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弥散血管内凝血(DIC)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至2018年3月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收治的54例DIC产妇患者临床资料,分析54例DIC患者的诱发原因及治疗结果。结果54例DIC产妇的诱发原因,占比最高的为胎盘早剥22例(40.7%),其他的诱发原因还包括:死胎、重症感染、重度子痫前期、重症肝炎、羊水栓塞及产后大出血等。54例DIC患者,53例(98.1%)抢救成功,其中5例子宫切除;1例继发急性肾衰竭,抢救无效死亡(1.9%),抢救成功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2例新生儿当中,存活50例(96.2%);死亡2例(3.8%),其中死产1例、宫内死亡1例,新生儿存活率与病死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DIC在临床中的发病较为急骤且病势十分凶险、患者的病死风险较高,因此临床医护人员一定要明确导致DIC发生的相关诱因,及时发现相关风险因素,采取干预措施,尽可能提高DIC患者救治成功率。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产科 病因
  • 简介:摘要脓毒症相关弥散血管内凝血是脓毒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儿科重症监护病房死亡率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脓毒症发生时炎症因子风暴会引起机体多种组织器官损伤,而其并发症弥散血管内凝血会进一步加剧机体的器官功能障碍。因此,弥散血管内凝血的早期检测在儿童脓毒症治疗中至关重要,自日本卫生福利部于1983年提出第一个诊断标准后,近年来相继有新的诊断标准提出。同时,及时的诊断有助于早期干预,改善预后,故各种治疗方案相继出现。该文对脓毒症相关弥散血管内凝血诊断标准的创建历史和优缺点,以及各种抗凝制剂和抗凝疗法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儿童 脓毒症相关性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诊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儿童弥散毛细血管内增生性紫癜肾炎(DEP-HSPN)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及近期预后。方法回顾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经肾脏病理证实为DEP-HSPN患儿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并按性别、年龄及病理级别,1∶2匹配出同期病理表现为节段毛细血管内增生的HSPN患儿(非DEP-HSPN),将2组患儿进行比较。结果1.DEP-HSPN患儿共42例,占同期712例HSPN患儿的5.9%,纳入39例初治病例,年龄(8.9±3.2)岁,男女比例为1.79∶1.00,21例为肾病综合征型,14例血尿和蛋白尿型,2例急性肾炎型,急进肾炎型及孤立蛋白尿型各1例;病理表现均有系膜及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弥散增生,分级为Ⅱb级13例,Ⅲb级22例,Ⅳb级4例。2.与非DEP-HSPN相比,DEP-HSPN出现肾脏症状至肾活检的病程短,肾病水平蛋白尿、低白蛋白血症、低补体C3血症、高血压、贫血发生率高,临床分型以肾病综合征型为主;DEP-HSPN组D-二聚体、24 h尿蛋白定量(24 h UP)、尿素氮水平较高(Z=-2.416、-2.595、-2.019,均P<0.05),红细胞、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补体C3、肾小球滤过率(eGFR)低(t=-2.499、-3.746、2.836、-3.410、3.236,均P<0.05),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Z=-1.977,P<0.05)。3.DEP-HSPN组随访1个月时尿蛋白缓解率低[37.0%(10/27例)比62.5%(40/64例),P<0.05],3个月时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个月时2组尿蛋白均能达到缓解,随访末2组血尿缓解比例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DEP-HSPN临床表现较重,易并高血压、贫血、低补体C3血症等,且高凝状态明显,DEP-HSPN组肾小球补体C3沉积程度高;经积极治疗后1个月内尿蛋白缓解慢,但6个月时均能达到缓解。

