。结论日间病房肠息肉切除患者的肠道准备现状不佳,主要与非常规时间接受检查导致肠道准备与检查的间隔时间过长有关。综合应用多种手段来改善现状,尤其是有效控制肠道准备与接受检查的间隔时间将对提升日间病房患者的肠道准备质量具有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第二次行电子肠镜下手术时,更换操作者对结直肠息肉术中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接受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并在3个月内来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和复查由不同的两位医生完成。记录患者两次电子肠镜检查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576例,其中3个月内来院治疗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条件者423例,由同一操作者复查新检出息肉人数的检出率为22.7%(96/423),更换操作者后为24.3%(103/4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20.8%(220/1 059)、25.9%(294/1 133),其中新检出直径≤ 5 mm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3.6%(162/220)、82.0%(241/294),新检出扁平型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1.8%(158/220)、79.9%(235/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乙状结肠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35.0%(77/220)和39.1%(115/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肠镜检查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术中能更多的检查出漏诊的息肉,特别是直径≤ 5 mm的扁平息肉;建议结直肠息肉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联动成像模式(linked color imaging,LCI)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的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19年3月入院接受LASEREO系统结肠镜LCI模式或普通白光(white light imaging,WLI)模式检查的患者,比较两种模式下结肠镜检查整体息肉检出率、腺瘤检出率、扁平息肉检出率、小息肉(≤5 mm)检出率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的差异。用国际照明委员会(Commission Internationale de L′Eclairage,CIE)于1976年制定的L*a*b*颜色空间分析比较两种模式下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结果LCI组患者整体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53%比32.83%,P=0.038;53.65%比39.62%,P=0.009)。LCI组腺瘤性息肉与周边黏膜的色差(ΔE)明显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7.24±8.67比15.28±6.68,P<0.001),且LCI组扁平息肉、小息肉及右半结肠息肉检出率均高于WLI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1.98%比47.17%,P=0.005;60.94%比42.77%,P=0.001;45.83%比32.70%,P=0.012)。结论LCI能有效提高结直肠息肉检出率,尤其是腺瘤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相关分子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0年9月在山东省肿瘤医院接受肠镜检查的健康体检者262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血清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19(FGF19)、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空腹血糖、空腹血胰岛素水平,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分析结直肠息肉的发生、病理类型、大小、数目的影响因素。结果262例受检者中,无息肉检出116例,检出腺瘤性息肉113例,炎性息肉33例。息肉组HOMA-IR、VCAM-1及FGF19分别为2.904±1.754、(334.415±139.573)ng/ml和(135.865±98.470)pg/ml,均高于无息肉组[分别为2.369±1.306、(302.480±99.946)ng/ml和(110.694±76.044)ng/ml,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OR=4.269,95%CI为1.963~9.405)和FGF19(77.0~131.4 pg/ml:OR=2.385,95%CI为1.155~4.926)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799,95%CI为1.650~8.748)和FGF19(77.0~131.4 pg/ml:OR=2.290,95%CI为1.072~4.891)是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6.725,95%CI为1.853~24.410)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047,95%CI为0.009~0.245)是炎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539,95%CI为1.293~9.689)为单发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5.063,95%CI为2.048~12.515)、FGF19(77.0~131.4 pg/ml:OR=2.502,95%CI为1.102~5.681)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282,95%CI为0.095~0.839)是多发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416,95%CI为1.134~10.289)和空腹胰岛素(≥9.4 μU/ml:OR=9.480,95%CI为1.485~60.521)为发生<0.5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3.151,95%CI为1.244~7.984)和空腹血糖(≥6.5 mmol/L:OR=0.310,95%CI为0.102~0.941)为发生0.5~0.9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性别(OR=22.649,95%CI为4.154~123.485)、年龄(55~64岁:OR=4.473,95%CI为1.070~18.704;≥65岁:OR=5.815, 95%CI为1.300~26.009)、体质指数(≥28 kg/m2:OR=5.310,95%CI为1.224~23.032)和FGF19(77.0~131.4 pg/ml:OR=7.474,95%CI为1.903~29.351)为发生≥1.0 cm结直肠息肉的独立影响因素。按性别分层后,对于男性受检者,血清FGF19为结直肠息肉(77.0~131.4 pg/ml:OR=6.109,95%CI为1.688~22.104)和腺瘤性息肉(77.0~131.4 pg/ml:OR=6.401,95%CI为1.717~23.864)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对于女性受检者,年龄(55~64岁:OR=3.783,95%CI为1.052~13.611)和VCAM-1(≥352.8 ng/ml:OR=4.341,95%CI为1.142~16.493)为结直肠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年龄(55~64岁:OR=5.743,95%CI为1.205~27.362;≥65岁:OR=6.885,95%CI为1.143~41.467)、VCAM-1(≥352.8 ng/ml:OR=6.313,95%CI为1.415~28.159)和IGF-1(≥7.6 ng/ml:OR=5.621,95%CI为1.069~29.543)为结直肠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的发生与胰岛素抵抗及糖脂代谢有关,血清FGF19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是结直肠息肉及腺瘤性息肉潜在的血清学诊断标志物和治疗靶点。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经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第二次行电子肠镜下手术时,更换操作者对结直肠息肉术中检出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9年6月在解放军陆军第九四六医院接受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并在3个月内来院行内镜下治疗的患者,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和复查由不同的两位医生完成。