  • 标签: 紫癜性肾炎 弥散性 毛细血管内增生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自身免疫脑炎(autoimmune encephalitis, AE)是一类由自身免疫机制介导引起的脑炎,早期诊断和治疗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MRI检查在AE患者的检出、预后评估、疗效评价中起着重要作用,常规的MRI对AE病变的检出能力有限,弥散磁共振成像(diffus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dMRI)是一种无创检测体内水分子运动的技术,它可敏感检出脑白质的微观病理变化,为AE的早期诊断、预后评估、疗效评价及病理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有效的信息。因此,笔者对常规MRI及dMRI技术在AE方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 标签: 自身免疫性脑炎 边缘性脑炎 弥散磁共振成像 功能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功能对慢性阻塞肺疾病(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的方法,分析2008年3月至2021年10月兰州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421例慢阻肺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慢阻肺患者(708例)及肺癌患者(438例)比较;比较肺癌患者不同临床分期的弥散功能,并分析弥散功能与临床分期的相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的关系;根据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弥散功能对慢阻肺合并肺癌的预测价值。结果慢阻肺合并肺癌组男性占比、吸烟比例及吸烟指数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年龄高于肺癌组,体质量指数低于慢阻肺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鳞癌占比高,肺癌组腺癌占比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肿瘤最大直径、侵犯大气道及肺动脉受压占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慢阻肺合并肺癌组肺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残气量及残/总比、肺功能GOLD分级与慢阻肺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肺癌组比较,慢阻肺合并肺癌组通气功能、小气道功能显著降低,残气量、残/总比增高(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弥散功能低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不同程度弥散功能下降者占比均高于慢阻肺组和肺癌组(P值均<0.05)。慢阻肺合并肺癌组与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越高,弥散功能越低。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组及肺癌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TNM分期呈负相关(P值均<0.05)。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及吸烟指数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弥散功能重度下降组慢阻肺患者发生肺癌风险是弥散功能正常组的2.771倍(95%CI:1.211~6.338,P=0.016)。ROC曲线分析结果提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VA)、单位肺泡容积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VA%pred)预测慢阻肺合并肺癌的最佳阈值分别为7.12 mmol·min-1·kPa-1、87.95%、1.24 mmol·min-1·kPa-1·L-1、101.25%,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65.6%、46.8%,62.5%、60.2%,49.2%、73.6%,64.8%、58.8%,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3、0.651、0.647,以DLCO%pred预测作用最好;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联合DLCO、DLCO%pred、DLCO/VA及DLCO/VA%pred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582、0.656、0.651、0.647,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35.4%、76.7%,76.2%、47.0%,52.0%、71.6%,64.4%、59.5%。结论弥散功能与慢阻肺合并肺癌有关,对慢阻肺患者合并肺癌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 标签: 肺疾病,慢性阻塞性 弥散功能 预测 肺癌
  • 简介:摘要心血管磁共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CMR)多种成像技术可以观察心脏结构功能、心肌组织特征乃至能量代谢。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及弥散频谱成像(diffusion spectrum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SI)在内的弥散成像技术一直是CMR最具挑战及目前尚未常规成熟开展的检查技术,尤以DTI及DSI为甚。本综述将重点阐述DTI及DSI的基本技术及近年来在心血管领域的应用进展。

  • 标签: 心血管磁共振 弥散加权成像 弥散张量成像 临床应用 弥散频谱成像
  • 简介:摘要双侧弥散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bilateral diffuse uveal melanocytic proliferation,BDUMP)是一种罕见的以双眼弥漫葡萄膜增厚和良性黑色素细胞增生为主要特征的副肿瘤综合征。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好发于中老年人,可引起双眼视力逐渐丧失,眼底表现为多发性类圆形斑片状病灶,病灶周围伴橘红色多边形色素性沉着,呈现出长颈鹿斑样改变。多模式影像学技术和实验室免疫学检测可协助诊断。其预后较差,血浆置换疗法联合针对原发性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国际眼科纵览,2021, 45:158-164)

  • 标签: 双侧弥散性葡萄膜黑色素细胞增生症 副肿瘤综合征 葡萄膜疾病/免疫学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弥散峰度成像(DKI)在新生儿轻度局灶白质损伤(PWMLs)局部脑白质微结构变化量化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研究。纳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2年9月—2018年6月经MR检查有轻度PWMLs的33例新生儿为PWMLs组,出生日龄3~28 d,男22例、女11例;同时,匹配同期接受MR检查颅脑未见异常的33例新生儿为对照组,出生日龄3~24 d,男16例、女17例。观察指标:(1)通过DKI与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参量图评估轻度PWMLs病例的检出率;(2)比较PWMLs组病灶局部区域、病灶镜像区域,以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各参量间的差异。结果(1)2组新生儿胎龄、矫正胎龄、出生体质量及合并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DKI参量图对轻度PWMLs的病例检出率为51.5%~78.8%,高于DTI参量图的病例检出率(39.4%~42.4%)。(3)与病灶镜像区域及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相比,轻度PWMLs区域径向弥散峰度、垂直弥散峰度、平均弥散峰度和轴突水分数均升高,分别为0.3(0.2,0.4)、0.3(0.3,0.4)、0.3(0.2,0.4)、0.1(0.1,0.2),病灶镜像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2,0.2)、0.1(0.1,0.1),对照组相应白质区域分别为0.2(0.2,0.3)、0.2(0.2,0.3)、0.2(0.1,0.2)、0.1(0.1,0.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轴突内弥散率张量和轴突外垂直弥散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而部分各向异性、径向弥散张量、垂直弥散张量、平均弥散张量及轴突外径向弥散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DKI对新生儿轻度PWMLs的量化评估明显优于DTI,可揭示轻度损伤所致的脑白质微结构变化。

  • 标签: 脑白质病 新生儿 局灶性白质损伤 弥散峰度成像 双室模型参量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孤立轻中度对称/不对称侧脑室扩张(脑室宽度10~15 mm)胎儿不同脑区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的变化。方法对本院2015年3月至2019年6月期间经核磁共振扫描确诊的54例孤立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胎儿与40例正常胎儿(对照组)进行比较;54例胎儿被分成:非对称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AVM组)6例,对称脑室扩张组(双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双侧宽度差<2 mm,SVM组)10例和单侧脑室扩张组(一侧脑室宽度为10~15 mm,另一侧<10 mm,AV1norm组)38例;分别测量不同脑区的ADC值。结果基底节区:对照组ADC值为(1.28±0.15)×10-6 mm2/s,SVM组为(1.39±0.13)×10-6 mm2/s,AV1norm组扩张侧为(1.35±0.16)×10-6 mm2/s,SVM组和AV1norm组的扩张侧基底节区ADC值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均P<0.05)。AV1norm组中脑室扩张侧基底节ADC值较脑室正常侧显著升高(P<0.05),但是对照组、AVM组和SVM组双侧基底节区ADC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额叶:对照组ADC值为(1.53±0.17)×10-6 mm2/s,SVM组为(1.39±0.18)×10-6 mm2/s,AVM组为(1.36±0.17)×10-6 mm2/s,AVM组和SVM组额叶ADC值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不同类型孤立轻中度侧脑室扩张胎儿的不同脑区ADC值有其特异性变化,有助于研究不同类型孤立轻中度侧脑室扩张的病理生理学变化。

  • 标签: 胎儿 脑室扩张 磁共振成像 表观扩散系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青年隐源卒中(cryptogenic stroke, CS)患者右向左分流(right to left shunt, RLS)与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imaging, DWI)病灶模式的相关。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湖南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青年CS患者。根据头部MRI检查结果分为多发性梗死组与单发性梗死组。比较两组人口统计学特征、临床资料、DWI病灶特征以及RLS和分流量。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RLS及分流量与DWI病灶模式的相关。结果共纳入青年CS患者90例。其中,男性61例(67.8%),年龄(39.87±3.49)岁。多发性梗死组44例(48.9%),单发性梗死组46例(51.1%)。与单发性梗死组相比,多发性梗死组RLS检出率显著更高(P<0.05),梗死灶多见于皮质-皮质下(P<0.05),而且更多为小梗死灶(P<0.0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质-皮质下病灶(优势比6.875,95%可信区间1.917~24.649;P=0.003)以及存在RLS(优势比2.631,95%可信区间1.006~6.879;P=0.049)与青年CS患者存在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结论合并RLS的青年CS患者多为多发性梗死。RLS与青年CS患者多发性梗死独立相关,而RLS分流量则不然。