记录患者两次电子肠镜检查的情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首次电子肠镜检查发现结直肠息肉患者576例,其中3个月内来院治疗的患者且符合纳入条件者423例,由同一操作者复查新检出息肉人数的检出率为22.7%(96/423),更换操作者后为24.3%(103/423),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息肉的检出率分别为20.8%(220/1 059)、25.9%(294/1 133),其中新检出直径≤ 5 mm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3.6%(162/220)、82.0%(241/294),新检出扁平型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71.8%(158/220)、79.9%(235/29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一操作者和更换操作者新检出乙状结肠息肉占新检出息肉分别为35.0%(77/220)和39.1%(115/29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子肠镜检查出结直肠息肉的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术中能更多的检查出漏诊的息肉,特别是直径≤ 5 mm的扁平息肉;建议结直肠息肉患者手术时更换操作者,提高检出率,降低漏诊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深度学习技术提升内镜医师在窄带光成像(narrow band imaging,NBI)下判断结直肠息肉性质准确率的价值。方法收集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消化内镜中心结直肠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并分为3个数据集,数据集1(2018年1月—2020年10月,1 846张非腺瘤性与2 699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训练和验证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数据集2(2018年1月—2020年10月,210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88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比较内镜医师及该系统息肉分型的准确性,同时比较4名消化内镜初学者在该系统的辅助下判断息肉性质的准确性是否有提升;数据集3(2020年11月—2021年1月,141张非腺瘤性息肉和203张腺瘤性息肉的NBI非放大图片)用来前瞻性测试该系统。结果该系统在数据集2中判断结直肠息肉的准确率为90.16%(449/498),优于内镜医师。消化内镜初学者在有该系统的辅助下,息肉分型准确率显著提升。在前瞻性研究中,该系统的准确率为89.53%(308/344)。结论本研究开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能够显著提升内镜医师初学者的息肉分型准确率。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调查结直肠息肉患者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的发生情况,分析其与结直肠息肉的关系。方法将2018年9月至2021年3月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六医学中心消化内科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按就诊顺序入组,根据结肠镜下诊断分为观察组(结直肠息肉组,300例)和对照组(无息肉组,150例),所有患者完善甲烷氢呼吸检查,比较2组SIBO发生情况。将观察组患者根据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进一步细分,比较各亚组的SIBO患病率。结果观察组患者SIBO发生率(217/300,72.3%)明显高于对照组(58/150,3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结直肠息肉数目、部位、大小、病理类型之间的SIBO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IBO有助于结直肠息肉的发生,SIBO患者及时清菌对预防结直肠息肉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大数据开发人工智能辅助结直肠息肉性质鉴别系统(简称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并进行临床验证。方法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前瞻性收集16家参研中心的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由主治医师及以上职称的结肠镜医师在结直肠息肉内镜图像中标注息肉的基本信息(位置、大小、形态、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并圈出息肉轮廓以供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开发。以息肉病理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金标准,分别计算白光模式、窄带成像技术(NBI)模式、白光联合NBI模式,以及结肠镜医师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度。应用McNemar检验和Kappa检验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共收集15 441张合格结肠镜图像,其中白光模式图像9 109张,NBI模式图像6 332张。在实验室水平,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90.3%、98.3%、89.8%、98.4%、97.2%和90.5%、92.5%、92.3%、90.6%、91.5%。临床验证阶段纳入56例结直肠息肉患者,共78枚息肉。白光模式和NBI模式对息肉性质鉴别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度分别为70.3%、82.1%、78.8%、74.4%、76.3%和78.4%、87.2%、85.3%、81.0%、82.9%。结肠镜医师、白光模式和NBI模式的判断结果分别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McNemar检验,P均>0.05),但是一致性一般,Kappa值分别为0.632、0.525和0.657(P均<0.01)。白光与NBI模式串联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的Kappa值为0.575,两者的一致性一般,但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cNemar检验,P=0.004)。结论建立的人工智能息肉鉴别系统具有一定辅助诊断作用,但准确性仍有待提高。
简介:目的:研究分析在治疗老年结直肠息肉时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具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2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进行研究,将其分为两组后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效果、治疗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满意度并进行比较。结果:比较发现,对照组手术时长为(4.36±1.27)h、术中出血量为(458.59±70.47)ml、治疗效果为73.33%、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患者满意度为75.00%,观察组手术时长为(1.06±0.69)h、术中出血量为(235.14±50.64)ml、治疗效果为95.00%、并发症发生率为1.67%、患者满意度为96.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对老年结直肠息肉患者治疗中采取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患者手术效果显著,治疗效果得到有效提升,较少出现并发症且患者满意度较高,在临床中值得推广和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黏膜刀辅助息肉切除术(knife assisted polypectomy,KAP)治疗结直肠带蒂息肉(巴黎分型0-Ⅰp型)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2019年9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和徐汇区中心医院内镜中心行KAP治疗的42例结直肠带蒂息肉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手术切除操作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初步分析KAP的治疗效果。结果对42例患者共48枚息肉完成切除,息肉中位直径2.0 cm(0.8~3.5 cm),操作时间(11.3±1.1)min。所有患者术中无严重出血和穿孔发生,术后无迟发性出血、迟发性穿孔及电凝综合征发生。术后病理显示手术完整切除率为100%。结论KAP治疗结直肠带蒂息肉操作安全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