  • 标签: 卒中 脑缺血 栓塞,反常 卵圆孔,未闭 磁共振成像 超声检查,多普勒,经颅
  • 简介:摘要弥散血管内凝血(DIC)是儿童急性白血病常见危重并发症。其中,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最常见的合并DIC的白血病类型。尽管以全反式维A酸为主的化疗方案使儿童APL整体生存率显著提高,但DIC引起的早期死亡率并无明显改善。现对儿童急性白血病并DIC的发病机制及治疗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标签: 急性白血病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儿童 发病机制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栓弹力图(TEG)在新生儿弥散血管内凝血(DI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12月于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新生儿科确诊新生儿DIC并住院治疗的49例患儿,纳入DIC组(n=49)。选择同期本院临床表现与DIC相似,但不符合新生儿DIC诊断的50例患儿,纳入非DIC组(n=50)。选择同期于本院住院的凝血功能正常的50例新生儿,纳入对照组(n=50)。采取回顾分析方法,分析3组新生儿的常规凝血功能检测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水平(FIB)、D二聚体水平,TEG参数,包括凝血反应时间(R值)、凝血形成时间(K值)、凝固角(α角)、血栓最大幅度(MA值),以及血小板计数等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3组上述指标比较采用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法。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与新生儿DIC发生的关系,采用Spearman轶相关分析。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法,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并采用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制定的标准,经过该伦理委员会批准(批准文号:2018年KT第009号),并与所有受试者监护人签署临床研究知情同意书。结果① DIC组、非DIC组和对照组患儿PT、APTT、FIB水平、D二聚体水平、R值、K值、α角、MA值和血小板计数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60.79、40.00、15.30、62.92、431.29、38.19、95.85、54.54、95.60,P<0.001);DIC组患儿的上述各指标分别与非DIC组(LSD-t=4.28、9.17、3.36、35.80、3.48、2.39、12.49、17.48、82.96,P<0.001)和对照组(LSD-t=4.55、19.70、3.55、39.90、6.56、3.20、20.36、19.80、120.07,P<0.001)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②PT、APTT、D二聚体水平、R值、K值与新生儿DIC发生呈正相关关系(r=0.513,P<0.001;r=0.321,P<0.001;r=0.561,P<0.001;r=0.608,P<0.001;r=0.237,P=0.018);FIB水平、α角、MA值、血小板计数与新生儿DIC发生呈负相关关系(r=-0.458,P<0.001;r=-0.436,P<0.001;r=-0.431,P<0.001;r=-0.625,P<0.001)。③各项凝血功能观察指标对新生儿DIC的诊断效能分析结果显示,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ROC-AUC最高,为0.919(95%CI:0.874~0.963),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R值诊断新生儿DIC的最佳临界值为7.5 min,特异度为90.0%,敏感度为67.4%,约登指数为0.705。D二聚体水平诊断新生儿DIC的敏感度最高(85.7%),ROC-AUC为0.892(95%CI:0.836~0.947),其最佳临界值为2 mg/L,特异度为62.0%,约登指数为0.477。结论TEG对新生儿DIC的诊断具有临床价值,可作为常规凝血功能检测的辅助手段,而二者结合则可以更好指导临床对新生儿DIC进行早期诊断和准确治疗。

  • 标签: 血栓弹力描记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ROC曲线 婴儿,新生
  • 简介:摘要水痘为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见于儿童,预后多良好。成人水痘一般较严重,基础情况差、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更易出现重症水痘。现报道一例重症水痘患者,全身密集血疱,既往有结核、哮喘病史,继发弥散血管内凝血后死亡,临床少见。临床医师需提高对其认识,并尽早诊断及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

  • 标签: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丙种球蛋白类 水痘疫苗 重症播散型水痘
  • 简介:摘要以我院近期收治的瘢痕妊娠出血休克合并弥散血管内出血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对其实施髂内动脉结扎术、子宫动脉结扎术、瘢痕组织切除缝合术,治疗干预后,患者的血常规与凝血常规状态均得到优化,术后血红蛋白较快恢复正常水平。

  • 标签: 瘢痕妊娠 出血性休克 弥散性血管内出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未服药急性期重抑郁障碍(MDD)患者在弥散张量成像(DTI)成像下的全脑白质微结构损伤的特征表现及其与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将2017年10月至2018年10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就诊或者病房住院的29例MDD患者纳入MDD组,同期招募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及BMI匹配的2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利用DTI技术进行全脑结构各向异性分数(FA)检测,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抑郁评定,对出现脑白质FA值下降的脑区与抑郁量表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MDD组治疗前左侧上枕额束、右侧上枕额束、内囊后肢(左侧0.75±0.02比0.73±0.03,右侧0.74±0.02比0.73±0.03)及穹隆等部位的FA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MDD双侧内囊后肢、上枕额束、穹隆的FA值与抑郁症状严重程度之间未见明显相关(P>0.05)。结论双侧上枕额束、双侧内囊后肢及穹隆的白质纤维束完整的改变可能是MDD病理机制中的关键因素。

  • 标签: 重性抑郁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
  • 简介:摘要目的提高对网状血管内皮瘤(RH)的认识。方法报道武汉市第一医院1例RH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诊疗经过,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该RH患者病变部位为额面部,范围广泛,病情进展迅速。病程中出现弥散血管内凝血,反复鼻腔、额面部皮肤出血,无法耐受化疗、放疗、手术等治疗,最终因多脏器衰竭死亡。结论RH恶性程度尚无定论,部分患者可表现为高度侵袭,进展迅速,预后很差。

  • 标签: 血管肿瘤,内皮,网状结构 出血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最小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值鉴别诊断儿童常见腹膜后外周神经母细胞肿瘤(peripheral neuroblastic tumors,pNT)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分析22例手术病理证实的腹膜后神经母细胞肿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资料,所有患儿术前均接受MRI平扫包括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检查,16例同时行增强扫描。测量肿瘤实质部分的最小ADC值,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比较3组腹膜后pNT间的差异。结果节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 5例(22.73%),平均最小ADC值最高,为(1.160±0.310)×10-3 mm2/s;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 10例(45.45%),平均最小ADC值最低,为(0.586±0.146)×10-3 mm2/s;节神经母细胞瘤(ganglioneuroblastoma,GNB) 7例(31.82%),平均最小ADC值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0.794±0.156)×10-3 mm2/s ;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5.386 ,P=0.000077) ;3组间ROC曲线显示,以0.706×10-3 mm2/s为最小ADC临界值,鉴别诊断节神经瘤和节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50%;以0.665×10-3 mm2/s为最小ADC临界值,鉴别诊断节神经母细胞瘤和神经母细胞瘤的敏感度为87.5%、特异度为80%。结论最小ADC值在儿童常见3种腹膜后pNT鉴别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标签: 神经母细胞瘤 腹膜后间隙 磁共振成像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弥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DTI)探讨男性酒依赖患者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方法对33例男性酒依赖患者(酒依赖组)及30名健康成年男性(对照组)进行DTI扫描,影像数据使用Matlab平台的FSL(Funtional MRI Software Library)软件进行分析,基于TBSS(stract based spatial statistics)方法分析2组间脑白质纤维各向异性分数(fractional anisotropy,FA)和平均扩散系数(mean diffusivity,MD),采用t检验比较2组FA值及MD值。结果酒依赖组与对照组比较,胼胝体膝部FA值降低(0.55±0.03与0.58±0.02;t=-3.26,P<0.05),左侧海马区FA值降低(0.42±0.06与0.46±0.06;t=-2.69,P<0.05)、MD值升高(122±9与115±12;t=2.58,P<0.05),左侧额叶区MD值升高(121±7与116±11;t=2.50,P<0.05),左侧额桥束MD值升高(122±8与115±10;t=2.79,P<0.05)。结论酒依赖患者存在胼胝体、海马、额叶等脑区脑白质纤维结构完整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脑白质损伤有关。

  • 标签: 酒精相关性障碍 弥散张量成像 脑白质